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服务业

第二节 服务业



一、缝 纫
二九○农场缝纫车间是在五团缝纫组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原五团缝纫组成员只有王兆坤、
颜景河两人。以后师部又补充了王丽华、姚洪业、藏子玉、于国恩,带着原部队从敌人手中
缴获的六台缝纫机,1956年从富锦县搬到绥东镇。此时,从密山县又调来了五名技术工人,
当年11月正式成立了二九○农场缝纫车间,王丽华任主任,由管理科领导。年底从绥东搬到
总场部,在一栋职工食堂安下了家。
1958年,第二批转业官兵来场,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来场,场里人员大量增加,原缝
纫车间的规模不适应农场的发展需要,缝纫厂扩大为被服厂。人员由原来11人增加到22人,
机器由原来的6台增加到10多台。但厂房较小,收发裁剪,缝纫挤在100平方米的厂房里,当
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北大荒气候寒冷,工人坐在机器旁,经常冻的手脚麻木,没有宿舍,
就在厂房搭铺。王丽华患有气管炎,到了冬天,他喘气很困难,但他把自已病痛置之度外,
始终坚持工作。在他的带动下,被服厂基本保证了广大职工家属穿衣和全场劳动保护用品的
加工。1959年,扩建新厂房450平方米,当年10月由草房搬进到新厂房。1960年扩建做鞋、
皮革等项目,当年建立了被服车间党支部,随着农场电力的发展,被服厂原来笨重的脚踏缝
纫机全部改成电动的,大大的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比原来提
高30%。
1961年,农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农场职工穿鞋问题满足
不了需要。被服车间党支部在场党委的领导下,发扬了自力更生精神,扩大做鞋和皮革生产
项目,以解决职工家属穿鞋问题。当时,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人员,只是自己手工纳鞋底,
手工做帮,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做二、三双鞋。制鞋车间的30多人,他们一边做,—边学,
克服了重重困难,用笨重的手工劳动做出了皮鞋、棉鞋,布鞋,不但解决了当时职工穿鞋,
而且还支援了双鸣山岭东煤矿,后来根据气候情况,布鞋逐步就不受群众欢迎了,此时,把
原来的制鞋车间改建成胶鞋车间,生产各类胶鞋,解决了当时职工缺胶鞋的实际困难。后来
由于市场供应形势好转,加上生胶原料不足,做胶鞋只干了一年多就下马了。大部分人员从
事别的工种,仅留下少分部人员做鞋、修鞋。
1962年,因国家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布票较少,给被服工作带来了原料不足,生产吃
不饱的困难。党支部和大家一起,找门路扩大项目,当时抽出一部分有经验的工人炸油条,
作豆浆和土法制钉子等,就这样渡过了困难时期。
1963年,被服和食品厂合并, 由杨宝清、张瑞年担任领导。1964年,原被服和食品又
分离为两个单位。被服与销卖店及联合加工厂所属的基建队组成为服务部,孙玉印任主任兼
支部书记,张景立,于连生任副主任。
1969年,成立被服排,归团后勤处领导。原计划加工兵团战士服装,机器增加到20多台,
被服工人30余人,厂址迁到东山中学,后因不适应形势发展,1972年又迁回到总场区内。
1978年,被服生产落实生产责任制,实行了班组核算,1984年实行计件工资,充分调动
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分配上也拉开了距离,经济效益有了明显好转,由于技术水平的
高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放开经营的形势下,有的被服工人提出搞个体生
产,一部分机器折价转让给私人,到1985年底总场地区出现了5个个体缝纫户,原来的被服
车间,只剩下4个人了。
二、销卖店
1955年建场初期,随军来场的家属很少,吃的粮油由食堂代替供应,后来大批的家属来
场居住,人口日益增多,粮油供应也不断加大。在场工业科的指导下,从只有100平方米左
右的办公室中挤出北头两间,抽出2名工作人员,组成了销卖部,供应项目主要是粮、油、
青酱、醋等,1958年,随着农场人口增多,原有的销卖部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这样
销卖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营业面积扩大到120平方米,专设了一台车负责运输,
人员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6人,担当500多户的粮油、青酱、醋、鱼等货物的供应,销售量每
月达4万公斤,此时尽管设备有所增加,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没有磅秤,所有
的货物都是用木杆秤一斤一斤付出。
随着职工生活的需要,1964年,销卖店扩大了销售项目,由原来的只供应粮油、青酱、
醋,又增加了副食,猪肉、鞋、木制各种家具、蔬菜、水果等。人员也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
