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十八章 人物事迹

第七编 人物

第三十八章 人物事迹



劳动模范王法善
王法善1931年6月生于山东省昌邑县朱阳区周家乡大石门村,家庭贫农。
王法善幼年因家贫只上两年小学就辍学。1941年年底他10岁上就随父母逃荒到吉林省八
虎屯,11岁进了日本人经营的管野铁工厂当童工3年,给农具刷漆涂油,干勤杂活。后随父
母回家乡,生活仍无着落。16岁上给人家扛活,到1948年秋出常备民夫参加了潍海战役。
1949年7月家乡又闹灾荒被迫逃荒在外打短工,直到1951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97师290
团9连当战士。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随部队集体转业,1956年3月分配到修配
厂当车工。1969年12月任修理连第二排排长。1979年3月任加工车间主任。
王法善自小受苦,参加革命后,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曾多次立功,被
评为劳动模范,出席过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两次见过毛主席和中央首长,还和毛主席
与中央首长合影。
1952年上半年,部队驻防在广饶县王石阜,王法善在六户施工建窑厂,在泥插墙和泥时
他创造了草泥的新方法,边挖土边掺草边加水这一工作法提高工效好几倍,加快了盖房进度
荣立二等功。这年秋天,工地上来了一辆满载石灰的汽车,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车上温度
急剧上升,眼看有烧毁汽车的危险。王法善和另一战士不顾一切跳上滚烫的呛人的石灰汽车
拼命往下卸石灰。雨越下越大,王法善在石灰与泥水中奋战了四十多分钟,一场重大事故避
免了,可他己站不起来了,从石灰泥浆中爬出来,混身上下成了石灰人,眼脸,脚底板都严
重烧伤被抬回住地,再次荣立二等功。这年被评为师劳模,出席了山东省劳模大会。
1952年一1953年,部队转入整训学文化,王法善把房建施工的干劲用到学文化上,取得
优异成绩。1953年上半年第三次荣立二等功。
1955年建场初期,他保持了部队的光荣传统,在建场中,那里活累,那里脏他就到哪里
干,这年出席了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6年3月出席省农业生产和系统生产者会议,4月又占北京出席全国农业水利系统先进
生产者大会,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接见并合了影。会后留下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五一”劳
动节观礼。5月份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王法善当战士是模范战士,当工人是模范工人,当了干部后仍然保持劳动模范本色。1973
年,被评为团先进工作者,师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他劳动中肯动脑筋,积极改革生产工
艺和工具。当了排长和车间主任后,领导车间搞技术革新,先后改进了引道轮轴的校正工艺,
拖拉机后大轴的校正工艺,变氧气热校为油压千斤冷校,仅此一项,在一个冬检中就节约资
金1,300多元。他还制造了热特25K前拐轴加工工具胎,解决了C—80支重轮铜套加工油道
的难题,加工缸套的涨力式心轴,磨曲柄的专用工具等等。从1974年起,连续5年被评为团
农业学大寨标兵,管局,总局的学大庆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工作者
受到农垦部的奖励。
王法善在长期的劳累中工作,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甘当革命
的老黄牛,令人十分感佩。人们誉他为“闲不住的车间主任”。
1981年12月,王法善升任二九○农场修配厂副厂长。当选为绥滨县第一届政协委员。
革新能手李明泰
李明泰从小家境贫苦,16岁就被生活所迫在本县二区尧水庄悦兴自行车铺当学徒,18岁
那年被亲戚介绍到伪国民党15旅修理所当工人。194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11月在
山东三军分区修械厂当车工。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在农建二师后勤处修理厂
