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面粉
第二十四章 工副业
第一节 面粉
1955年建场时,农场没有面粉加工设备,吃粮从富锦进购。运输很困难。夏天从富
锦过江到绥东,卸船装车到大林子,过大林子河叉还得装卸一次才能运到场部。农场每次运
粮都要经过两三天时间才到各生产队。
1956年春在红星农场支援下,建立主车间面粉楼300平方米。
1957年底,着手面粉车间的内部安装工程。机器设备是成都一个资本家使用多年已被淘
汰的机器,还是全套设备的三分之一。磨粉机3台,平筛2台,麦筛3台,打麦机2台,刷麦机
1台。这些机器经过工人们8个月的时间才安装完毕,1958年8月份面粉车间正式开磨投产。全
车间20余人,第一任领导殷志祥,磨上生产人员12人,每班6人,两个班次生产,班产量3,000
公斤,日产量6,000公斤,年产量20万公斤,面粉生产多年来一直是座机传动带磨。初期是
德特54,后又换成75、80、4135和6135座机。初建时面粉生产条件比较差,没有原粮库,没
有麸子库,只有一个面积80平方米的小面库,每天生产需用的原粮是一袋袋地从外面粮囤扛
过去,麸子是一袋袋地扛到外边地上垛起,用苫布盖,防止刮风下雨。
1960年建立地重衡,同年又建立了原粮库和麸子库。
1959年一1960年农场总人口增加期30,000多人。面粉生产山原来2个班次增加到3个班次,
日产量由原来的6,000公斤增加到1万公斤。这个小面粉楼为了保证这么多人口的吃粮,磨面
工人常年累月地工作,甚至节假日也照常生产。直到1970年面粉车间增换了两台新磨。在前
后几年中,工人对磨上的设备又不断地进行革新改装,使面粉生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班产
量达到8,000公斤以上,最高的班次达到1万公斤以上,是初期班产量的两倍多,年产量也
是初期的两倍以上。1971年1980年面粉生产完成生产任务530万公斤,1979年面粉车间被评
为场级先进单位。
在面粉生产过程中,工人们先后进行了8次技术革新。
(1)1960年老工人梁书远对碾子设备进行改革,把原来的牙轮条式改为皮带轮提高了生
产效率。
(2)1970年增换新磨后,沈继光、张正纪革新安装了碾子上的开流器。
(3)1971年改装了消风机。
(4)1971年改进了平筛滕根。
(5)1967年改进了打包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噪音。
(6)1971年,革新了小麦润水设备,提高了面粉质量。
(7)1970年座机传动带改革成三角带,原来22米长的大皮带时常断裂,严重影响生产,
革新后,减少了皮带断裂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率。
1983年,厂长张正纪改革平筛工艺,从麸子中提取麸子粉,当年提取麸子粉2.9万公
斤,增加收入1,160元。
1981年生产面粉537万公斤,超额生产7万公斤。
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众多人口吃粮的需求,1980年4月开始新建一座面积为
1,512平方米的五层楼的面粉加工厂,1981年5月开始内部安装工程,粉间5台新磨,三台
平筛及清理间全套清麦设备均是新式设备。1982年11月22日正式试车投产。日产量为5万公
斤。1983年安装了地重衡,整修了厂区道路,铺水泥地面1,200平方米。生产条件,环境的
改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一年总场下达指标500万公斤,年平均粉率76.5%,年末完成
623.3万公斤,年平均粉率提高到78%,创总产值289万元。
1982年以后,二九○农场开始大面积发展水稻生产,全场职工的大米供应量逐年增加。
1984年~1985年面粉加工量有所下降。1984年生产面粉569.5万公斤,创产值267万元。1985
年生产面粉499.6万公斤,创产值257万元。
二九○农场面粉加工厂从1958年开始加工粗粮。加工品种主要是玉米,有时也加工一
些小米,总的加工量都不大,全场生产的玉米主要用作饲料粮。
1984年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后,面粉厂开始对外加工粮食。1984年
和1985年两年共加工小麦91.2万公斤,加工费每公斤0.037元,共收入33,700元。
面粉加工厂1982年从联合加工厂分离出来,实行独立经营核算,当时全场有职工98人,1985
年增加到1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