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计划财务管理

第二节 计划财务管理


二九○农场的计划财务管理工作是从部队转到企业,全部业务工作都是从头学起。建
场初期的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按照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发布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
法实行的。
经过1956—1957二年的摸索,二九○农场的计划财务管理基本纳入轨道。1958年大跃进,
实行算大帐,管理粗放,给计划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也造成一些损失。1959年恢复
正常工作以后,计划财务管理工作逐年加强,管理水平逐年提高。1961年以后国营农场的资金
纳入国家计划管理并逐步制定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方针、政策等。如:1961年实行“三包
一奖、四固定”,1964年实行“定收定支,以收抵支,差额上缴或补足,超计划利润或减亏
部分不上缴,“以丰补欠”完不成计划农场负责的包干办法。1966年执行“五条”“十六条”
“两结合工资制”等经济政策。
根据党的经济政策,农场也相应的制定一系列经营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多次下发补
充规定,制定成本计算规程,生产队核算办法等等。
1967—1968年处于“文革”高潮时期,农场领导机关指挥职能受到冲击,多数干部被排
斥于企业管理之外。由于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生产秩序尚未打乱,生产和各项业务工作基本
保持正常进行,因而1967年仍然获得建场以来最好的经营成果一经营利润674,4万元。超过
1956—1966年建场11年利润额568万元的总和。1968年仍能盈利271.3万元。
1969年组建八团后由现役军人掌权,“改造旧农场”。行之有效的农场管理制度以“修
正主义”罪名被废弛。“精神万能”、“制度无用”的思潮充斥一时,在管理人员和业务人
员中普遍出现“抓政治保险,抓生产危险,抓经济工作险上加险”的不正常倾向。生产无计
划,管理无制度,劳动无要求,消耗无定额,经济核算概念薄弱,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1961
年一1968年连续八年盈利下降到连年亏损百万元以上。(见附表1)直到1972年,兵团党委认真
总结了计划财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后,做出决定“……要敢于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同一切违
反合理规章制度的现象作斗争。”恢复了一些规章制度。但由于“左”的影响没有在各级真
正引起重视,规章制度的恢复和建立仍是比较缓慢的。在这种情况下,八团的广大财务工作
者,特别是团计财股副股长郭荣田积极向党委建议,抓住兵团《决定》恢复制度的有利时机,
尽快的恢复和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从1974年开始经营成果逐渐好转。
1977年兵团撤消,恢复农场体制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的经营管
理逐步走向正轨。建场30年,计划财务管理工作有: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一)财务管理
1.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
2.专用基金的提取与使用;
3.产品、材料的管理(含储备资金的核定);
4.现金管理制度;
5.成本计算规程;
6.计划外生产资金的管理;
7.超计划利润留成的使用权限;
8.非生产收入、支出的管理;
9.职工欠款的管理;
10.食堂占款的管理;
11.外部欠款的管理;
12.文教、卫生、政法经费的管理;
13.各项收费和开支标准的制定;
14.班组核算;
15.经济活动分析;
16.财经纪律检查;
17.财务人员职责范围及岗位责任制。
(二)计划管理
1.年度生产(财务)计划指标的确定(指令性指标,建议指标,保证指标,争取指标);
2.阶段与小段计划的安排;
3.资金使用计划;
4.物资采购、供应计划。
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资金分散,合理使用资金
(一)一本帐、一支笔
1963年对各级的开支(现金)权限一直控制较严,明确规定:生产队长5元,分场长30元,
总场主管财务的领导300元,超过规定权限要经办公会研究决定,实行主管财务领导一支笔
审批,一切收支(包括生产、非生产、事业忖活动经费)全部纳入会计帐内统一管理。
(二)严格控制职工欠款
职工借款经总场主管财务的领导批准,一般情况不批(公伤或转院治疗除外)。已批准的借款
要由借款人在借款的同时提出还款计划、按时、按计划归还(由借款人工资中逐月扣还)。由
于控制严格并及时回收职工欠款,因此,欠款额也比较低,仅以1972年为例,全场12,030个
职工,欠款额10,400元,平均每个职工欠款0.90元。
(三)控制食堂占款
1972年以前各食堂在场内购买粮、油、肉、菜等都是通过转帐结算帐款。食堂占用生产
资金较多,个别食堂欠公款上千元。1972年实行食堂在银行单独开户,在场内购买一切物资
均实行现金交易,不得赊欠或转帐结算。从此,基本控制了食堂占用生产资金,不断地回收