当工人。李明泰同志随该厂到密山县城,1955年随部队集体转业来二九○农场。1959年调修
理厂加工车间任主任。
李明泰参加革命后,一直是机械修理战线上的先进分子,曾出席过全国农业水利系统先
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1952年夏季,工人制做一批水车,在铣铜瓦时,李明泰为提前完成任务,创造了多刀刃
切削法,提高产量一倍,从每天加工40个增加到80个。在增产节约运动中,部队搞房建需用
二万余根螺丝,要在短期完成,他改进了工具创造双刀架挑扣法,两个刀头同时进刀,每小
时从30根增到80根。车床加工大批螺丝,用手开关不方便又费时,他想办法用踏闸,每天又
增加80—90根。这一新工作法曾得到《大众日报》社的表扬,在全国推广。在做铜锁时铣眼
圈又创造了专门刀,提高工效。这一年他评为师劳动模范,荣立二等功一次。
1953年,李明泰学完拖拉机构造就想到拖拉机检修时磨轴的困难。当时没有曲轴磨床,
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又动脑筋用车床改制磨床,自制一套砂轮架,材料缺乏,他从废料中找
个旧起落架和顶针座,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为国家节省360万元(旧币)。在大修中,他制
作了一套烧瓦工具,既提高工效又能保证质量。这一年他又被评为师劳动模范,荣立二等功
一次,三等功二次。
1954年,在修C—80拖拉机的钢瓦时,车头卡不住,不能镟,李明泰做一个镟瓦胎。在制
造压铁锹的压力善时,重量太大,有80多公斤,刀架上把不住,没地方卡螺丝,他动脑筋把
压力盖卡在车头上,在刀架上按一个砂轮架用皮带直接拉砂轮架,这样车头不动,完成了任务。
李明泰不光爱动脑筋搞革新,还非常注意节约,在这年8月份,看到厂里废机油、废柴油没处
理,浪费了又很可惜,他日夜琢磨,做成了滤油器,过滤机油80公斤,染油225公斤折合旧币
270万元。这样,给积了五年多的废油650多公斤找到了出路,为国家节约了资金。这年又荣立
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李明泰随部队转业到二九○农场修理厂以后,一直保持了荣誉。1956年被评为农场先进生
产者,3月份去哈尔滨出席黑龙江省先进生产者大会,4月份又去北京参加全国农业水利系统先
进生产者代表会。
随着农场生产规模的扩大,拖拉帆逐年增多,修理厂为适应需要自制成功东方红拖拉机
的元宝梁。1963年总局向修理厂订购200个,生产任务很重,加工一个要一个班次,李明泰
又同工人一起搞革新,做成了转盘式元宝梁工具胎和工具,提高工效八倍,这年得技术革新
奖金150元,1964年被评为场五好干部。
李明泰在修理厂二工作30年,工作一贯积极热情,兢兢业业一辈子,被人们誉为技术革
新能手。
1982年李明泰因年老体弱离休,在农场度晚年。
女拖拉机手朱佩英
1928年12月,朱佩英出生在上海南江县新场镇一个下中农家庭。全家6口人,仅有3亩田,
租种了地主的田4亩。全家靠种地为生。朱佩英刚刚懂事时,便终日和父母姐姐们一道操劳在
田里,但由于地主的残酷盘剥、租税重,全家的生活很是艰辛。
朱佩英10岁那年,她的父母为了使家中有个识文断字的人,将她送进新场小学读书。朱佩
英13岁那年,劳累过度的父亲不幸去世,家里生活困苦,她中途辍学,为了谋生,16岁进入
上海百乐针织厂做工。
解放后,朱佩英一家和千万个穷苦家庭一样获得了新生。1950年7月,朱佩英重新走进学
堂。她考进了新场镇乐育中学二年级。同年9月,她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学校里报名参加了中
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里,她先后担任过妇干校文书,留守处档案员,四次荣立三等功。1951
年3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一次,部队放映苏联电影《安格琳娜》,朱佩英深深被影片中女主人公,驾驶拖拉机的神
采所打动。从此,在她内心里,萌动了一颗立志做一名新中国女拖拉机手的决心。事隔不久,
农建二师组建机耕队,招收学员,朱佩英报名要求参加机耕队。1953年10月,领导批准了她的
要求,从26军调到农建二师机耕队,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机耕队学习班,朱佩英以优秀的成绩结束学业。经过6个月实习,被提拔为驾驶员,随着
机耕队在山东广北,黑龙江的密山,开始了军垦生活。
1956年春,农建二师5团奉命离开密山,来到富锦县绥东乡河泉开荒建场。朱佩英被分到5
