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防疫工作
第五节 防疫工作
建院初期,只有1名护士负责防疫工作。当时只限于各种疫苗接种,没有采取其它预
防措施。1985年,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了除“四害”,讲卫生与疫苗接种相结合的
综合的预防措施,使一些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1969年,成立了由两名专职人员组成的防疫组。五个营卫生所也配了兼职防疫员,连队
卫生员兼做本连的防疫工作。
防疫组成立后,对场内一些易发传染病和地方病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从而使白喉、伤
寒、小儿麻痹症基本消灭,各种传染病不断减少,曾多次被省、总局、地区及管理局评为先
进单位。
一、佝偻病的防治
1960年以前,二九○农场有95%以上的小儿患佝偻病,1960年起、全场开始使用英国进
口的V—D2丸对患儿进行治疗,连服3年,治愈了大部分患儿。此后又采用了国产V—D3针剂和
小儿钙片进行防治。使佝偻病发病率逐年降低。
二、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1962年10月,农垦部从新疆乌兹别克农场调入二九○农场890头种羊,由于这个场是布
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重疫区,调时又没有经过检疫,因此患有“布病”的羊不被
人们所知晓,对于牧羊工人也就没有发给防护用品和规定注意事项。仅1963年就有21人染上
了“布病”。在这种情况下,二九○农场党委采取了紧急措施,除了要求医院对患者进行积
极治疗外,还指派防疫人员和畜牧技术人员深入疫区进行宣传、讲解有关预防知识,并对所
有的羊进行了检疫,经检疫后,患“布病”的羊全部屠宰了。与此同时,还发给牧羊工人手
套、工作服、水靴等保护用品,并根据传播途径,制定了卫生公约,要求牧羊工人饭前洗手,
接羔后消毒不在畜圈进食、喝水和睡觉等。对健康人员及皮革工人等密切接触者,实行了“
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接种,每年一次,连续五年,从而保护了易感人群,控制了新患发生。
三、主要传染病的防治
灭鼠是控制和消灭流行性出血热的一种有效方法。起初二九○农场的灭鼠是靠人工捕打
这种方法既费工又消灭的少。1972年,全场开始使用药物“敌麻纳盐”灭鼠,每年用面粉、
豆油和“敌麻纳盐”,按一定的比例制毒饵2,500公斤,10月末或11月初,老鼠由田间进入
室内统一投放,有效地消灭了室内的老鼠,出血热得到了积极控制。
流脑是一种极大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1976年春,流脑在八团毗邻的两个人
民公社内暴发流行,造成几十人死亡,严重威协着广大职工家属的身体健康。针对这种情况
,团党委及时下发紧急通知,召号全团立即行动起来,积极预防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并采取
大搞卫生运动,严格控制外出内进,还重点采取了每人每天用“新洁而灭”点鼻,坚持了两
个多月,公共场所使用蒸醋法消毒,重点疫区重点消毒与投药预防,由于采取了上述有效措
施,当年仅发病11人,其中1人死亡,降底了发病和死亡率,控制了流脑。
1976年6月,使用了柳叶汤预防肝炎,每人连服一周,肝炎患者较多的连队,加服一周
肝炎发病率比1975年降低了80%。
1976年6月至10月,用自制的“枯草杆菌片”预防痢疾,每周一次,每次一片,痢疾发
病人数比往年减少。1975年痢疾发病人数为2,212名,1976年只发病1,137人。
“枯草杆菌片”是防疫组出去学习后自己制做的。仅1976年就制出六十多万片供全场
人员服用。1977年以后每年根据需用量生产,一直坚持到1979年。
对于肺结核的防治,除进行“卡介苗”接种预防外,还多次组织人力进行普查普治,
肺结核发病率逐年降低。1985年开始对全场肺结核患者全部实行免费医疗。
四、地方病的防治
大骨节病和甲状腺肿大是二九○农场的两种地方性疾病。1970年起,场内先后使用大
骨节和碰硒酸纳防治大骨节病,用碘浆油、碘油丸、碘化钾对甲状腺肿大进行预防和治疗。
1976年以后,对场内一些水中含铁量过高单位进行了改良水质,修建过滤池,截止到1985
年,全场共修过滤池16个。
由于采取了上述有效措施,大骨节病逐年减少。甲状腺肿大也由1963年普查时的64%,
下降到3%以下,1979年被黑龙江省授予“防治地甲病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