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工会工作

第二节 工会工作



一、组织建设
二九○农场工会1956年3月成立后,原五团1,797名转业官兵全部转为工会成员。各分
场生产队建立了工会委员会。开展了生产、生活,教育工作。
1959年农村公社化后,二九○农场工会撤销。1961年工会恢复,会员1,820人。各级
工会组织重新建立,配备专职工会工作人员,积极地配合生产开展了各项工会工作。
1962年,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工会工作主要是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会
员的工会基本知识和政治思想教育,对各级工会组织加以整顿和健全,在此基础上发动广大
职工积极开展劳动竞赛,配合各级行政搞好职工的文化、福利工作,安排好职工生活,搞好
业余教育。
1963年,在开展学雷锋、宋恩珍,进行厉行增产节约和工会会章教育中,加强了工会干
部配备。1963年,全场有专职工会干部16名,兼职工会主席55名,406个工会小组,664名工
会积极分子,会员总数为2,616名,占职工总数60%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工作停止。1979年1月工会恢复,同年恢复了基层工会组织。
登记老会员3,343名,发展新会员4,475名,共有会员7,818名,占职工总数的70%,建立
了94个基层工会,配备专职干部17人。工会恢复后,各级组织都积极开展了以增产节约为主
要内容,以阶段竞赛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展了职工业余
教育。
1980年,工会工作全面展开,全场职工12,014人,会员11,452人,占职工总数95.32%,
全年召开了10次工会干部业务会议,总结交流工会工作经验,提高了专职工会干部的工作能
力。1982年工会会员发展到12,083人。
1983、1984两年,全场有9个分会,会员11,847名。基层工会委员会112个,工会小组
1,674个,工会积极分子2,458名。
1985年,全场有会员12,432名,科级工会9个,队级工会106个,工会小组1,765个,
专职工会干部9名。工会积极分子2,284名。
二、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1958年6月,工会在全场开展了学习“庆华”、“建华”二厂经验的活动,积极地配合
党的整风运动,贯彻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庆华”、“建华”二厂的经验是:干部参加
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在学习“庆华”、“建华”二厂先进经验的活动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
赛,提出了比志气、比劲头,比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口号,制定了春播、夏
锄、麦收、秋收四个时期各行各业的评比条件和年终评比条件。总场成立了“社会主义劳动
竞赛委员会和先进生产者运动领导委员会(兼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张秉武、王强、刘洪书
任主任委员,孙德刚、柳忠敏、苏昌贵任副主任委员,各分场成立了7—11人的评比兼合理化
建议委员会,生产队成立了5—9人的评比小组兼合理化建议领导小组。在大跃进的年代,工
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活动。
为表彰1961年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的先进人物,12月8日,农场行政和工会联合发出
“关于召开1961年群英会的通知”,群英会于23—26日召开。在这次会议上,表彰了全场最
高效率、连获五次红旗,超收获定额一倍半的郭忠友、蒋武C一6联合收割机组,表彰了畜牧
场焦树善联合收割机组,三分场女工组长孙贤芳,二分场一队全年获产值7,070.89元,超
包产3,290.89元的王本明菜园小组,表彰了工作负责、生活改善好,八个月节粮3000公斤
的四分场直属队食堂管理员杨天寿和制酒母先进工人张富等。会上介绍了敢于与困难交战的
吕玉成、好饲养员孙友梅、支边青年的好榜样吴增学和郭忠友、孙贤芳等的先进事迹。
1962年,召开了两次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共发奖金23,672元。
1963年春,在学习雷锋、宋恩珍、高洪安活动中,开展了增产节约、树立主人翁思想,
以“五好”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64年,1965年,劳动竞赛主要是开展创“五好”
运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劳动模范,先进人物被批判为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线的黑
典型,劳动竞赛活动停止,代之而起的是活学活用积极分子,树立突出政治的典型,宣扬精
神万能论。
1979年,恢复劳动竞赛活动,在基层单位开展了班组劳动竞赛,以生产阶段为评比期,
