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场生产队简介
第六章 分场生产队简介
一分场
位于二九○农场东南部。东靠绥滨县东方乡,南西两面与绥东乡、二分场接壤,北与四分
场相毗邻。土地面积138.5平方公里,总人口2834人,其中职工1314人,以汉族为主。辖10个
农业生产队、1个农机修理所,还设有银行、通信、商店等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年总产值5400
多万元,上交税金70余万元。
该分场建于1960年,当时为二九○农场五分场。1966年改称一分场;1969年组建黑龙江省
生产建设兵团时改为八团一营;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改为军民农场一营;1978年恢复二九○
农场一分场场名。2000年2月,分场撤销,实行农场、生产队两级管理,一分场场部经济、政
治、文化、治安、环境等划归三队管理。时任场长刘进胜,党委书记段胜国。
全分场地势平坦,土壤多系草甸土和白浆土,蜿蜒河由西向东,横过场区,10个农业生产
队分列南北两岸。东部干河岔较多,有丰富的地下水,为发展井灌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分场经济以农业为主,拥有耕地面积7234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甜
菜等作物,总产量达35939吨,平均4814公斤。水稻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一半以上,是二九
○农场水稻发展最快的分场。全分场农机具配套成型。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饲养奶牛718头,
黄牛226头,羊312只,鹿28头,生猪存栏1257头,饲养家禽9750只。
一分场场部位于农场场部东南15公里处,坐落在一座高丘上,人称“北岗”。现在西部和
北部仍覆盖着两片自然林,林中多为百年以上的柞树,间有白桦树和杨树。蜿蜒河从分场场部
北边流过。分场建有一所小学,2000年8月农场实行集中办学,分场学校撤销。分场设有兽医
所、卫生所,生产队设有卫生室。各队均设有文化室、活动室,职工群众文化生活较为活跃。
一队
所在地原称老炭窖,因有人在此处烧过炭而得名。地处松花江西岸,绥滨县东方乡北3公
里处。原老炭窖处周围无村庄。1969年,二九○农场从各连抽调少数职工开发这块土地;1969
年5月3日,组建二师八团五营四十二连、四十三连,1969年11月5日,四十二连、四十三连
合并为一个连称四十三连;1970年,改为八团一营一连;恢复农场后为二九○农场一分场一队。
一队现有住户66户,人口175人,其中职工61人。土地面积1279公顷,耕地面积705公顷,主
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有所发展,饲养大牲
畜172头,家禽2000多只。1970年农场从海林县横道河子调入120只梅花鹿,确定一队为养
鹿点。2000年总产值443万元,时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韩庆刚,土地整体承包人李行军。
二队
地处绥滨县东方乡西4.5公里处,北靠蜿蜒河,南与绥东镇新兴村接壤。民国初期,吉林
省申通浩等十余户人家、25人左右,在此处开荒建点,立窝棚耕种,用草筏砌成院套,当时有
七挂马车,开荒200公顷,取名为“申通浩屯”。
1945年,东北解放后,申通浩屯属于富锦县十二区绥东新盛屯。1960年初,二九○农场在
此处建点,取名为二九○农场五分场二队,1964年改为二九○农场一分场二队,兵团时期为一
营二连,1978年恢复生产队体制。二队2000年有住户101户,人口268人,其中职工93人,土
地总面积1318公顷,耕地面积818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农业生产
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也有发展,饲养大牲畜85头,家禽900多只,2000年总产值584
万元。时任队长程忠林,党支部书记卢庆根。
三队
地处松花江北岸,绥滨县绥东镇东方乡西10公里处,南与绥东镇永安村接壤。该队于1960
年组建,当时称二九○农场一分场三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改编为一营三连。1978年恢复农场
后仍为一分场三队。三队2000年有住户344户,人口888人,其中职工174人,土地总面积1236
公顷,耕地面积812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
化。畜牧养殖业也有发展,饲养大牲畜106头,猪400头,家禽1200多只。2000年总产值658
万元。时任队长于春林,党支部书记李文有。
副业队
原为一分场直属队,1969年组建兵团改编为工业二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一分场副业队,
1995年归属一分场三队。
四队
地处松花江北岸,南部和东部濒临蜿蜒河,南距一分场场部4公里,居总场部东南方14公
里处。1958年建队,称为三队,主要以畜牧养殖为主,1959年更名为十二队。1960年五分场成
立后,编为五分场四队。1964年改为一分场四队。四队2000年有住户97户,人口273人,其中
职工125人,土地总面积1113公顷,耕地面积733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
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这里,蜿蜒河水草丰茂,岸边灌木丛生,野生花卉点
缀其间,70年代仍有成群狍子野雉出没,职工家属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60、70年代
养猪上千头。2000年养牛102头,养家禽1300多只。年总产值645万元。时任队长佟增权,
党支部书记郭广谦。
五队
