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政治第二十七章 党的组织第一节 党的组织工作 一、机构沿革
1955年11月,组建农场时成立组织部,王日珠任部长,王培林任副部长、干事吕永茂、
秦龙文、杜洪高。1958年3月,王日珠、王培林调出。1959年9月林洛滨任部长,干事吕永
茂,李兆坤,姜连会、郑永勋。1960年月吕永茂任副部长,同年9月林洛滨调出,副部长吕
永茂主持工作,干事范利民、李奇忠,彭来君。
1963年1月,改为组织科,吕永茂任副科长,干事范利民、李奇忠、杨永振、青显国。
1966年5月,包全礼任科长,干事李奇忠、王娴芬。
1967年4月,改为组织组,王喜久任组长,王娴芬任副组长,干事李奇忠,滕秀萍、房
秉全。
1969年3月,八团成立,组织工作与干部工作分开,设组织股,赵汝文任股长,任书义
任副股长。1972年任书义调出,熊易学任副股长,干事李永琪,钱景林、王翼良、李玉英、
王海。
1977年4月,恢复农场后,干部股与组织股合并,改为织织科,冯建富任科长,干事李
永琪、王翼良、孙泰平。同年10月冯调出。1978年3月郑永勋,孙泰乎任副科长,同年5月
郑永勋任科长,干事李永琪、王翼良、李奇忠,范利民。
1980年1月,改为组织部,郑永勋任部长,孙泰平任副部长,干事李奇忠,范利民、张
修忠。1981年4月,孙泰平调出,1981年12月,张修忠、耿培学任副部长。1982年4月,张
修忠调出。1983年5月韩存本任部长,郑永勋任副部长,干事李奇忠、张修忠、刘春义,刘
长征。1983年9月耿培学调出,1984年2月郑永勋调出,1984年9月刘长征任副部长。同年12
月韩存本调出,副部长刘长征主持工作,干事李奇忠、刘春义。
二、组织状况
二九○农场的各级党组织,是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第五团转业时的团,
营、连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1955年建场初期,有一个党委、4个党总支(一、二、三分场
和场直),19个党支部(其中两个临时党支部),627名党员,党员总数占职工总数的34.9%。
其中男党员606名,女党员21名,预备党员25名;25岁以下的169名,26——35岁的250名,
36——45岁的 206名,45岁以上的2名;初中文化的37名,小学文化的577名,文盲13名,抗
日时期的41名,解放战争时期的339名,建国以后的247名;干部306名,工人316名,家属5名。
建场初期发展新党员38名,这些从部队集体转业来场的共产党员,在艰苦创业的生产斗争中,
继续保持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勇于献身、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是二九○农场建设发展的中
坚力量。
1958年成都军区800名转复官兵来到二九○农场,其中有共产党员398名。这批转复官兵
的到来,给二九○农场的生产建设增添了新的力量,党员增加到940名。1960年农场附近的
11个村屯并入农场,建立了五分场、六分场、七分场党委,至此,分场级党委、党总支增加
到10个,党支部增加到69个,党员增加到1,057名。1962年,原来并入农场的村屯,回归地
方领导,六分场、七分场党委撤销,分场级党委、党总支减少到8个,党支部减少到50个,
党员减少到924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党组织受到严重冲击,党的领导干部被打成“走
资派”,广大党员被打成“保皇派”,遭到了无情的批斗,党的组织生活停止了。但是广大
党员仍自觉地坚持党性原则,积极参加各项生产劳动,为农场的建设事业默默地贡献自己的
力量。
1969年,东北农垦总局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月成立八团临时党委,随着组织形式
的变换,按照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建立了各级党组织。每个连队建立了党支部,各营建立了
党委,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在“文化大革命党员,占先进个人总数的59%。文化大革命的
十年间,各级党组织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了,大批非党积极分子(特别是在广大城市知识青年
中),并陆续发展为共产党员。据统计,从1969年至 1976年发展新党员1,100名。这批青年
党员有文化有知识,是二九○农场教育、卫生、科技战线的生力军。还有一批政治素质强的
青年党员被选调到农场各级领导岗位,担任党政领导工作。据统计,1966年全场有党员2,648
名,占全场职工总数的25.8%,有党委8个,总支3个,党支部89个。
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发生了一些变化。五个分场党委和场直党委撤
销,成立了五个中心站党支部,不再对各生产队实行思想政治领导。生产队的专职党支部书
记改为由队长兼任。
建场30年中,全场的广大共产党员在农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了先锋
模范作用,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个人。自1981年
开展了“争优创先”活动以来,共有66个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50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党员。
1981—1985年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统计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场党委加强了基层党支部建设,健全了党的民主生活,坚持了
“三会一课”制度。每年各季农闲时间各分场党委分期分批办党员培训班,学习党的基础知
识,学习党中央的重要文件。党的组.织路线,思想路线得到了恢复,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
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普遍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普遍提高,在经济体制改革,家
庭农场中成为带头勤劳致富,扶贫致富的带头人。不少党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
者。据1984年统计,全场全年评选出552名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中有325名党员,占先进
个人总数的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