生产队三日一评,分场阶段中期初评,阶段结束总评,并制定了详细的劳动竞赛方案和检查
评比措施。此外,还开展了“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技术能手”、“养猪能手”
等劳动竞赛活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开展,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工会工作全面展开,在群众生产工作方面,充分发挥劳动竞赛评比委员会的作
用,制定了麦收、年终各行各业的评比条件,开展了为四化立功活动,流动红旗赛。麦收阶
段全场评选出先进机车123台,先进晒场10个,先进食堂10个,产量超历史的队4个,单产达
175公斤的队2个,麦收立功人员403个,共发奖金8,507.20元。
1981年,灾情严重,工会积极组织工人抗灾夺粮,在执行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和专业承包
中,基层工会代表工人与行政领导签订合同。制定了为四化立功、争当先进生产者的条件。
1981年,涌现出先进个人447名。其中女职 3249名,先进集体188个。
1983年,在落实生产承包责任制中,1984年,在办家庭农场中,开展了勤劳致富的劳
动竞赛,总场工会制定下发了家庭农场,劳动能手、女能人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条
件。1984年,评选出先进集体64个,先进个人273名。
三、职工福利与群众生活
1956年,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提出,在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上,改善职工群众
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1961年工会工作恢复后,又积极提出以吃、穿、住为中心,搞好职工的生活改善,做
好救济困难职工的工作。秋天,工会对职工越冬工作进行了调查。参加单位有工会、乡人
委、商店、管理科。从9月13日起对二分场4队、四分场1队职工、家属越冬的穿衣、住房、
烧柴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按职工的收入、人口、实际经济状况,困难的主要
对象是山东移民、山东支边青年、转业老职工。按全场困难的总人数19,070人计,大人小
孩平均棉布七尺,共需133,490尺,棉花人均半斤,共需4,677公斤,棉胶鞋平均 1.5人
一双计,共需一万二千多双。另外,还需补助若干套棉衣、被褥、补衣布等补助给最困难
的职工。
1961年11月,工会又提出了搞好生产、全面安排职工福利生活的意见:要求在不降低伙
食标准的前提下,从现在的每月8元逐步降为每月6元,不得超过1962年1月完成此项工作。并
制定了五项具体措施:(1)办好食堂,降低费用。(2)食堂发展养猪。(3)加强食堂副业收入。
(4)食堂土法制作酱油等调料。(5)解决好食堂烧柴。为搞好职工生活福利工作的领导,总场
成立了生活福利委员会。主任委员林洛滨,副主任委员张云礼、王训年、孙洪昌、王占进。
委员10名。各分场也成立了5—9人的生活福利委员会,分场副书记任主任委员,生产队成立
了生活福利组,党支部副书记任组长。
1962年,在第二次工会代表大会后,从4月23日起,工会在深入了解工作同时,根据党委
会议精神,用6天的时间,对二、四分场部份困难职工家庭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结果,平均
生活费在3至6元的有100户,占总数的 3.4%其中4元以下11户,4至5元的39户,5至6元的41
户,6元以上9户。原因是大批移民、支边青年、老职工亲属来场,他们工资低,人口多,加
之6年间未调工资。为了解决职工生活上的困难,农场认真执行了党的发展家庭副业等政策,
使职工的副业收入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场工会向场党委提出了四点建议:(1)建议场行政在
不违背政策条件下,给多子女的职工安排劳动,并在安排工作时给予优先照顾。(2)建议行政
在家庭副业方面给困难产以方便和支持,优先卖给仔猪、可以赊欠。延长交房租的期限(过去
给移民有免交头三年房租的规定)。(3)调剂口粮,建议加工厂多加工粗粮,以解决一部分口
粮。(4)经努力勤俭持家仍有困难的,给予一定救济。此项建议上报后,党委在5月10日即以
(62)017号文件批示转发全场。当年年底,对全场困难职工发放了5,900公斤补助棉花,51,025
尺棉布,救济了373人次。包括 52名非会员,救济款达一万多元。
同年6、7月,根据总场工会和农场党委的指示,在全场范围内对困难职工作了全面调查,
8月份召开工会干部会,要求进一步深入调查,重新摸底, 9—10月份定期补助困难职工189
户,总人口为1,259人,其中职工200人。平均工资为5.55元,预计月补助1,532.60元,使
困难职工每户平均增加16.30元,每人平均增加2.36元,预计11、12月份补助3,064.00元,
比9、10月份增加一倍。
1980年,每个季度都进行群众生活福利检查。对困难职工发放了救济款 5.9万元,救济
了1,960人次。
1982年,工会在行政的大力支持下,为全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工家庭建起了砖砌永久
