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业
第二十五章 商业
第一节 商业
一、商 店
1956年7月,富锦县百货公司派姚文祥等11人来到二九○农场办商店,他们带着50余种商
品,乘船渡过松花江,然后乘坐马车来到刚刚组建的二九○农场,当时,营业室设在只有约
30平方米的一栋草房子里,一间做办公室和仓库,剩下两间做营业室。没有货架和柜台,他
们就用木板和木箱搭起了简易的柜台,开始了营业。
随着农场的扩大,商业人员不断增加,商业网点也不断扩大。
1956年全场只有总场一个商店,1959年,二分场李朝勤、李桂芹夫妇,三分场高荣宽,
丁风芝夫妇,先后办起了两个商店(称夫妻店)。总场的商业人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全场人员已有原来的11人增加到26人,1961年,一、四两个分场设立商店,到1978年商业
网点发展到31个,其中包括过渡过来的原蜿蜿河渔场商店和25个生产队的代销员。人员扩大
到120人。
随着商业网点的不断增加和商业队伍的不断壮大,营业面积和经营成果也在相应的扩大
和提高。
1956年时,商店总的营业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占用流动资金3万元,经营品种300个左
右,年销售额10万元。年上交国家利润7,000元。到1958年营业面积扩大到230平方米。同时
建土仓库5间(约80平方米)。当时全店占用流动资金40万元。经营品种达到1,000个左右。年
销售额90万元,年上交国家利润4万元。1969年农场改建兵团,设立商业股,加强了对商业工
作的领导。1969年至1975年6年共扩建营业室及仓库面积5,260平方米,1979年“十、一”总
场“综合商店”落成,面积1,000平方米,到1981年,全场商业占用流动资金112.5万。经
营品种达3,100多种,年销售额达394.7万元,上交利润达10万元。
1983年各商店实行了各部、组承包,定费用、定销售,年销售额425.3万元,比1982年
增长21.4%,年上交国家利润69,819元。1984年农场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商业系统成立经
销公司,服务站(修理、照相、理发、澡塘)划为经销公司,增加从业人员75人。其中修理自
行车,修理钟表、照相、理发转为个体经营,这一年总场商店新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利民
商店》,增设了销售网点,又把总场商店的二楼营业室改为服务楼,把原来的办公服务的一
楼南侧改为营业室,这样既增加了营业室的面积又方便了群众,1984年由于个体小商贩的兴
起,全场商业销额有所下降,年销售额为412万元。比上年降低4.1%,上交利润16,120元。
平均流动占用资金105万元。1985年在总场地区又增加了一个《北方商店》和一个医药店,商
业人员增加到165人,经营品种达5,000多个。1985年销售额405.3万元,比上年降低1.65%,
上交利润15,744元,流动占用资金108万元。到1985年底全场国营商店营业室面积达到2,300
平方米。
商品供应渠道建店初期,二九○农场商店业务上归富锦百货公司领导,这期间进货渠道
主要山富锦的百货批发站。1956年至1957年两年,商品进购为最困难时间,当时,大林子以
北有五公里远的距离是一片汪洋,水深达两米之多,进货要先把货物从富锦雇车运到沿江。
由船运到农场,有时货物运到了江沿遇上了雨天,车辆不能通行,押运员只好把货物堆放在
江边,用布盖好,待好天后,才能运回农场。
1964年,成立绥滨县,二九○农场商店业务划为绥滨县百货公司领导,进货渠道由富锦
商业批发站转到绥滨商业批发站,此时,公路条件渐好,进货较以前大大方便,汽车一天可
跑两趟。
1969年,兵团建立后,商业由绥滨县交兵团管理,进货渠道是二师商业批发站,地点鹤
岗的大陆,1971年商业批发站由鹤岗搬到宝泉岭。二九○农场距离宝泉岭150公里,路途较
远,汽车最快每天只能跑一趟,运费高出曲线进货的3倍。
1962年1月,农场设立废品收购站,收购员1人。收购项目是废铁、破麻袋、胶鞋底、猪
宗、马尾等,另外,兼管出售奖售商品,有暖水瓶、面盆、香皂、马蹄表等(这些商品需要
用奖售券才能买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收购业务停止。1969年收购业务重
新恢复,专门设立一个收购班,各分场商店有一名专职收购员。全场收购人员达13人。收购
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收购苍籽,各类皮张和场内生猪出售(交佳木斯肉联厂)。1981
年,根据新的规定,收购生猪的任务由商店转场经销站办理。
二九○农场商业自兴办以来,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加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其经济体
制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
1969年以前,全场商品只有总场商店设有会计、出纳、统计,其它商店都无专职会计
出纳和统计,当时分店的帐目由主任兼管,销售款由主任来总场存入银行,坚持每月和总
店会计对一次帐,1969年以后,为了加强各分店的经济核算,都配了一名会计,1970年总
店建立了仓库出入库制度,增设了6个仓库保管员。
二九○农场商业战线上的职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仅在农
忙时送货到生产队,还经常深入到医院病房,学校送货。据统计,三十年来送货4,000多
次,销售额40万元。
二九农场商业战线上的职工,在艰苦创业和面向群众服务中,也出现了一批先进集体
和先进个人。1964年总场商店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出席了东北农垦总局先进
集体、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经验。1976年总场商店被评为管局工业学大庆
先进单位。一分场商店曾三次被评为总场、管局先进集体。张淑荣、李朝勤被评为省商业
系统先进生产者。此外,还有6人被评为管局先进生产者,96人被评为县和农场先进生产者。
二、集市贸易
二九○农场集市贸易是从1978年春开始的。当时只有三个老头在总场商店门前的空地
上摆地摊,两个老兴卖菜籽和其它小杂物(其中年龄最大的李洪昌七十七岁),一个老头修
鞋。入夏后总场地区的家属陆续将自已种的菜的剩余部份,用土篮提到“市场”上去出售,
为农场的集市贸易打开了局面。此后,一年比一年有所发展,集市贸易由蔬菜、瓜果,发
展到衣、帽、鞋、袜、渔具等。1982年农场商业部门为了支持职工集市贸易,为集市贸
易者创造良好的销售条件,自筹资金8,000元,在招待所南面建了一个160平方米能避风
雨的简易市场。农贸市场的建立,鼓励了职工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1983年底专业个体户
由3户发展23户。1984年和1985年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各种专业户越来越多,有的还是农场商店的紧缺商品。1985年农场工商行政管理科为了进
一步促进集市贸易的发展,搞活农场经济为广大群众服务,又自筹资金2万元,在总场商店
前面改建了一个270平方米的铁棚市场。并且划分了各类物品出售的地方。从此以后,各分
场和生产队的职工也把自己生产的剩余产品利用节假日运到市场上出售,据农场工商行政
管理科统计,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有鸡、鱼、肉,蛋、蔬菜瓜果、布匹、衣、帽、鞋、袜、
小百货、烟酒、家俱和职工家庭用,小杂具等400多个品种。1985年8月15日中秋节,农场
工商行政管理科举办了一次中秋节夜市,各单位各专业户及职工群众准备了丰富的产品拿
到市场上来出售,参加了夜市的职工群众有5,000多人,夜市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把农场
的集市贸易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