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戏剧、电影
第三节 戏剧、电影
一、戏 剧
1956年,工会组织爱好文艺的职工、干部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队,排演了山东吕剧“李
二嫂改嫁”,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1957年,业余演出队排演了古装吕剧“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等丰富了职工业余文
化生活。
1958年底,为参加合江地区职工文艺汇演,农场组织了一支二十多人的演出队,编排了
一套宣传总路线、大跃进的节日;“大跃进号声震山川”的大联唱,小演唱“积肥小唱”,
表演唱”板车号子”,“小拜年”,“小两口积肥”,等说唱节目。在汇演中获得“优秀演
出队”奖。汇演结束后,在元旦夜晚又赶赴双鸭山慰问本场在哪里大炼钢铁的职工。
1959年,这支演出队又补充了几名山东青年和一名分配来场的“右派”,。上海市少年
宫合唱指挥欧阳斌。这年演出了山王德伟谱曲的歌剧”三月三”,由欧阳斌谱曲的歌剧“木
匠迎亲”,排演了独幕话剧“夜闯完达山”,“毛主席万岁”,大型歌剧“红霞”,“当红
军的哥哥回来了”及山东吕剧“龙风面”等。
1960年,演出队又增加了一批山东支边青年,并正式成立二九○农场业余吕剧团。编在
园林队,一边劳动、一边排练。实际上是排练演出为主。崔文超任指导员,栾唱今任团长,
王德伟任编导主任。演出了吕剧“柜木缘”,“喝面叶”,“锔大缸”等小戏及“龙风面”,
“姐妹易嫁”等大型吕剧。总局局长黄家景来场检查工作时,观看剧团演出的吕剧“文约记”
后,批给资金6,000元给剧团购置服装,并决定为总局群英会演出。年底,去佳木斯为总局群
英会演出了吕剧“文约记”。演出结束后,在佳木斯电机厂俱乐部售票公演三天。
1961年到1964年,剧团演出的吕剧有《十五贯》、《海瑞背纤》《唐知县审诰命》、《花
打朝》、《李二嫂改嫁》、《朝阳沟》、《女附马》、《亮眼哥》及歌剧《三世仇入京剧《三
岔口》、《铁弓缘》等。据1963年记载,这年剧团演出133场,下队演出33场。
剧团每年在农忙季节还带着行里参加夏锄、麦收、秋收三大季生产劳动。其中夏锄时间最
长,通常是30—40天。
1964年因农场不应保留事实上的职业剧团而解散。人员下列基层参加劳动。
1965年,为配合社教运动,二九○农场社教分团和场领导决定组织原剧团人员排练演出了
山东吕剧《夺印》、《血碑》等。1966年“文革”开始,剧团彻底解散,部分演员回原籍或自
找出路,其余人员到墓层参加劳动。
1963年,第一批北京知识青年来场后,给农场文化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从分配在总场地
区的北京青年中,挑选了一部份文艺骨干,在1963年、1964年的冬春,排演了话剧《千万不要
忘记》、《年轻一代》。
建国十五周年国庆时,总场学校300名师生组成合唱队,王德伟负责编排、指挥。在40分钟
的时间里,演唱了16首各个时期的传统歌曲,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从此,二九○农场合唱艺
术开始兴起。1970年,总场学校演出了音乐舞蹈《长征组歌》。此后,每年的文艺活动,都要
组织合唱比赛和演出。
1966年8月,“文革”开始后,以总场中学生和小学生为主分别成立了两支毛泽东思想宣传
队。称之为大宣传队和小宣传队,开始,主要是以文艺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文革”,
宣传“活学活用“等。在样板戏兴起后,全团大演样板戏。一营排练了舞剧《白毛女》,二营
排演了京剧《海港》,三营排演了京剧《沙家浜》,四营排演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五营排
演了京剧《红灯记》。小宣传队排演了《红灯记》全剧,《沙家浜》选场,《红色娘子军》选
场。以后的宣传演出,多为自编节目。如《好连长于业万》、《私字》等。小宣传队曾到过哈
尔滨,佳木斯市,二师各团演出,被广大群众誉为“红孩子宣传队”,影响很大。兵团成立后
由中学生组成的“大宣传队”,为城市知识青年所取代,排演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
片断及《海港》。曾在佳木斯、富锦、大庆林.源石油化工厂工地及鹤岗几个煤矿演出过。1971
年后,开始排练演出配合形势教育,宣传先进人物的节目,如《一块银元》,《反修战士韩振
民,吴保家》等。大宣传队、主要活动时期在1971年到1978年底,全部以自编节目活跃在舞台
上。北京知青杨智敏任队长,哈市知青膝秀萍任指导员,编导王德伟。八年内创作大批演唱、
舞蹈、曲艺节目、评为兵团优秀演出队。获奖节目有舞剧《捕鱼记》歌舞《向北京汇报》、《银
花朵朵》等。粉碎“四人帮”后,编演了幻想剧《元元奇遇记》。排演了话剧《枫叶红了的时
候》。1978年底,城市知青陆续返城,文艺宣传队解散。
1979年春节,农场举行“文革”后首次职工文艺汇演,各分场都排练了一台节目,联合加
工厂调集了老剧团人员、排演了京剧《打渔杀家》,大型吕剧《胭脂》。
1980年春节,工会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总场组织了以联合加工厂职工为主的29人
业余剧团,演出了吕剧《双借亲》《姐妹易嫁》,《柜中缘》等剧目。
1981年,以联合加工厂业余剧团为主,又组成二○农场职工业余剧团,归农场工会领导。
二分之一的时间参加生产,其余为排练、演出。当年排演了现代吕剧《爱情的审判》。年底参
加总局文艺汇演获“优秀演出奖”、“导演奖”,并评为先进演出队。
1982年,为解决剧团生产自给问题,农场投资2万元,为剧场建起了“冰棍厂”,以解决半
年工资和资金。当年又排演了吕剧《双借亲》宣传计划生育的现代吕剧《合家欢》,年底参加
管局和总局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演出奖、导演奖和舞美奖。后又排演了吕剧《海瑞驯虎》。
1982年,工会和共青团举办了总场地区青年合唱团,在国庆节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从1979年至1985年,工会举办了教歌员学习3期,声乐学习班2期,手风琴学习班3期,创作
学习班1期。两次参加总局、管局的幻灯汇演,获优秀演出、优秀创作奖。
二、电 影
五团转业来北大荒时有一个放映组,放映员三人,16mm放映机一台,35mm放映机一组,高
瑞任放映组长。
1961年1月25日放映组改为放映队,于在礼任队长,放映员6人全场30多个放映点,年放映
300多场次。
1967年以后,蒲昭祥任俱乐部主任,兼电影队长,放映员从6人增到12人。1971年,各营成
立电影放映组,放映人员20人,有8.75mm放映机4台,16mm放映机11台,35mm提包机组四组及35mm
座机三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影事业重获生机,电影放映上座率也一年比一年高,据
统计,1980年全年放映3,600场,1981年3,404场,1982年达到4,380多场,电影队被评为黑
龙江省先进放映队。
1983年以后,由于电视的逐年普及,电影放映率逐年下降,各分场电影放映组撤销,总场电
影队放映员减至7名,实行联产计酬。
1984年,总场电影队实行改革,放映人员减少到5名,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固定上交,自负
盈亏。除放映外,兼管俱乐部和工人活动室。还办了家电维修服务部和小商店。1984至1985年
电影放映主要在总场俱乐部,基层放映全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