性菜窖和室内压杆水井,解决了寒冬职工群众生活的主要困难。全年对困难职工救济了1,754
人次,发救济款22,802。00元。1983年下放救济款455,357元,1984年下放救济款407,597
元,1985年下发救济款32,367元。
四、扶贫工作
198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扶贫工作纳入1985年
全国农村工作的轨道”。总场工会根据中央和上级工会关于扶贫工作的要求,成立扶贫致富
领导小组,结合农场1984年遭受特大洪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扶贫措施,1985年的扶贫工作
实行了四个结合。即:(1)各级领导包队和挂贫困户相结合3(2)无息贷款和优惠政策相结合,
(3)行政,工会、基层三层扶贫相结合,(4)扶助个人与扶助集体相结合。1985年全场扶贫95
户,扶贫贷款28.4万元,饲养业优惠6万元,全年脱贫55户。
五、民主管理
1981年在全场开始宣传贯彻“全国企业民主管理座谈会精神”。在基层单位向群众宣讲
了总局制定的“国营农场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1982年,总场工会在一分场二队,二
分场15队,三分场24队、四分场34队、五分场43队进行建立职工民主大会制的试点工作。试
点工作要求:①生产,财务计划,生产责任制,专业承包方案需经过职工讨论通过,承包组
要与生产队签订合同;②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和生产管理委员会,制定全年四个生产季节的定
额管理和奖惩办法,③提高职工对民主管理企业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在试点取
得经验后,下半年开始在全场全面展开。到10月份全场已建职工民主大会制的生产队达90%。
不仅建起了民主管理网,而并还形成了制度。每个职工都成了管理企业的主人。1984、1985
年办家庭农场后,在家庭农场内部逐步建立民主管理小组276个,人员达3,842人。
在生产上实行民主管理的同时,对各级干部也实行了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各单位的主
要领导干部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被选举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按照规定定期向职工作述职
报告,职工根据每个干部的政绩进行评议。民主评议干部是对干部革命化的促进,有利于纠
正各种不正之风。
六、职工教育
开荒建场初期,条件比较艰苦,对职工主要进行继承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
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开发“北大荒”,建设社会主义粮食基地的教育。在进行时事
政治教育中,结合宣传了建场初期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典型事迹。1960年宣传了“白手起家、
大办畜牧业”的一分场5队畜牧组和“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一一孙贤芳”的先进事迹。1963年
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在全场职工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学习雷锋的热潮。之后
又在职工中宣传了焦裕禄、宋恩珍、刘英俊、王杰和本场“五好工人”典型高洪安的先进事
迹。
1963年以后,在雷锋事迹的鼓舞下,在广大职工中还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张
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精,愚公移山的精神,深深
地激发了广大职工战胜困难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教育工作由团政
治处计划安排。这一时期教育内容一是活学活用,二是大批判,向职工灌输“左”倾思想意
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除经常性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外,一是加强了法制
教育,二是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1984、1985两年,法制教育普及到家庭、学
校、男女老少基本上达到了知法、懂法、守法。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中还组织职
工青年、学生学习了张海迪、朱伯儒和场内典型人物郑树举,李炳义等的先进事迹。1983年
在学习张海迪、树新风的热潮中,全场有5万人次投入了治理脏乱差的活动,成立了462个,
2,900人参加的送温暖小组。做好事1.3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