位于总场部东南11公里处,南距一分场场部6公里。一分场五队始建于1966年春,两年后
改为一分场水利队,组建兵团时改为一营五连,恢复农场体制后仍为一分场五队。一分场五队
2000有住户80户,人口212人,其中职工103人,土地总面积985公顷,耕地面积767公顷,
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甜菜等作物。有成套的现代化农机具。畜牧业有了发展,
饲养大牲畜114头,年饲养家禽1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537万元。时任队长高军生,党支部
书记姜中桂。
六队
位于蜿蜒河北岸。19世纪初,有一山东蓬莱的葛姓人家在此开荒种地,人称葛家窑,葛氏
家族在这“世外桃源”繁衍生息了几十年。1943年,日本侵略者推行移民开荒政策,从桦南县
集体迁来农民约60多户,建立了伪满洲国最基层单位———六部落。从此,六部落人以家庭为
单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东北解放前后,六部落有20多人参军,孟兆清和孟兆录两兄弟分别
牺牲在辽沈战役和朝鲜战场上。全国解放后,六部落更名为兴胜村,取兴旺发达、永不衰败之
意,隶属于富锦县十二区绥东乡管辖。1966年兴胜村划归二九○农场,成为一分场第六生产队。
1969年组建兵团,编为八团一营六连,1978年恢复二九○农场一分场六队名称。全队总户数123
户,人口338人,其中职工96人,土地总面积1081公顷,耕地面积738公顷,主要种植水稻、
小麦、甜菜等作物,其中水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一半,是二九○农场水稻种植大队。2000年总
产值551万元。时任队长迟永强,党支部书记吴殿茂。
七队
地处松花江北岸,绥滨县绥东镇东北10公里处。1963年初,部分五团转业官兵和四川转业
官兵进点开发,编为开发四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一营七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一
分场七队。七队现有住户91户,总人口272人,其中职工100人。土地面积为986公顷,耕地
面积762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
养殖业有较大发展,饲养奶牛78头,饲养大牲畜总计155头,饲养家禽600只。2000年总产值
为638万元。时任队长王仁文,党支部书记刘振平。
八队
地处松花江北岸,绥滨县绥东镇北10公里处,北靠九队。该队于1966年勘查建点,为二九
○农场修路一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为八团一营八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一分场八队。八队
2000年有住户74户,人口189人,其中职工61人,土地总面积971公顷,耕地面积662公顷,
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也有发展,
饲养大牲畜49头,家禽900多只,2000年总产值432万元。时任队长张传民,党支部书记孙红
军。
九队
地处松花江北岸,绥滨县绥东镇北12公里处,南靠八队。1956年3月建队,编为一分场三
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一营九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一分场九队。该队2000年有住
户107户,人口273人,职工197人,土地总面积1170公顷,耕地面积917公顷,主要种植大
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95头,家禽800多只,2000
年总产值629万元。时任队长袁辉勇,党支部书记张传新。
十队
地处绥滨县东方乡西南1.5公里处,位于松花江北岸,南距大桦树(见“大桦树”条目)
2公里左右。1969年成立兵团时,八团一营开始组建十连,翌年改为二连畜牧组,1972年一营
决定重建十连,1978年后称一分场十队。十队2000年有土地总面积763公顷,耕地面积453公
顷,总户数52户,总人口145人,职工87人,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饲养
大牲畜94头,家禽1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294万元。时任队长韩玉华,党支部书记张正启。
二分场
北与绥滨县中兴乡接壤,南和西部与忠仁乡搭界,东临农场场部。土地面积131.89平方公
里,总人口4010人,其中职工1954人,以汉族为主。辖9个农业生产队,1个农机修理所,分
场部位于二九○农场场部西6公里处,设有银行、通信、商店等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年总产
值7809多万元,上交税金80余万元。该分场建于1955年,当时为二九○农场二分场。1969年组
建兵团时改为八团二营。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改为军民农场二营。1978年恢复二九○农场二
分场场名。2000年2月,分场撤销,实行农场、生产队两级管理,二分场场部政治、文化、
治安、环境等划归十五队管理。时任场长李玉贵,党委书记李政国。
分场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多系草甸土和白浆土。水源充沛,黑龙江灌渠由北向南穿插全
境,将所属9个农业生产队分成东西各半。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发展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利
条件。该分场以农业经济为主,2000年有耕地面积8894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
