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电视
第三十六章 文化
第一节 广播、电视
一、广 播
二九○农场有线广播站,建于1957年秋天。建站时播音没备简陋,只有TY250×1000型
号、500瓦广播机一台,一只话筒和两个电唱机。机房、播音室和播音员宿舍都在一间16平
方米的平房内。建站初期,广播只通三个分场部,广播、通讯同用一条电话线。每天早中晚
播音三次,每次播音时间根据生产忙闲而定,农忙时早上三点钟开始广播,有时一天播音时
间九个多小时。广播内容:一是转播中央和省台的节目,二是广播自己办的不定期的反映场
内形势的“场内生活”。除此之外安排一些文艺节目。
1961年初,广播站归总场工会领导。广播站没有专职技术人员和播音员。总场电影组兼
管。放映员孙玉庆兼插音员。其他人员兼管广播站广播机器的检查与维修工作。
1960年底,总场机务科张剑心调广播站任专职播音员。
1961年5月广播站划归党委宣传部领导,广播站归宣传部后,宣传内容统一由宣传部安
排,“场内生活”稿件由宣传部通讯干事和播音员共同编辑,广播质量较前一时期有所提高。
1962年,总场机关办公楼建成,广播站搬进办公楼二楼西侧,机房和播音室开始分开。
广播站面积达33平方米。这年11月又增加了TY250—1000型号,500瓦广播机两台。
1966年,哈市知识青年柴淑环调广播站,专职播音员增加到两人。
1968年,为了加强对广播线路、广播机器、广播器材的维修与管理,调配了一名专职技
术工人。
1969年,张剑心、柴淑环先后调出广播站,北京知识青年杜敏,张军调进广播站。河北
农业大学农机系毕业生高荫亭分配来场,调广播站负责技术工作。专职技术人员增加到两人。
同年农场改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时期突出政治,宣传队伍大大增加。政治处宣传股成立了
7人宣传报道组,广播站的宣传工作由这个组的于宝华负责编排。原来的“场内生活”改为
“部队生活节目”,还增加了天天学节目——毛主席语录选播。
1969年下半年,五个营先后开始增设转播站,安装广播机。一、二营安装300瓦广播各
一台,三营安装550瓦广播机一台,四、五营安装600瓦广播机各一台。各营转播站由电话班
兼管、播音员由电话员兼任。
1970年7月张军调出、曹秀芬调进广播站任播音员。
1972年,广播站搬到俱乐部南楼东侧,广播站房面积达七十多平方米。有机房、播音室、
办公室和器材小仓库,又增设GY2X 400型号、800瓦广播机一台。
1972年1月,曹秀芬调出,蔡风兰调广播站任播音员。
1973年1月,蔡凤兰调出,谭秀慈调任播音员。高萌亭调出,于在礼调广播站负责技术
工作。
1975年,广播站又更新了两台500瓦广播机。在总场广播站播音设备不断更新的基础上,
开始进行广播专用线路建设,架设了从总场到二分场、三分场的广播专用线12公里。这年
九月,杜敏调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任播音员。杜敏在广播站任播音员期间,学习刻
苦、工作踏实积极肯干。她除完成经常性的广播工作外,还组织其他播音员创办节目。她
倡导创办的节目有“每周一歌”、“战士点播节目”、“教唱歌节目”、“电影录音剪辑、
“自己编排演播小说、广播小品,还播过长篇小说。此外,她们还不定期选编革命歌曲,
印发给各基层单位。杜敏积极工作的精神,受到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1977年以后,开始逐步架设从分场到生产队的广播专用线路。先后有24个农业生产队
架设了广播专用线路。有29个农业生产队安装了播音机。可以通过播音机向本队职工家属
进行宣传教育。
1977年,于在礼任广播站站长。门素琴调广播站任播音员。
1978年,刘一兰调出,哈尔滨知识青年范环调广播站任播音员并负责编稿。
1978年1979年彭德全、吴克晶、郭道社任广播机器和广播线路的修理工。1979年春,
祝青、陈琦调广播站任播音员。年底范环调出,祝青负责编稿。这一年是广播站建设以来
人员编制最齐的一年,3名播音员、3名修理工,一名站长。
1980年冬,广播站搬进办公楼。站房面积61平方米。有机房、播音室和录音室。播音
室和录音室安装了消音设备。站房内全部铺上了油漆地板,房内宽敞明亮。此外还为播音员
专设了办公室和宿舍。
1981年9月,祝青调出。播音员由3人减到2人。