团,随部队来到二九○农场。当她的双脚踏上这块土地,便从心里深深爱上它,并决心用最大
的干劲来辛勤的耕耘它。5月,朱佩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月,她被提拔为斯大林—80号
7号车的车长。在这台车里,只有她一位女拖拉机手,但她技术好、干劲大,团结全车组完成
了开荒任务。
在艰苦的垦荒工作中,朱佩英处处走在前头,脏活累活抢着干,在翻地中,她一干就是一
天,有时领件,她扛着犁尖,地上一走就是五、六里。有一次,在作业中,天—卜突然下起雨
来,别的车纷纷向回返,她看到地还不陷车,便跳下车来,让学员进驾驶室里,她自己把起大
犁继续干,衣服被雨水湿透了也全然不顾。夜班送饭辛苦,她抢先去送。特别是有人嫌垦荒生
活困苦而产生动摇情绪时,朱佩英更坚定了创业奋斗的信心。朱佩英有一条腿患了严重的关节
炎,有时疼的不敢走路,但他不顾领导的劝阻,仍然坚持在第一线。在她的影响下,全车组齐
心协力,无论是在作业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在全队里名列前茅。在开荒工作中,朱佩英多次
受到场、队表扬,1956年,朱佩英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3月,她出席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
者会议,获得了省先进生产者的光荣称号。
1957年,朱佩英因关节炎病严重,离开了机耕队,调到场发电厂工作。1958年9月,朱佩
英被场推荐进入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农机系学习。由于她学习成绩好,有实际工作能力,1960
年7月,被学校抽出担任农机系的助教,担任教学工作。
1961年6月,朱佩英调往江苏省淮安县农机局工作。
为了表彰朱佩英在二九○农场开荒建场的贡献,198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她颁发了《荣誉
纪念证》。
风泵轮窑的引进者曹树良
曹树良上海人,1968年从北京支边到二九○农场4分场副业队。在长期的装出砖劳动中体
会了烧窑工人的甘苦,决心改变传统的笨重的体力劳动方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烧砖工效。
他从外地引进了风泵轮窑,在二九○农场红砖生产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曹树良在支边劳动中,非常热爱建筑专业,决心要进一步深造建材生产技术,团党委1973
年保送他去清华大学非金属陶瓷专业学习,1976年毕业去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工作。
1973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第三版刊登了一篇介绍曹树良先进事迹的通讯,全文抄录如
下:
为革命添砖加瓦
我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八团后,宣传股负责同志告诉我们,北京青年曹树良,
一九六八年高中毕业后到边疆,一九七○年入党,一九七一年荣记三等功,还出席过师劳模会,
沈阳部队和北京市有关座谈会。他说:“小曹能吃苦,有钻劲,你们要了解情况还得到四营副
业连”。
到了副业连,李排长先带我们参观窑地,在一个长不长,方不方的大木架前,他突然停下
来对我们说:“这就是小曹制造的吊砖机”。
这台吊砖机虽不显眼,原来却是小曹成长的见证。
小曹刚到窑地时,领导照顾他,把他分配在拉车排,可是小曹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就要在艰苦中磨炼。”征得领导同意,他来到装出窑班。
装出窑,一条扁担八股绳,二百来斤压在肩,对一个刚到边疆的城市青年确实是个锻炼。
休息时,他问工人累不累呀?工人们说:“说不累是假的,可是咱们累一些,却能换来边疆面貌
的大变样。”小曹心想,向工农学习,不正是学习这种思想的品质吗?从此,小曹自觉地在艰苦
的劳动中磨炼自己。
肩挑习惯了,小曹却提出:“摔掉八股绳扔掉小扁担。”怕苦了吗?不,他琢磨着搞一台吊
砖机。
“这是我们多年的愿望,干吧!”工人们拥护。
“你们有文化,有朝气,闯吧!”领导支持。
小曹边找资料边画图,在修理所和木工宋师傅的帮助下,经过反复设计、修改、许用,一台
铁木结构的吊砖机造出来了。装出窑时,只要按下电钮,二百块砖就可以吊进吊出,提高工效
百分之三十。
