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共青团工作
第三节 共青团工作
一、建场初期团的工作
1955年,五团集体转业后,团的工作性质也随之转变了。团工作在完成党委交给的各项
任务中,积极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努力贯彻了毛主席的“三好方针”。1957年中国社会主义
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提高团员、青年的觉悟,团工委在广大青年中开展
了:(1)怎样做一个共青团员;(2)怎讨搞好学习;(3)怎样做好工作;(4)怎样进行思想修养,
(5)怎样发挥先锋作用。(6)青年们也要“百花齐放”,(7)崇高的生活目的产生高尚的道德;
(8)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大劳动中培养高尚的道德;(9)友谊;(10)青年们要做道德高尚的
人;(11)什么是马列主义等十一个专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还组织团员,青
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积极响应党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的号召,每个团员喂5只鸡,
种2分地,种12—15株向日葵。百分之五十上交国家,百分之五十为团员、青年自己的报酬。
还开展了拣粮活动,在麦收中成立了青年增产节约监督岗。要求青年每人拣一斤粮,全场共
拣600公斤。
二、农场发展时期团的工作
1958年以后,农场的生产建设进入了发展时期。场团委紧密配合场党委的各项工作,积
极地开展了教育和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团员、青年在生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960年至1961年进行了整团,对广大青年团员进行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团
委于1961年3月10日,在全场青年中开展了争当“五好青年”活动。
在“五好青年”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的先进青年。三分场直属队共青团员王德喜,在
修路中,以身作则,带领全小队起早贪晚,原计划75个工的任务只用了38个工,提高工效一
倍。代绍冉小队,在春季小麦播种中,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超过定额14%三分场DT一413机
车,全体团员起早贪黑,日播种1,095亩,超定额121%四分场3队“青年包车组”等都做出
了优异的成绩。场团委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奖励、表彰了66名“五好青年”。
1962年全场有团员842名,占青年总数的37.7%。其中超龄团员238名,占团员总数的
28.2%当时团内存在的问题是数量少,质量较差,针对这些问题,团委决定;(1)本着“积
极可靠,在教育成熟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的原则,着重发展生产第一线的青年,文教,
卫生也要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发展前必须培养好青年积极分子,(3)必须在坚持条件,
提高认识的前提下,进行培养发展,(4)必须从教育出发,在发展时既不能太松、要求过低,
又不能太严,要求过高,(5)对盲目流入二九○农场的青年一般不发展,但经场党委的批准
落户的青年,真正具备团员条件的可以吸收入团。
与此同时,团委于三月份掀起了在备耕生产中,争当先进的活动。团委号召全场青年、
团员为了多打粮食,多积肥、送好肥做贡献,得到了全场青年的积极响应。全场广大青年
利用业余时间积送肥499,000公斤。
为了加强各级党委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场党委规定,各分场团委、团总支、基层团支
部书记,由党委、总支、支部的副书记兼任。场团委为了加强团的思想建设,教育培养广大
青年,还创办了“二九○团校”。1963年,场团委开展了兴无灭资,以阶级教育为中心
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进行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革命传统教育。
开展了访贫问苦,请“四老”讲“四史”的群众性教育活动。
同年3月,团委在全场青少年中还开展学雷锋、学宋恩珍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干部深
入到生产队搞教育试点,给青年上团课。其主要内容是:学习“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雷锋日记”、“论雷锋”等书籍和文章。
为了加深青少年对英雄人物事迹的理解,场团委还配合有关部门在全场各生产队举办了
革命斗争故事展览,参观展览的达八千多人次。在进行“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为纲”教
育时,场团委针对青年中的实际问题,采取摸底,试点,逐步深入的方法,组织青年开展访
贫问苦,忆苦思甜,观看场吕剧团演出的“三世仇”,在青年中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
潮。创造了“读,讲、议、行”四字学习法。读,小组阅读原著3议,座谈讨论3讲,由辅导
员讲解重点、难点问题;行,学习后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全场有学习小组
34个,参加学习250人。通过这些活动,团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坚定了
社会主义道路和无产阶级革命立场。
三、兵团时期团的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组织停止了活动。
