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后

编后




二九○农场史的编写工作,是从1982年10月开始的。
1982年10月,场党委在关于编写农场志的文件中指出:“在二十八年的建场期间,来
自山东、四川的转业官兵,来自山东的移民,支边青年,来自各城市的知识青年,来自祖
国各地的科技人员,他们发扬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在野草丛生,
野兽成群的荒原上建起了大型国营农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不仅为祖国创造了大量
物质财富,而且还创造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不仅有建设大农场的丰富经验,
而且还有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影响造成损失的痛苦记忆和深重教训。把二十八年的建
场历史编写出来,是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作,可以为四化建设系统地积累资料,为
了解历史,研究现状提供客观依据;可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继往开来,可以发扬革命
传统,教育后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本地区历史和现状的人才,
有利于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由此可见,编写场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
实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指导下,我们开始编写《二九○农场志》工作的。
场党委对于编写《二九○农场志》十分重视。成立了以场长杨克强为主任的场史编委
会。抽调了程维仲、于业铎、廖宪增、杨传信、王健五人组成场志编写办公室。(后于业铎,
廖宪增调出,又抽调郭和法参加编写工作)场志办公室成立后,做了半年的准备工作。外出
参观学习了其它农场的编志经验;查阅了建场以来的历史资料,走访了调出场外的老领导
和老垦荒战士35人。在场内召开了各种座谈会,为编写场志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口碑
资料。《二九○农场志》第一稿完成于1984年10月,下限断在1982年,全书四十万字。1985
年春至1987年春,场志办的编写人员抽出去参加全场整党工作,修改工作暂时中断。1987年
3月重新组织人员修改第二稿,这次修改增加了三年,下限断在1985年。于立章负责第一、
第二、第三编,祝维仲负责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编。1983年3月改完第二稿送宝
泉岭管理局史志办审阅。我们又根据管局史志办的批示意见进行了第三稿修改。之后,为了
统一全书的文字语言,我们又请场党委宣传部部长齐宝林统阅了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