1982年9月份陈琦调出、于朝美调进任播音员。1983年门淑琴调出、张翠英调广播
站任播音员。这一年总场地区架设了1公里主干广播线路20栋家属房广播线路。
1984年春,广播站外线维修移交通讯站,配维修工1名。6月,广播播音员兼电视台播音
员。
1969年至1983年,二九○农场有线广播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1984、1985年两年因遭
特大洪水,黑、松两江沿岸的农业生产队的线路遭到严重破坏,广播覆盖面积有所降低。
二九○农场有线广播站建站28年,在坚持办好“场内新闻”的基础上,还增办了“学习
节目”,“青少年节目”,“工会生活”,“妇女生活”,“民兵生活”等多项节目。“学
习节目”每周播3次,每次20分钟,其它节目每周一次,每次15—20分钟。据广播站统计,
1969年——1985年,每年平均播稿1,300余篇。
二九○农场有线广播站建站28年,紧密配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大力宣传了国内外,场
内的大好形势,对于帮助广大干部、职工家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励广大群众奋发图强建
设机械化的国营农场,开发富饶美丽的“北大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2、1985年被黑龙
江省国营农场总局评为先进广播站。
二、电 视
随着生产的发展,全场广大职工家属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1979年各生产队开
始购买公用电视机。当时主要收看鹤岗、双鸭山两个电视台的节目。但因距离远,信号弱,
有时图象不清、有时声像不同步。为了解决场内职工、家属看电视难问题,1980年决定建立
电视差转台,在总场化油厂北面建立了六十多米高的差转塔,安装了100瓦电视差转机。当
时计划主要接收双鸭山电视台的节目。差转台由广播站管理,配备了专职技术员,并对差转
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差转台建立后,经试转,效果不好。(1)双鸭山台发射信号弱。(2)场
内差转台接受信号不强。(3)场电视差转台发射频道是7频道,受苏联电视台7频道干扰严重。
这样场内电视台无法转播。
1982年秋,富锦县、建三江管局先后建立电视差转台。这两个台距二九○较近,发射
信号也强,场内各生产队可直接收看,效果很好。从这一年起,场内电视发展很快。到1982
年底,全场已有电视机1,199台,平均九户就有一台电视机。
1984年电视差转台搬迁到总场俱乐部,重新安装了发射天线,6月完工开始转播。覆盖
面积达6平方公里。电视台配摄像机,录像机。摄像录像张先利,电视值机员彭德全,广播
站站长于在礼兼管电视台。除转播中央、省电视台的节目外,开始摄制场内新闻。1984年下
半年每周播放场内新闻3—5条。随着电视摄像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场内电视新闻的
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迅速准确地宣传了场内改革的形势和成就。1984年摄制了抗洪抢
险记录片《人与洪水的搏斗》。1985年摄像,值机人员增加到4人,曹尔普、蒲照祥调进
电视台,曹尔普任录像,蒲照祥任值机员。1985年摄制了抗洪抢险记录片《三十九个日日
夜夜》。这两部记录片不仅反映了全场职工不漫难险与洪水搏斗的动人事迹,而且还记录
下可贵的历史资料,受到管局、总局的好评。据电视台统计,1984年下半年摄电视新闻33
条,管局电视台采用了3条,总局电视台采用了3条。1985年拍摄新闻86条,管局电视台采
用66条,总局电视台采用13条,佳木斯电视台采用7条,黑龙江电视台采用1条。1985年二
九○农场电视差转台被农场总局评为先进电视台。
据1985年统计,全场有黑白、彩色电视机5,053台,平均1.4户一台电视机。电视已
成为向群众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的有力宣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