1969年3月18日,二九○农场改为黑龙江省建设兵团第八团。共青团二九○农场委员会
改为共青团八团工作委员会。团工委办事机构由团政治处组织股承担。团的各级组织开始重
建。团的组织生活恢复后,团工委为了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首先抓了团干部的培训工作。
1972年至1973年对连队负责青年工作的副指导员和团支部书记普遍进行了培训,帮助他们提
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开展青年工作的能力。
1968年至1976年,八团先后接收了城市知识青年7,132名。这些青年来到边疆后,虚心接
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特别是在生产建设上,贡献了
宝贵青春。1973年至1976年,团委召开了三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总结交流了知识青年扎根边
疆干革命的经验,推动了全团青年的工作的开展。1975年,在团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团党委树
立了7名知识青年为农业学大寨标兵。他们是:一营二连指导员孙宝民,四连副指导员卢杏偿,
一营中学教师石金安。二营卫生所卫生员沈琪。三营副业连副指导员张玉珠。四营35连副指导
员吴锦惠,团直48连饲养员马秀英。
1974年至1976年,在青年中开展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八团团委先后作了《关于认真
看书学习,加强团组织建设的决议》、《关于进一步开展向高崇辉学习的决定》《关于开展向
陈月久学习的决定》《关于向张玉珠学习的决定》在开展读书学习和学先进的活动中,各连成
立了图书室。全团成立了76所夜校,470个理论学习小组。
四、恢复农场后团的工作
1977年4月,八团改为军民农场。1978年以后,城市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团员、青年的数
量逐渐下降,团的工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场团委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首先抓了团的组
织建设,开展了“三抓一创”活动。一抓团干部配备和培训。新干部配齐后,总场团委和分
场团委举办团干部培训班。从1978年至1982年三年共举办团干部培训班28期,加上省团校和
总局干校团干班,共培训500名团干部。二抓制度建设,建立团的正常工作秩序。各团支部
制定了团的工作制度。如“四薄一册”、“三会一课”制度。建立了好人好事评比台,新长
征突击手,小红旗竞赛台,团员生活学习园地等。三抓团的队伍建设,开展做一名合格共青
团员活动。一是教育团员,坚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性,达到思想上合格。二是坚持
对团员进行团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团员明确奋斗目标,增强组织观念。三是坚持在实践中教
育团员,使团员在行动上合格。“一创”,创优活动。开展了“十能手”、“六优秀”活动。
“十能手”:生产能手(农业工人)、驾驶能手(拖拉机、康拜因)、驾驶能手(汽车)、革新能
手、财贸能手、财会能手、医疗能手、造林能手、饲养能手、积肥能手。“六优秀”:优秀
农工、优秀康拜因、优秀拖拉机手、优秀驾驶员、优秀炊事员。“十能手”、“六优秀”活
动推动了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更深入开展。
1982年团委召开了“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岗位练兵活动。
涌现出新长征突击手200名。突击队6个。总场团委荣获管局级新长征突击队和红旗团委的光
荣称号。场团委在青年中还开展了“五讲四美”树新风活动。团支部、少先队成立了学雷锋
树新风小组300个。参加活动的青少年4,000多人。各团支部还组织团员、青年因陋就简,自
己动手建立活动室、青年之家。1979年至1981年有70个团支部建立了青年活动室。为了增加
活动室的设施,农业生产队团支部采取种青年田,植青年林、拣粮,工副业单位采取修旧利
费,拣废品,承包任务提成等办法从中提取一些活动经费。1980、1981年两年共筹集活动经
费30,000元。1982年全场活动经费达到40,000元。各团支部用这笔钱为活动室增添了体育
用品、乐器、录音机、手风琴、电视机等。还订阅了各种文艺刊物,丰富了团员、青年的文
化生活。同时还用一部分钱对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进行奖励。
1984年农场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林牧副渔实行承包生产责任制。1985年全面兴办
家庭农场。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在改革中积极发挥年骨干作用。带头勤劳致富,带头扶贫帮
困,全场成立了扶贫帮困小组83个。1984年春天正值水稻插秧季节,二分场12队有一户水稻
承包户插秧缺少劳力,全家只有姐妹俩和一个母亲,总场油脂厂团支部得到这个消息后,团
支部组织36名团员青年去帮助插秧,一连干了2天帮助把秧插上,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二九○农场团委从1979年至1985年11次评管局,总局、地委、省先进单位。1979年被合
江团地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先进单位》,同年还被宝泉岭管理局团委授予《新长征突
击队》红旗,1980年被宝泉岭管理局团委授予《红旗团委》,1981年被合江团地委授予《筹
集经费先进单位》,1982年、1983年被宝局团委授予《红旗团委》,1983年黑龙江省采种领
导小组授予《采种先进单位》,宝局团委授予《采种支甘红旗单位》,总局《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