食堂占款,逐年减少了食堂占款。
(四)规定产品处理权,严禁赊销产品
建场初期规定;除瓜果、蔬菜、鱼类等不易保管的产品,如糕点酱醋等副食品以外,对
各种产品的处理均由总场统一安排对外销售或上交国库。生产单位必须按照财务部门盖章的
调拨令办理产品出库手续,必须作到货出去钱进来,钱进来货出去。如有擅自赊销产品者,
要追究责任人追还欠款,如不能及时收回货款,从责任者工资中逐月扣回,直至扣完为止。
(五)及时清理债权、债务、严格控制外部欠款
在总场的严格要求下,各单位每年都要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对外部欠款一般不允许发
生,无论是产品销售业务,还是对外劳务都必须经总场批准做到及时结算,不得拖欠。这一
果断措施,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外部欠款。
(六)控制银行开户,一个户头对外结算
场内一切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资金高度集中的原则下,实行收支两条线。只允许分场
和场直工副业单位收入现金较多的单位在银行开户。开户的原则是只准收入,不准支取,存
款额不得超过5,000元,超过部分立即上交计财科。全场只有计财科一个对外结算。
(七)资金平衡会
1972年是资金最紧张时期,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的建设项目上,当时主管财务的
副团长吴荣芝与计财股副股长郭荣田商定一个应急措施,每月25日召开—一次由计财、物资、
商业、基建等部门领导参加的资金平衡会。
总结上月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安排下月资金收入和支出计划,领导胸中有数,量入为出,
与此同时进一步研究如何挖掘资金潜力和压缩或推迟可以缓办的开支项目,确保生产急需的
资金。每次会议一般只用一个晚上时间,会议短,收效大,节约挖潜,开源节流,作用很大。
由于从中得到效益,从1972年起一直坚持到1982年,已形成例会制度。
(八)核定储备资金和事业经费
1981年、1982年涝灾的影响,全场出现了资金紧张,为加速资金周转,充分提高资金利
用率,争取尽快实现财经状况的基本好转,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农场制定了
“关于加强资金管理的几项规定”。
1.规定了三材零星采购权,分场场长一次可批准50元,总场主管领导500元的权限,超过
500元以上必须经过场长办公会议批准。
2.规定了各级三材储备额,总库每亩核定2.70元,分场仓库1.10元,生产队仓库0,30元。
3.每台汽车、推土机核给生产单位三材储备额50元。
4.工副业单位按总费用的25%核定,基建队核定10万元,修配厂20万元。
5.核给总库燃油料库存额70万元,生产队每亩核定0.70元,分场不核定指标。
6.对事业部门、学校、公安、武装、政法、医务部门的经费也核定了指标。
1984年,农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在会计核算方面也有所变化。农
业生产队费用及收入帐户,即以车组、个体设户,属于机车大组人员年终决算再作第二次分
配。1985年,农场认真总结了兴办家庭农场的经验教训,为彻底打破农场的大锅饭,取消平
均主义,绝大部分家庭农场都以独户为主。小麦统种、统管、统一上交、统一结算、统一分
配。大田作物实行统种、分管、分收的办法。在会计核算方面也作了进一步改进,特别是在
结算方面作了较大的变动,取消分场核算,生产队设代办站,会计为代办员,家庭农场所需
各项生产资料、生活费都要办理代领手续,上交产品也要通过代办站结算。农场彻底把财权
放开,各生产单位有权购买大型机械和各种车辆,各项生产费用大幅度增长,造成资金紧张。
为控制资金使用,解决资金紧张的困难,从7月份开始,转帐方式由单位之间横向转帐,变为
轴向转帐,计财科统一把关,实行总额控制。
三、实行财务检查
1972年,由于受“精神万能”“制度无用”的影响,计划财务管理工作十分混乱,连年
经营亏损,资金十分紧张。面对这种情况,计划、财务股根据过去进行财务检查的经验,向
团党委提出进行一次全团财务大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揭露矛盾,以便采取措施纠正错
误。这是后来年年坚持两次(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财务大检查的开端。
1972年财务检查后,计划、财务股在向团党委的报告中指出“对全国77个基层核算单位
进行了普遍性的财务大检查,发现29个单位不及时记帐,一营普遍是月末记帐。其中:7连半
个月不记现金帐,多单位帐目混乱,数字不清,手续不全,用白条子顶现金现象严重。对成
本核算,特别是“文革”以前普遍建立的单车核算,地号作物核算,事实上已经取消。有的
单位把库存材料、另件也摊入了生产成本。在畜牧业生产方面也有类似现象,月末畜群不盘
点,饲料消耗无记录,出售的产品不做收入,费用摊销不实。
这次检查发现违犯财务制度的问题十分严重,引起了团党委的重视,从此,批准财务部
门的建议“为了及时发现违犯财经纪律的问题,能及时处理和纠正,每年5月和11月份分别进
行两次全团性的财务大检查。检查的内容是根据不断整顿财经纪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提
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针对性,有计划进行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序渐进,逐步
