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工作 一、干部队伍
二九○农场的干部队伍,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转业、退伍军人,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
专毕业生,支边青年,投亲靠友来场参加工作的职工和农场职工子女几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一)建场初期干部队伍状况
1955年二九○农场组建时,各级各类干部基本上都是人民解放军原山东军区农建二师五
团的转复官兵,合计337人,其中原部队团级干部4人,营级干部17人,连级干部47人,排级
干部110人,班级159人。到农场后任职情况是:场级7人,科级45人(其中机关科室领导25人,
分场级领导20人),队级领导干部54人,机关一般干部140人(其中总场机关86人,分场级机关
54人),队级单位的统计,保管、食堂管理员46人,卫生、技术干部45人。政治情况:党员
317人,占94%,团员20人,占5.9%。年龄:25岁以下的98人,26—35岁的225人,36—45
岁的12人,46—50岁的2人。参加革命工作时间:抗战时期的56人,解放战争时期的249人,
建国以后的32人。文化程度:高中11人,初中43人,高小139人,初小144人。
建场初期干部队伍的素质较好,政治力量强,但文化水平低,缺少专业技术干部和女干
部。
(二)发展时期干部队伍状况
1958年至1966年是农场生产大发展,组织机构比较庞大的时期,随着总场机关增设科室
和增建五分场、六分场,干部队伍也相应扩大,当年干部总数达到734人,比建场初期增加
118名,干部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专业技术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妇女干部队伍也已形成。
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大大加强。734名干部中,妇女干部66人,党员407人,团员99人。年龄:
25岁以下的127人,26—35岁的488人,36—45岁的108人,46—50岁的11人。文化程度:大专
以上的7人,占1%,中专31人,高中18人,初中178人,小学500人。参加革命工作时间:抗
日时期的46人,解放战争时期的326人,建国后的362人。任职情况:场级7人,科级64人,队
级14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7人,其他工作人员461人。分布情况;党群145人,公安6人,
生产第一线管理人员414人。工交12人,财贸51人,教育73人,卫生54人。
(三)兵团时期干部队伍状况
1970年是兵团成立的第二年,也是组织机构和干部队伍最庞大的一年,连队增设了排级
建制,排长列入干部管理。团、营两级主要领导干部和团司、政、后三大机关以及各股的股
长,基本上都是现役军人。为了适应干部编制的需要,当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提拔了887名
“以工代干”的干部。干部总数达到1,527人,其中现役军人26人,转复军人743人,知识青
年267人,以工代干491人。干部总数小女干部262人,党员1,092人,团员87人。1976年,排
级建制取消,排长原为工人的回工人队伍,全团干部总数下降到1,406人,其中正式干部704
人,“以工代干”702人。在这个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专业技术干部和原农场的老干
部的作用受到极大的压抑,155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大专以上117人,中专毕业的38人),就
有34人被行政从事用非所学的一般性工作,有7名长期下放劳动。原农场的704名队级以上干
部,被定职119人,其中场级3人,科级4人,队级70人,其他干部42人。兵团时期从工人中提
拔干部共计858人,其中场级2人,科级12人,队级259人,财会45人,中小学教师287人,
卫生、技术干部107人,其他干部146人。
1977年撤销兵团,恢复农场时,组织机构名称和干部职务名称改变,干部队伍的数量、
质量变化较大,现役军人基本上都返回了部队,只留下了各科级干部继续在农场工作。
1979年10月,529名“以工代干”人员经合江行署人事局批准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正式干
部总数达到1,066人。
(四)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干部队伍基本状况
1984年初,根据上级关于农场组织机构改革的要求,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编制定员都作
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行政管理干部和政工干部减少,经济管理和服务型干部增多,原属农场
机关从事生产指导和经济管理的13个科室予以撤销或合并,成立2个中心(农机服务中心和教
育中心),11个公司(物质、粮贸,畜牧、林业、水利,基建、运输、电业、经销、种子和劳
动服务公司)。撤销了5个农业分场机关和主管工副业生产的商业党委和场直党委。由原来的
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三级核算改为场、生产队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生产队的管理
干部由原来的6—8人,减少到4人,生产队领导机构由管理型改为服务型,党支部书记由队长
兼任,农业、机务、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被撤销。1984年10月根据中央组织部和劳动人事部“
关于整顿以工代干问题”的通知精神,经黑龙江省人事局授权省农场总局和省教育厅批准764
名“以工代干”人员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正式干部总数达到1,383人。1984年末,全场共精
减干部310人,占原有干部总数的35%,其中科级16人,队级135人,其他干部159人。1985年
末,又恢复了场直党委和生产队的专职党支部书记,5个中心站建立党总支委员会,加强了中
间环节的领导,调整了行政管理干部、充实了政工干部队伍。1985年底,全场共有国家正式
干部1,417人,其中女干部645人。少数民族8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6人,中专127人,
高中480人,初中579人,小学165人。政治情况:党员653人,团员190人。年龄;25岁以下
的291人,26——35岁的436人,36——45岁的348人,46——55岁的313人,56岁以上的29人。
任职情况:在第一线工作的1,224人,退居二线的148人,离职在大中专院校学习的45人。
担任场级职务的7人,机关正副科长43人,分场、公司和其他科级单位领导职务的54人,队
级领导职务的240人,总场、分场机关一般干部88人,公安政法20人,各类专业技术干部87
人,财会278人,卫生202人,中小学教师407人。
二、干部培训
二九○农场党委十分重视干部培训工作。1958年12月成立了党校,每年冬春利用农闲时
间分期分批培训队级干部。培训内容,主要是学习形势任务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培训时
间每期一般在7—15天。党校成立初期没有专职教员,培训班的教员均由政工部门的领导和
科室工作人员兼任。1960年 8月党委选送祝维仲去合江地委党校师资班学习哲学、党史、政
治经济学和毛选四卷,1961年10月学习完回来任党校理论教员。1962年以后,培训干部的学
习内容除了形势任务、党的方针政策外,还组织基层政工千部学习哲学、党史等。从1958年
到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之前,基层的主要领导干部队长、党支部书记每年都要培训一次,其
他副职干部根据当时条件也办了一些培训班,但不能保证每年都培训一次。1965年社会主义
教育运动之后至1970年兵团组建初期,干部培训工作停业。1971年3月团党委成立干部轮训队。
干部轮训队设四个教学组:政治教学组,农业教学组、农机教学组和文教,卫生教学组。专
业技术培训坚持常年办班。基层党政干部培训仍在每年冬春农闲时间。兵团时期基层干部培
训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批判资产阶级,批判党内“走资派”。提高广大
基层干部阶级斗争的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场党委恢复了党校,与轮训队合在一
起,加强了对基层党政干部的培训工作。凡是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要组织基层党政干部
轮训。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邓小平文选》和《中共
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等。每年冬春培训干部400余人。1981年3月干训队改为干校、
党校。1981年冬,1982年春,场党校组织基层党政干部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培训
700余人,全场队级正副职干部及总、分场机关工作人员都参加了培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场党委坚持了对干部进行短期培训制,这对于基层干部加深
对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执行起了积极的作用。
1985年3月,场机关机构改制精减,党校撤销,校址及教职员工全部移交给场职业中学。党
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因此中断。
历年培训干部情况统计
干部培训情况统计,因部份统计资料散失,上述统计数字小于实际培训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