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食

第二十一章 粮食、外贸

第一节 粮食



一、机构沿革
建场初期,没有设粮食管理部门。粮食、物资统由供销科管理,科长刘民治,会计李建
民,粮油供应由基层伙食单位编造名册,按量审批,到富锦国库拉粮。
1958年春,建立面粉加工二厂,当年投产,从此开始,农场的粮油供应,由加工厂负责。
具体业务由会计李树恩,出纳吴希良承办。
1959年夏设粮食科科长殷志祥,分场成立粮管所,工作人员2名,生产队设保管、司务
长。实行三级管理,三级供应。
1962年初,精简机构,粮食科与供销科合并,由副科长宫茂哲管粮食,科员苗锦生管大
豆出口工作。
1963年春,为加强粮食储备,减少生产队贮粮,总场建立粮库,由粮食科陈秀华任化验
员。
1964年冬,副科长宫茂哲去世,科长刘民治主管粮食。
1969年,供销科改为商业股,股长刘宝庄主管粮食。
1971年孙建民任商业股副股长。
1977年4月,商业股改为商业科,工作人员由4人增到7人,科长刘民治主管粮食。
1981年,机关改革,联合加工厂归商业科所属。到1982年底,科长刘民治和副科长孙
建明负责粮食工作。
1983年,刘民治离休,石枫桐任科长,负责粮汕加工工作,副科长孙建明负责粮食工作。
1984年,机构改革,商业科改为粮汕公司,经理石枫桐,副经理孙建明。
1985年改革开放政策,化油厂、面粉厂、加工厂实行独立开放经营,粮油公司变为管理
经营型,对外粮油公司经营粮油产品议购议销,对内粮食科负责全场粮豆产、供、销及管理
工作,各分场粮管所、粮店,总场粮店统归粮油公司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休,全盘工作由
孙建明负责。
二、粮食管理
二九○农场的粮食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时凭农场的管理
经验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
1956年到1958年,农场基本沿用原部队供应股对成品粮的管理制度,首先基层编造花名
册,按人员定量上报,然后由农场供销科审批供应,对原粮管理,则由生产队报产量数。按
用途由农业、畜牧掌握使用,各生产队保管的制度。
1959年以后到六十年代初,农场遭受了自然灾害,欠收,在“必须把粮食抓紧,管理掌
握要严”的形势要求下,农场增设粮食部门,加强粮食管理,同时,建立了粮食的化验。对
晒场提出反对铺张浪费,严防粮食霉烂变质。1960年,实行了低标准、瓜莱代。同年二九○
农场在下发“口粮定量标准”的通知中规定,农、机、畜工人月定量为13.5公斤,机关工
作人员为11.5公斤,家属为11公斤。
在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上,收到良好效果。
1963年到1965年,是农场的粮食管理和规章制度健全的时期。一年所生产的粮食到场院
是最后工序,粮食的好与坏,经济效益高与低,关键在晒场管理。为此制定了晒场管理、上
交和内调,留粮与供应,储蓄与检验制度。堵塞了漏洞,粮食管理工作越来越好。
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中由于受“文革”的冲击,粮食管理比较混乱。有些合理的规
章制度,说成是管、卡、压。造成该管的不管,该坚持的不坚持。造成严重的损失浪费。以
粮易物,粮油大量外流现象严重存在。但农场对保留种子、口粮、饲料的留粮计划,成品粮
的供应,上交、出口检验,晒场处理等把的较严。十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6,717万公斤。
1977年到1982年,是二九○农场对粮食管理工作和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恢复日期。农场
总局党委1978年下发了“关于加强粮食管理工作的决定”。强调了认真执行粮油统购、统销
政策,保证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二九○农场粮食管理工作在新的承包经济形势下,在上交、
留粮工作中,坚持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防止了上交、留粮时不按上级要求
留足,内调时,不按国家标准,压等压价等现象。由于农场在粮食管理和手续制度上,取得
了比较好的成绩。1979—1980两年参加了农场总局召开的经营管理会议,在会议上作了经验
介绍。
1982年根据省出口大豆会议精神,结合农场实际下发了83(69)号文件关于《大豆出口管
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出口大豆管理制度,当年出口大豆320万公斤,创建场历史出
口最高水平。
1985年国家对农场粮豆实行了合同定购,按品种实行比例加价,不再下达统购任务,这
是粮食政策的重大改革,农场根据国家定购任务按数量分品种与各家庭农场签定了合同,从
而保证了合同定购任务的实现。当年由于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对粮食管理经验不足,农场粮