提高了干部和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水平。
财务大检查的收效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违犯财经纪律的问题逐年减少;
(二)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政策观念、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逐年提高;
(三)挽救或避免一些干部(管理人员)犯错误;
(四)保证了国家财产的完整安全。
四、班组核算
1963年开始推行班组核算。由于天天算帐,效果不明显,计算上很麻烦,职工不愿意
搞,没有坚持下来。
1971年春季财务股副股长郭荣田在18连蹲点,抓了班组核算工作(拖拉机单车核算)帮
助工人们解决了核算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为了减少计算上的麻烦,又能达到提高经济效果
的目地,帮助连队制定地号设计图,标出每个地号的长度、宽度、翻、耙、播、镇等各种
机械作业一个往复完成的工作量,标准亩折合系数,标准亩计划耗主油、定额另修费、小时
平均工资率计算表等的简易计算图表。班组核算与开展劳动竞赛相结合,激发了战士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人人都争取作到“优质、高效、低耗”经过试点,18
连的班组核算经验,推广到全团。
1974年八团建成浸出式化工制油厂,设备先进,正规作业。三班制生产,为开展班组核
算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计财股指导下,化油厂会计吴德威在厂领导的支持下,比较成功的开
展了班组核算。
对化油厂生产的豆油、肥皂等产品的产量、质量、轻汽油、煤、电、原材料消耗、生产
成本、加工成本等进行全面核算和分析。每一个分析项目有计划有定额,每一个班次作业结
束都要做到定额(计划)与实际比,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教训。每旬召开会计、统计、班组长、
班组核算员参加的经济活动分析会,总结一句的生产情况和财务成果,找差距、堵漏洞,解
决矛盾。这一经验不仅在团内广泛推广,而且二师各团在1976、1977二年中也分别来化油厂
“取经”。
化油厂的班组核算一直坚持到1979年实行专业承包,分业核算以后才改变形式。但是,
化油厂从建厂以来对“八项经济指标”的考核,虽然换了几任会计,仍一直坚持下来。
1972年,工农业生产在推行班组核算,单车核算的同时,4营38连会计金魁朴与副指导员
王俊安(畜牧技术员,分工管畜牧业生产),互相配合,在养猪班实行单群饲养,分群核算,对
精粗饲料的消耗,工资、折旧、共同生产费等一切费用计划都下达到养猪责任人,计算饲养日
成本、增重成本、肉料比(增重量与耗精料的比较)。
通过分析核算,反映各群不同的经营成果,比出了差距也比出了干劲,提高了饲养员的
责任心。不仅节约了生产费用,而且也加强了对猪的饲养管理。如:预防仔猪白痢等疾病和
加强猪舍的冬季防寒保暖措施,提高了猪的成活率,达到了成本低、增重快、收益高。实行
分群核算,38连当年就扭转了养猪的亏损局面。这种核算方法得到了团党委的肯定,并组织
全团的连长,会计在38连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这一经验。
五、开展经济活动分析
1963年以后,全场各单位开始按生产阶段开展经济活动分析。
农业分备耕、春播、夏锄、麦收、秋收、冬季工作六大阶段。畜牧、工副业按月(季)进
行经济活动分析。发动群众分析在生产期内完成的工作量、产量、“三力利用”物料消耗、
费用支出等,实际与计划比,与上年同期比,与最好时期比,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达
到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基层单位分析的基础上,总场每年在春播结束和麦收后分别召集有分场长、队长、会
计、技术员、班组长参加的大型经济活动分析会,对已发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计进行全
面分析,总结经验,找差距,鼓舞斗志,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这一工作从1963年开展以后坚持比较经常(文革时期除外),财务工作30年来一直受到上
级业务部门的好评,1979年农垦部授予经营管理先进单位,1982年省农场总局授予二九○农
场计财科“垦区会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六、统计工作
建场初期,总场财务科配了7名统计员,各分场、生产队设了专职统计。场领导和财务科
对统计工作要求比较严格,各单位统计能做到严肃认真负责,做到了准、快、齐、合、活地上
报统计数字和各种统计报表。1963年二分场2队队长对统计上报的面积有怀疑,重新组织人丈
量,证实统计的数字是准确的。
对农场的产量预测也能作到科学准确,密植作物方块测,玉米、大豆用五尺杆测,查株
数、粒数,减掉损头率,求出单产,准确率达95%以上。
1963年以后的统计工作,做到图表化,将地号设计、“三力利用”、劳动生产率等用图
表的形式张榜公布,使职工对生产形势心中有数,达到鼓舞士气,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统计工作曾多次受到上级奖励,1963年、1964年、1965年连续三年被东北农垦总局授予
先进统计单位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