我们正看得出神,李排长催促说:“别看了,打从小曹搞出轮窑后,这玩意就被淘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晚上,小曹给我们作了回答。
原来,这里烧砖一直用方框窑,产量低,耗煤量大。吊砖机造成后,工人们说“小扁担摔
掉了,这“煤老虎”还得打倒!”工人们的革命决心,激励着小曹继续前进。
前年春天,小曹回家探亲,发现一个街道办的小轮窑很好,就每天到这个厂边干活、边学
习装窑烧窑。为了弄清窑体的内部结构,他又跑了几十里,找到建窑工人、虚心请教、绘出草
图。整个假期,小曹没串亲,没访友,完全为设计轮窑忙碌着。
回部队后,小曹对原设计方案作了许多改进,工人们经过一个月苦战,就把风泵轮窑建成
了。可是装好砖呸点火时,两次点火,两次失败,怎么也点不着。这时,团、营首长来到窑地,
热情鼓励小曹:“别灰心,总结一下续继,一百次能点着也是胜利。”小曹与工人们不断总结
经验教训,不断实践,他干在窑地、吃在窑地,睡在窑地,经过连续一个月的苦战终于建成了
风泵轮窑,不仅使每块砖的耗煤量由过去的六两多降低到二两左右,产量还提高了一倍,连小
推车都可直接进去,吊砖机也就无用了。
小曹最后说:“我干得好,只不过是在工人师傅的帮助下,为革命添了几块砖和瓦。”
普通的一句话,多么发人深思呵!共产主义的宏伟大厦,不正是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你
添一砖,我加一瓦去建成吗。
独胆英雄侯兰田
侯兰田,山东招远县五区侯家村人,生于1905年9月,1943年参加革命, 1946年5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在部队里,当过班长、侦察排长、管理员等职。共参加过大小战斗20次,荣立大
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一次,军区二级战斗模范,还被授予独胆英雄的光
荣称号。全国解放后,侯兰田随部队集体转来到北大荒。1981年已退休。
侯兰田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中父母、姐姐、弟弟5人。他9岁那年,操劳过渡的母亲不
幸去世。12岁侯兰田在本队一家私塾里念了三个月的书,因家中贫穷而辍学。帮助父亲操劳家
务,给人放牛,打短工用挣来的钱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生活。1924年,侯兰田背景离乡,闯了关
东,来到了当时的吉林省饶河县。给地主扛活,在木厂当工人,干了14年,后来怕被日本鬼子
抓去当劳工,于1938年1月回到家乡,但他的家乡也来了日本兵,到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伪
保长、汉奸为虎作伥,目睹此景,侯兰田怒火满腔,为了打击侵略者,1943年8月,毅然参加
了八路军,在招远县四区中队当战士。
在和敌人的作战中,侯兰田英勇顽强,冲锋在前,深受领导和战士称赞。有一次,他所在
部队被鬼子以数倍的兵力包围了,部队被迫突围,他留在最后面掩护,子弹打光了,七个日本
兵向他扑来,要捉活的,这时他一边机警的后退,一边将手榴弹向敌人投去,在敌人一片混乱
之中,他终于冲了出去,安然脱险。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又来了,侯兰田和战友一道,投入到解放战争。
1947年8月间,蒋匪重点进攻胶东时,侯兰田接受上级的命令,不分昼夜外出侦察。有一
天,他到40里外的敌人据点去侦察,走到东家坡村时,看到敌军大批部队由西东进,后面是零
星的掉队敌兵,侯兰田当机立断,要抓个活舌头。于是,他选择了一个高梁地边的有利地形,
耐心等待着,不一会儿,只见敌人一辆大车慢慢驶来,车上坐着两个敌兵,怀中抱着大枪,侯
兰田一个箭步跃上公路,用手枪逼着敌人,缴了敌人的武器,押着俘虏钻进高梁地。敌人发觉
时,枪声如爆豆般响起向他射来,但侯兰田勇敢将俘虏带回部队。这次抓两个俘虏外,还缴获
了两支步枪,子弹264发,刺刀两把,钢盔两个。
同年9月的一天,上级命令侯兰田到敌某部捉个俘虏,他接受任务后,来到桥新村,此地
敌人正在修筑碉堡,他观察一下,发现靠近水弯地带有一个敌岗哨,于是,他化装成一个农民
向敌人哨所走去,走到跟前,他猛地掏出手枪一指,敌哨兵当即吓的魂飞魄散,一声电不敢吭,
乖乖的跟着侯兰田走了。这次缴获了一支冲锋枪,120发子弹。此事没过几天,侯兰田又化装
成一个拾粪的老农,一人走在龙口到招远的公路上,去联系部队,正走着,突然遇上两个骑自
行车的人,下车问路,他一听对方是南方口音,见他俩又神色惊慌不定,立即果断掏出短枪,
将他俩逼住,经搜查,查出手枪一支,手榴弹两个,谍报文件一宗,他把这两人押回部队,经
上级审讯,是敌军的谍报员。
