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电业发展

第二节 电业发展


一、办电初期
1955年到1956年建场初期,农场没有电业。
修配厂的车床用福特拖拉机拖动,钻床、砂轮用手摇着干活。职工家属每到晚间就餐、
学习,全用油灯照明,各单位开会、学习、演节目用的是汽灯。
1956年,在红星农场的支援下,修配厂的大修车间和发电车间相继建成,场派机务技术
员李默秋去哈尔滨购进了第一台;40KW的发电机(德产电动机改制品)和相应的电气安装材料。
又从AC—100康拜因上卸下—台60马力柴油机。从佳木斯请来电气安装队帮助安装。配电装
置安装就序,低压配电线路通到了修配厂,加工厂各个车间。场部办公室、食堂、职工和家
属宿舍也先后装上了电灯。
1957年1月,开始发电,从此,二九○农场电业开始发展起来。
1958年到1966年,随着农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职工家属用电量也相应增加,不到一
年时间,40KW机组的发电量满足不了全场生产生活的需要。
1958年从农垦总局调来一台苏联进门的K153发电机组,增补了发电能量,又维持了两年。
1959年场从富锦县借来一台3.3千伏180WK的发电机,又从县水利局购进一台4270系列
的柴油机配上套。在原发电间南侧盖了150平方米的厂房。但因发出电压3.3千伏,不能直
配到用电设备上,又从发电出口装设了变压器,从此二九○农场电力出现了高压电力设备。
因电机是借的,不到一年就归还原单位。后来又从绥滨农场调来一台重庆产的200KW发
电机,这样才继续保证了供电。
1963年总局调拨一台上海新中柴油机厂产的4207型200马力座机,先锋电机厂产的135KW
电机,华通开关厂产的配电盘,组合成发电机组两组,加上原有机组,总装机3台发电量达
到405KW,这些发电设备,因都是低压发电机组,总场地区由于逐年发展,低压线路供电半
径远达一公里多。
在安装最后两台135KW号电机组时,正当初冬季节,土建工程来不及施工,就在电厂北
侧建了一栋1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使设备在最短的时间投入了发电。
为提高三台发电机的利用率,场里于1964年去友谊农场电业所,请来了技术人员白启龙
帮助进行机器改进,采取了并车措施,将几台机同时起动,经过并列使用,解决了单机供电
不足的难题。
1965年场决定架设3.3千伏高压配电线路2.5公里,设置升压变压器560千伏安一台,并
在用户处相应的地方分别安装了配电变压器5台,安装总容量440千伏安。从此总场地区农机
修理、木材加工等工副业生产有了保障,生活用电也相应得到改善。
从1959年到1964年,一、二、三、四分场,分别在修理所安装了40KW和50KW发电机组,
架设了相应的低压配电线路,使各分场的机具检修,副工业生产和生活用电有了基本保证。
二、场县办电
1966年以前,全场供电的范围主要是总场场部和分场场部地区,基层生产队还没有送电,
不仅生活上有困难,生产上更是不便。如,小麦处理全靠人力、畜力。农机具坏了,无论多
远,再忙也得跑到分场或总场去送修。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在总局的关怀支持下,经与绥滨
县进行协商,决定将绥滨电厂(原总局1959年在绥滨县筹建1961年下马的两台1500KW的火力
发电厂)重新上马,由绥滨电厂出口升压,经由连生、忠仁、集贤几个公社至二九○农场的
51公里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及750千伏安的变电所工程,以县办为主,二九○农场协助投
资700,000元。经过3年的筹建,于1969年4月电厂开始起机发电,线路和变压工程也接电
投入了运行。
在场县办电的同时,农场又自筹资金,架设了通往一、二、三、四分场的10千伏高压
配电线路达40公里。由分场干线至各农牧队的高、低压配电路和变配电装置也形成了较完
好的供电系统。除了个别生产队外,全场基本上都用上绥滨电厂发的电。从此,农场电力
已初具规模,为发展生产、加快建设、方便生活打下了基础。原有的自发电设备由此变成
了备用电源。
三、架设十一万,改用国电
绥滨电厂投入生产以后,随着全县的生产和生活用电的增加,每到冬季出现用电高峰,
加上设备逐年老化,经常因故障或超负荷造成限电或停电。尽管场、队多数都有备用电源,
但损失很大,生活受限,费用加大,管理麻烦,经请示上级有关部门批准,1981年2月,
决定架设一条由绥滨农场至二九○农场的30公里的十一万伏送电路工程,管局给二九○
农场下达施工任务,并给予投资720,000元。
为抓紧筹建这项工程,副场长焦洪书兼任总指挥,以工交、物资等科室组成了工程施
工办公事,经过几个月的筹建,六月份把工程施工落实到修配厂,修配厂副厂长王和顺和
电工车间主任李贵存,负责这项工程,并组建了临时施工大队。九月份集中了场里的二十
余名电工,三十余名力工,借调汽车队和水利队的机车9台,组成了70余人的施工队,经
过培训,10月份破土开工,经过艰苦施工,终于按期完成了这一工程。1982年7月8日二十
点二十分,这条线路由国家电网通过军川变电所经由绥滨农场首次向二九○农场变电所供
电。从此。全场的供电形势大为好转,不但电的质量好,电费也省了将近一半,随着供电
形势好转,全场各项生产建设也开创了新局面。新建面粉厂全部实现电气化生产,职工
家属因用电范围放宽,家用电器也成倍增加,1985年底用电高峰,已达1,800千伏安,
全年用电量380万度。
1983年蜒蜿河排灌站建成,总场电业所组织全场电工为排灌站架设一条35,000伏
专用线路,全长35公里。从春季开始施工秋季结束,历时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