食管理曾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大豆外流,私分私买现象严重,一些粮食商贩来场哄抬粮价,
严重影响了农场经济效益和定购任务,对此农场立即采取了措施在大林子、忠仁两处设立了
检查站,严格检查出场的粮食,粮食科会同公安昼夜巡逻检查,有效地控制了粮食外流,基
本保证了粮食计划的完成。
三、晒场建设
建场初期,农场只有9个土场院,面积72,000平方米。精选机3台,以草、木棍支起前
后透风的麦棚9个。
1959年到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欠收,农场为了保存好商品粮,仍加强了场院建设,
1960年购进了扬场机12台,在1961、1962两年建种子库8栋,水泥场16,000平方米。为农场
后来的晒场建设打下了基础。
1963年至1965年,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场提出了建设晒场标准化的要求。场院达到:清
洁卫生、无杂草、无积水、排水、通风良好;工具存放整齐有序;种子,商品粮场号分开,
做到不混不杂。三年建水泥场74,000平方米3同时农场建粮库2栋计3,600平方米,生产队建
晒麦棚14个。每年储蓄商品粮550万公斤。在设备各方面增添扬场机4l台,精选机4台。全场
有8个单位达到标准化,被评为先进麦场,东北农垦总局,奖给上囤机5台。
1971年到1975年,由于连队增加,库房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团里推广了33连管理员魏
忠才用拉哈建土粮仓的做法,全团建土囤仓66个。同时建水泥场13,372平方米。又增加
扬场机34台,上囤机26台,精选机7台,摊晒机22台,建烘干塔一座,评选出先进晒场16个。
1976年到1982年是晒场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全场54个农业生产队,基本实现了科学管理
和晒场标准化。达到库、棚、粮仓砖瓦化,晒场水泥化,砖围化,摊、扬、灌代,上囤机械
化。全场有粮库23栋,砖囤仓80个,晒麦棚37个,库容量1,350万公斤。水泥晒场340,141
方米。围墙18,689米。扬场机105台,灌袋机44台,上囤机54台,清粮机10台,精选机21台。
达到标准化晒场的有42个,占全部晒场的78%由于实行晒场标准化,提高了粮食等级。在
1979—1982年两年上交小麦3,073.7万公斤,其中一等占95%以上。 (上交一等粮的有33
个队)。多增收6l,474元。提高了经济效益。在1980年的麦收中,荣立三等功的晒场主任27
人,保管员、化验员17人,特别是32队保管化验员郭庆令,18队保管化验员孙占海,在粮食
管理上坚持制度,提高粮食等级,增加收入,降低晒场费用中,为粮食的管理工作做出了积
极贡献。
1983—1984年农场的晒场建设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建,保持和巩固了晒场标准化建设。
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在晒场管理和建设上缺乏思想认识,对晒场设备、资材等,只使用
不维修,使库房、机械受到一定损失。
1985年,二九○农场出口大豆创外汇140万美元。是创外汇超历史的一年。二九○农
场被宝泉岭管局评为刨外汇先进单位。
四、粮食管理队伍建设
1956年到1959年夏天,农场粮食上交与出口统由绥东粮库化验,定等,做价。化验的准
不准,定等做价合理与否,农场都不知道。为了加强粮食管理,农场决定,建设自己的化验
队伍。
1959年孙福彦去省粮食干校学习回来任化验员,从此,农场有了自己的粮食化验员。
1960年,建立了农场第一个粮食化验室,购进了化验仪器与设备。从此,二九○农场的
粮食上交,出口加工,由农场化验,定等做价。
1964年,随着生产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农场对化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分场
先后增设了专职化验员。为提高化验员的业务水平,农场先后送了十多人去省、地、农垦总
局学习粮食管理业务。
1968年秋,全场的化验员由原来的2人增到14人,化验仪器也都相应的得到了增加,分
场、面粉厂、化油厂等单位都配有专套设备,此时的粮食化验工作,都由各分场负责。到1982
年止,场内有1名化验技术员,15名化验员,化验技术由建场初期对粮食能定等、做价,发
展到担负晒场的全部处理过程。同时对粮食质量的提高及大豆含油率,食品生产要求的粮食,
出口蛋白粉、尿素、霉标准的要求,都能熟练掌握。四分场青年化验员,皮景太1978年曾誉
为“领导的耳目,粮食的人大”。
1983年秋,为加强粮食管理工作,提高粮食检验水平,允实壮大生产队的检验能力,农
场投资64,210元,购置了成套检验仪器,全场52个生产队均已配齐,从此生产队有了自己
检测手段,使粮食上交、出口、调拨各环节都能独立检验。1983年至1985年每年麦机收前
对全场保化员进行一次培训,贯彻新标准,提高检验技术理论,使各队保化员保持了相对
稳定。
五、历年粮豆总产、上交、自留统计 单位: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