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砖瓦
第七节 砖瓦
一、制 砖
1956年开始砖瓦生产。当时没有砖瓦工人,从富锦招雇了60多名砖瓦工人,在总场地区
建了一个砖窑,在三分场西康乐屯建个一个瓦窑,开始制砖是手工操作,先把泥和好垛好,
用钢丝弓长方块放在木制的砖模里压实,再用钢丝弓把上面割平,倒扣在乎整的沙地上,经
过短时间晾晒,架入坯棚阴干,然后装窑烧制。这种制砖方法劳动强度大,工率不高,持续
了5年之久。1960年,加工厂厂长杨德本设计制造了一台人工搬闸切坯的制砖机,减轻了人
工扣坯劳动强度,工率较从前有了提高,年生产砖坯60万块,1961年杨德本又进一步改革了
人工搬闸机,使人工搬闸、切坯自动化,班次产量达到1.8万块。
在1956年1973年的17年间,二九○农场的红砖生产随着农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
断发展。1962年二分场建了小砖窑,1965年一分场,四分场建了小砖窑,1970年五分场建了
小砖窑,每窑容量4万块,每块砖耗煤0.3公斤,工效低,成本大。
1972年,四分场副业队北京青年曹树良回京探亲,引进外地技术,创建了无烟筒转盘窑
(利用引风机)满容量26万块。块耗煤二两三钱。这种窑容量大,耗煤低,一次生火轮流出装,
长年生产。
1972年总场和一、三、四分场改建风泵轮窑,1973年二分场,1974年五分场改建风泵轮
窑。改建后烧砖技术,烧砖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出装窑,1972年改为专门出车,上有靠僻,中有转轴,出装工人自行控制,把整车的红
砖,整齐的垛放在预定地点,提高了工效,减少了损失。
建场三十年间,制砖也由手工操作逐步过度到半机械化,机械化,5个分场先后添置了
制砖机,装出窑车。1982年总场砖厂添置了40型制砖机一台,从场水利科调进一百马力座机
一台,1983年装成投产,班次产量达到6万块,从1956年至1985年全场共产红砖36,716万块。
除供应场内建筑用砖外,从1979年起开始外卖,到1985年,共卖出红砖1,856万块。
二、制 瓦
制瓦和制砖一样,都是从富锦县雇来瓦工制瓦,开始是手工制瓦,制作方法是利用木制
瓦型把和好的泥块放在中间,瓦型外部加套环借用杠杆作用,一片片压制,当时,一天工作
十二、三小时,只能压制瓦800多片。
1958年,改成石膏瓦型,杠杆压制变为人工摇轮压制,既减少了人员,又减轻了劳动量,
工效大大提高,每天工作八小时,生产瓦500多片。
1960年,制瓦工地由康乐搬到总场和砖瓦生产合在一起,统称南窑地。这时制瓦工人
全是农场职工,建泥插瓦棚500平方米。
1972年石膏瓦型,改为油机制瓦,手窑改为电动,日工效达3,600片,人员由30人减到
20人。1982年以后购进真空制瓦机一台,并把过去晾干法,改为烧窑余热烘干,加快了红瓦
生产进度,质量、数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从1956年至1985年,全场生产红瓦2,0697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