12人。运输工具有1台马车和1台小推车。每月供应量达到6万公斤。1970年增添了3台磅秤。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销卖店的服务量也越来越大,它担负着场部地区150户的粮油、
副食供应,每月供应量达到12.5万公斤的供应任务。1978年,站领导与群众一起不断学习
外地先进经验,自力更生,群策群力,研究制成了打油自动秤,运输工具也换成了东方
红28和195小型车。人员增加到18人。
1983年猪肉归畜牧经销,销卖店只供应粮油及副食品。1984年机构改革,服务站撤消。
1985年销卖店改为粮油公司,全店25人,担负总场地区6,500多人的粮油供应,计15万公
斤面粉,5,000公斤豆油,并扩大了烟酒,糖果、副食品项目,全年经销额达6万元。
三、饭 店
二九○农场饭馆是1958年底建立的。开始是以食堂为主兼对外营业。总的面积包括仓
库、厨房、餐厅,约有150平方米,餐桌4张,用的是回风灶,管理员、厨师、服务员共有
4人。服务对象主要是招待外边来的和本场基层单位来场办事的。也接待一些会议就餐者。
收款由会议代收,厨师是在富锦县雇的,他们不仅服务于来往的客人吃饭,还担负着场部
地区的猪肉供应工作。饭馆工作很艰苦,饭馆用的面、油、酒等用品全部用人工扛,供应
猪肉自己去收肥猪杀。1961年,饭馆和食堂正式分为两个单位,饭馆由原来的草房搬到新
建的砖瓦房。南面是饭馆,中间是招待所,北面是理发馆。由于场内人员的增多,和来往
客人的增加,饭馆的服务员也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0人。
1963年,饭馆增加到15人,面积增加到245平方米,餐桌扩大到16张,这时饭馆主要
服务于来往客人就餐,每天大约收入约三、四百元,收款也配上专门的收款员。由管理科
直接领导。主要卖饺子、面条、油件、豆浆,还有酒和一些饼干、点心等。1974增加一台
小电动机,可以抽走油烟,后来又买了一台吹风机,使服务员工作条件有了改善。1978年
以后,由于青年返城,过去的绝大多数青年已安下了家,因此到饭馆吃饭的人就不那么
多,主要供应对象是场内外来的零星人员。
1984年,饭店进行了扩大和改建。增加房屋面积30平方米。改善了卫生防役条件,厨
房全部安了瓷砖,建了生食、熟食仓库,消毒池冲洗池等。并正式命名为“二九○饭店”。
经营方式是集体核算,予借生活费。
1985年,“二九○饭店”归经销公司,经营方式与国营脱勾,由集体承包,经营效果
不太好,后又划归畜牧公司禽类加工厂,改为“天鹅饭店”。
四、照 像
二九○照像馆是1960年下半年建立的。当时的照相馆只有4.5平方米的营业室,建馆
时只有从山东蓬莱县来的赵红其1人,后来又调来了二名女照相员。因房子小,这位女照
相员就住在照相馆搭上吊铺,在吊铺上睡觉,下面洗相,用的是一种没有商标的座机。
1962年以后,这两位照相员先后调走。李春来和另一人接替照相工作。1963年,照相馆
搬到洗澡塘里面一间小屋。只有45平方米,俱乐部建起后,照相馆又搬到俱乐部。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照像馆停止。
1970年10月1日,照相馆恢复营业,设有暗室、修板室、照像室和收款室。人员开始
由两人增加到5人,机器增添了一台海欧牌新座机。放大机可以洗虚光,上色,放大各式
照片,并坚持到各分场,生产队流动照像。
1982年,照像馆实行了单独核算,定额上交,超利分奖。
1985年,照像馆划归经销公司,由3人集体承包,房屋、器材全部折价转让给集体。
五、理 发
农建二师五团集体转业来场,师部的理发员栾志英随队来到农场作理发工作,镜子、
推子、木椅等工具,都是由部队带的。1958年底,理发人员增加到3人,房屋面积约35平
方米左右,三个木椅,1970年,理发馆有所发展,木椅换成了转椅,手推子换成了电推子,
1980年9月20日,农场设立了烫发馆,设备较全,从业人员4名,1980年工作量最多每天
达20人次,全年营业额达到3,300元。
1985年,理发馆划归经销公司,转让给个体户李明成经营。
六、修 理
1968年,场内建立了自行车修理部,当时设备比较简陋,工具只有一些钳子、扳子、
老虎钳等简单工具,由1个人营业。1970年又增添了电钻、柜台等设备,据统计,1982年,
全场白行车达到10,000余辆,修理工作日趋加重。1970年,成立了修表组。1978年还成
立了收音机、电视机修理、刻字等项目。这些服务行业的建立与发展,方便了广大群众
的生活需要。
1985年,修表、刻字、修理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摩托车全部转让为个体,工具,
房屋、设备折价卖给私人自主经营。
七、浴 池
浴池建于1957年秩季,当时男塘大约有10平方米左右,女塘是两个大盆塘,只有四、
五平方米。全靠烧煤热水。由于场内当时人口少和条件有限,不正常开业,只是过年过节
或开较大型会议才开塘,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四、五平方米两个盆塘的女塘渐渐就不适
应了,后来就改为男女同用一个澡塘,一个星期开两天。男洗一天,女洗一天。
1976年又营建了浴池,增添了锅炉房,1977年澡塘正式开营,男塘200多平方米,女
塘100多平方米,男女两塘共有100个床位,冬天每个星期开塘两天,女塘全部是淋浴,男
塘有两个瓷砖池塘,还有淋浴。
1985年,浴池划归经销公司,冬天开业,夏天浴池工作人员种菜,解决部分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