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酿酒

第四节 酿酒


1958年6月开始酿酒,当时只有18名工人,酒坊8名,酵母坊3名,曲坊5名,没有工
具自己制造,不懂技术就去外地学。酿酒师傅崔风火50多岁了,为了发展二九○农场酿酒业,
他步行去富锦县酿酒厂,绥东乡酿酒厂学习酿酒技术,回来再传授给大家。就这样他们白手
起家,办起了酿酒厂,于6月27日酿出了第一锅白酒70公斤。场党委为了表彰他们艰苦创业
的精神,在“七一”前夕赠送给酒厂一面锦旗,上面绣着14个大字,“七一”前夕传捷音,
再接再励再跃进。这一年,18名创业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半年生产白酒3.1万公斤。供
垦荒者在家乡喝上了自己生产的美酒。
1959年日产白酒(65)度达到350公斤,全年盈利2万元。1960年日产白酒上升到700公斤,
1963年厂房由草棚子换成了砖瓦房,班次也由2班作业增加到3班作业,使白洒产量有了大幅
度提高,随着酿酒事业的发展,1967年建起了无菌室,增加了1台晾晒机和1台水泵,体
力劳动有了减轻,1979年白洒是建场初期的5.7倍。1981年秋,这个车间由扬料晾渣改为
电通风晾渣,进一步减轻了劳动强度,1981年改用外地引进黑曲NV,出酒率由过去的45%提
高到54%。
随着酒量生产的提高,设备方面也相应的改进,1964年,为方便外销创造条件,成立了
瓶装酒班。7名职工利用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简陋设备,开始了“北大荒”白酒的瓶装生
产。日产瓶装酒180筐(每筐24瓶)。1972年盖起了瓶装酒车间,职工人数由7人增到14人。年
生产瓶装酒60万公斤。经营盈利19.8万元。创瓶酒生产最高纪录。1976年,刷瓶设备改为
电带转盘。 1981年,纸壳箱包装代替了柳条包装,方便了运输,保证了质量,全年生产瓶
装“北大荒”白酒48.5万公斤,经营盈利15.2万元,是建场时的二点二倍。
1983年以后,白酒在市场上销路开始下降,总场加工厂酿酒厂的白酒生产也开始逐年下
降,1983年生产白酒28.7万公斤,1984年生产白酒20,8万公斤,1985年生产白酒20万公斤。
继1958年总场联合加工厂建立酿酒厂之后,各分场及畜牧队也相继建立了酿酒厂,用饲料粮
酿酒,既解决了畜牧饲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兵团时期,二九○农场的酿酒业发展尤为昌
盛,90%的生产队都建立了小酒房,都用饲料粮酿酒,据统计1958年至1985年28年间,全场
共酿酒813.7万公斤。平均每年生产白酒29,1万公斤,最高年份,1972年生产白酒105,2
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