1947年,侯兰田所在部队在胶东黄山馆驻防时,有一次突然被敌人包围,他握着一支手
枪奋勇冲在前头,接近敌人时,挥枪射击,不料,连勾数下枪都不响,急得他满头大汗,于
是他急忙抽出手榴弹向敌抛去,随着爆炸的烟雾,他冲上前去,用力夺来一支三○步枪,活
捉一个敌人,敌人见状,惊慌而退,就这样,解除了敌围。
1948年,侯兰广任命为侦察排长。他经常出入于敌人之中,抓舌头,查地形,成为当时
全师赫赫有名的侦察能手,人称他是“侯大胆”。
1948年3月,部队围困烟台后,上级命令侯兰田到石牟家敌人据点内捉舌头,他毫不犹豫
的去了。到了据点外面,正巧碰见4个敌人迎面走来,每个人身上只挂着两个手榴弹。侯兰田
沉着地走到敌面前,猛地抽出手枪,大喝一声“不准动,我们解放军优待俘虏!”,敌人一见,
无可奈何,只好投降,这次抓的俘虏,其中有一名排长,一名司务长,一个班长和一个士兵。
侯兰田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处处朝着危险上,部队首长和战友们都称他为虎将。还有
一次,是在1948年5月间的一个夜里,侯兰田随团长去侦察地形,准备拔除敌人据点,不料被
敌人发现,敌人高喊:“捉活的!”情况十分危急,侯兰田一梭子子弹早扫了出去,撂倒了两
个敌人,随后手榴弹又抛了出去,由于他猛打猛冲,将敌引向自己,而保证了首长安全的
突了出去。
解放后,侯兰田随部队驻防城市,担负起警卫工作,1951年9月,在济南山东军区的战斗
模范评功会上,他被评为军区二级战斗模范授予独胆英雄的光荣称号。
女子飞刀手孙贤芳
孙贤芳,1937年1月出在于山东省莒南县朱芦村一个农民家庭。1955年10月来二九○农场,
1959年2月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三分场8队任女子农工小队队长。1956年8月加入青年团。1960
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孙贤芳在农业生产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干一行爱一行。她刚参加工作那年
春天,女子农工小队负责往地里送粪肥,定额一天12车,当时工具少,装车慢,为了加快装车
速度,她用手往车上搬冻粪块,有人嫌脏,她说:“怕啥,只要多拉几趟就行”。全小队在她
的带领下,提高工效一倍,拉了24车。春播结束后队里组织脱土坯,这活劳动强度很大,男工
都很难完成定额,女工干起更吃力。孙贤芳领导的小队每天早上两点多钟就起来和泥备料干到
黑天才收工,第一天就超定额35%。4天中超额完成1,867块。有天晚上,孙贤芳正在家吃晚饭
时,突然下起大雨,坯场上有4,000块坯没有盖,她放下饭碗就往场上一边跑一边喊人上场盖
坯。由于她干的快,土坯把手砸破了,鞋在泥里拔掉了她都没发现,浑身都被雨淋透了。群众
赞誉地说:孙贤芳是爱护公共财物的好榜样。
夏锄,麦收时节,农工小队每天劳动时间长,劳动量大。孙贤芳的小队在夏锄中日锄地平
均达到5.35亩。孙贤芳自己日锄地达到6.6亩全小队锄地数量质量都是全队第一。麦收中,她
样样工作抡在头里,有一天队领导号召大家晚上收工后去麦地背一捆麦秸,孙贤芳背上麦秸往
回走时迷失方向,结果半夜才到家,第二天她照常上班。
1959年秋天大涝,丰产的大豆泡在水里,全部人工收割,孙贤芳带病坚持割大豆16天。队
里规定人工割大豆每天定额为3亩,她平均工效达到4.8亩,最高日效达到6.3亩。
这一年,贤贤芳女子农工小队被合江农垦局授予先进集体,孙贤芳授予垦区标兵。“女子
飞刀手”称号。
1960年春,孙贤芳从佳木斯开群英会回来,又积极地投入积送肥劳动。她带领女子小队刨
厕所,8个小时就刨一个,超过了当时男工效的三倍。她们白天刨完粪,晚上又参加义务送肥。
往返4里,每晚送12趟,比最棒的小伙子还多送两趟,孙贤芳农工小队一春天积肥110万公斤,
送肥50万公斤。
1960年秋天,孙贤芳这位闻名垦区的“飞刀手”再次大显身手,她带领农工小队,每天两
点踏着冰雪下地,冒着凛冽的寒风收割大豆,割了20多天,全小队9人共割大豆1,650亩,平均
日工效5.22亩,孙贤芳自己割了248亩,她割创造了日大豆6亩全队最高纪录。这一年孙贤芳
又被评为先进,出席了合江农垦局召开的群英会,总局党委奖给一面锦旗,上面书写着9个大
字“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她因家务和身体有病被精减,她仍保持着光荣,坚持参加一
些临时劳动。1965年被评为五好家属,出席了总局召开的五好职工、五好家属代表会议。
1983年落实政策由临时工改为固定工,1985年12月退休在农场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