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沿革
第一编 自然概况
第一章 沿革
二九○农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五团,1954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发北
大荒建设国营农场的指示,五团派出三营及机关部分人员500多人组成先遣队,首先进驻黑龙
江省密县北大营,而后由踏荒勘测小组先后对密山、宝清、富锦等县的荒原进行实地踏察勘测。
1955年6月,在周密勘察、研究基础上确定在富锦县十二区(绥东乡)北一带建立农场,并确
定在场区中心的太平山建立农场场部。
1955年6月23日、24日,先遣队从密山移至富锦、绥东两地,1955年9月21日,留守山东
渤海湾的一、二营及团机关也全部到达富锦,至此五团1700名官兵从山东广饶县来到黑龙江富
锦县,开始了垦荒建场的历史伟业。
1955年11月21日,农场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正式命名为国营二九○农场,五团副团
长娄锡钧任场长,五团副政委刘洪书任党委书记。这年创建了3个分场10个农业生产队,实行
三级管理,当年垦荒45300亩。
1958年,二九○农场划归合江农垦局,时任场长王强,党委书记刘洪书,当年创建了四分
场,扩建了2个畜牧队,1个农业生产队。4月,成都部队800名转业官兵及350名家属来场
充实到分场、生产队和场直有关单位。
1959年7月,山东蒙阴、沂水、沂南850名支边青年来场,10月山东梁山县360户约1800
人迁居农场安家落户。
1963年,二九○农场划归东北农垦总局,王强为第一场长,姜学奎为第二场长,刘洪书为
党委书记。这年创建了五分场,农业生产队达到25个,畜牧队、渔业队各6个。
1969年3月,二九○农场被改编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第八团,分场为营,
生产队为连,团部设立司、政、后三大机关,现役军人赵忠华任团长,臧双月任政委。
1970年,二师独立营(原蜿蜒河水产养殖场)划归八团管理,编为第五营,这时农业连队
达到41个。
自1966~1970年,按照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各地知青8176
人来到农场参加建设,其中北京3255人、天津250人、上海1555人、哈尔滨2025人、温州280
人、佳木斯、鹤岗、萝北等地811人。他们对农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极为
重要的作用。1978年后城市知青开始大批返城,至2000年末全场各地知青合计也不过300人。
1977年4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八团改为军民农场,隶属黑龙江
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革命委员会主任蔡忠臣,党委书记吴荣芝,耕地面积扩大到62万亩。
1978年4月8日,恢复二九○农场场名,张怀玉任场长,谢洪时任党委书记。
1985年初,农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撤销了分场,每个分场留下三人成立中心管理站,设
站长兼书记、副站长、秘书各1人,农机、农业等技术人员留下2~3人归农场农技服务中心,
生产队变为管理站,设站长兼党支部书记、副站长各1人。
1986年3月,设立了中心管理站党总支委员会,对管理站党支部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
1986年9月,重新恢复了分场、生产队管理体制,同时恢复建立了分场党委,分场机关设
三股一办,政工股、技术股、财会股、办公室,设分场党委书记、场长、工会主席兼副场长三
名领导,生产队设立了专职党支部书记。
1986~2000年,农场实行经营体制改革,化油厂、面粉厂、基建队、工程队、维修队、木
材厂、食品加工厂、饲料厂、种禽厂、禽类加工厂、乳品厂等企业由个人买断或租赁经营,有
些已关停并转。归并了规模较小的生产队,十二队并入十三队,二十八队并入二十七队,三十
七队并入三十六队,四十八队并入五十队,四十九队并入四十五队,全场农业生产队由52个减
少到47个,畜牧、林业、水利队各1个,耕地面积达到60万亩。2000年3月取消了五个分场,
五个分场党委,分场部的治安、环境、党务、社区管理工作归并到三、十五、二十五、三十四、
四十三队,至此45年的三级管理体制终结,农场机关进行了改革减员。2000年末,时任场长梁
月升,党委书记刘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