稻、甜菜等作物,总产量达47480吨,平均单产5329公斤。全分场农业机械力量雄厚,配套成
型。畜牧业有较大发展,饲养奶牛1202头,黄牛145头,羊260只,生猪数千头,家禽数万只,
是全场奶牛、家禽最多的分场。
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分场有一所小学,2000年8月,农场实行集中办学时分场学校撤销。
分场设有卫生所、兽医所,生产队设有卫生室。分场还设有容纳一千多名观众的俱乐部,生产
队有文化室、活动室,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较为活跃。
十一队
地处松花江北岸,绥滨县绥东镇北12公里处。民国初年,辽宁省凤城县于氏三弟兄(于文、
于礼、于立),在荒把头齐耀山包揽的绥东大段的大成号(现绥滨县绥东镇大成村)买下荒地,
立窝棚耕种。由于于氏三弟兄家人较多(约30余人),先后盖房三栋,有东、西厢房,用草筏
砌起院套。1938年,日本侵略者推行“归屯并户”,将周围的窝棚、开荒点归集到于氏三弟兄
处立村。于氏三弟兄遂将此处起名“河泉”,寓意为“如鱼(于)得水(河)”、“长流水不
断(泉)”。
1945年东北解放后,河泉屯隶属于富锦县十二区绥东乡管辖。1955年初二九○农场开始建
场勘查,勘查队员就住在河泉屯老乡家。1955年8月先遣队进点开荒,河泉屯家家户户都住上
了五团战士,有的将小仓房腾出来让战士住,8月6日先遣队在河泉屯西翻开了第一犁。1958
年12月,河泉屯划归二九○农场,编为一分场二队,1965年编为二分场八队,1969年组建兵团
时编为八团二营十一连,1978年恢复农场为二分场十一队。全队总户数132户,人口336人,
其中职工127人,土地总面积1627公顷,耕地面积1237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
稻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186头,家禽1800
多只,2000年总产值983万元。时任队长王孔海,党支部书记王志华。
十二队
地处松花江北岸、二分场场部南3.2公里,东与十四队接壤,西、南与十三队、十一队相
邻,2000年有住户53户、126人。1968年组建,当时称二分场十队,通过开荒和从十一队、十
三队划拨耕地达到389公顷,职工从二分场各队抽调加上城市知青达到110多人。建队初期拥
有役用马119匹,黄牛19头,以养马为主,随着农业机械发展,马匹逐渐减少,直至被淘汰。
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甜菜、水稻等。1969年编为八团二营十二连。1978年改为
二九○农场二分场十二队。1992年归并到十三队。
十三队
地处松花江北、绥滨县绥东镇北20公里、二分场场部西南4公里处。1956年,五团战士进
点开荒,先建了三栋对面屋,全部是用草筏子建成的草房,起名叫“三鞠躬?,拓荒队员就住
在草房里,其家属住在永和屯,当时编为二分场七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二营十三连,
1978年恢复农场时为二分场十三队,1992年十二队与十三队合并为二分场十三队。十三队2000
年有住户172户(合并之前为119户),总人口483人(合并前为257人),职工268人,土
地总面积1935公顷,耕地面积1252公顷(合并前为863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
玉米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也有发展,饲养大牲畜255头,家禽1100
多只,2000年总产值1001万元。时任队长李希东,党支部书记许广英。
十四队
地处松花江北、绥滨县绥东镇北20公里、总场部西2.5公里处。1955年,由老五团官兵集
体转业建点,为二分场一队,当年开荒种地,住的是帐篷。第二年进两台斯大林100和80拖拉
机,建房三栋,一栋职工宿舍,两栋家属房。1963年改名为二分场四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
为八团二营十四连,1978年恢复农场为二分场十四队。十四队2000年有住户119户,人口323
人,职工200人,土地总面积1775公顷,耕地面积1328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
米、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饲养大牲畜157头,猪近千头,家禽680多只。
2000年总产值991万元。时任队长王怀玉,党支部书记刘刚。
十五队
地处松花江北岸,绥滨县忠仁镇西16.5公里处,紧靠二分场场部。1955年建队前,此地已
被附近屯民命名为元宝山。元宝山原来海拔100米,直径约2公里,山上长满榛子棵,各种花
卉竞相开放,多种药材、可食野菜遍布山上,是禽鸟、野兽的栖身处,近100里内位置最高,
远近闻名,因山呈圆形,故称元宝山。现该山虽依然存在,但由于忽视保护,管理不够,已失
去昔日的风采。山上长满了人工种植的杨树、小作物、杂粮。元宝山在十五队住区正北100米
处。1952年,在高度50米处的位置,由省测绘局落成70米高的测绘支架,1976年和1982年分别
进行过维修。
1955年,农场建队,按部队编号为一分场五队,1969年组建兵团编为八团二营十五连。1978
年恢复农扬后为二分场十五队。1998年二分场副业队并入十五队。十五队2000年有住户452户,
人口1155人,其中职工369人,土地总面积1731公顷,耕地面积1209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
麦、水稻、玉米、甜菜等作物。饲养奶牛221头,年繁育仔猪600头,出栏肥猪500余头,饲
养各种家禽8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1035万元。时任队长孙贵禄,党支部书记寇丰合。
十六队
位于松花江北、绥滨县中兴镇南15公里、忠仁镇北16公里处,位于二分场西北部。1955年,
二九○农场开始建场勘查,十六队所在处当时是一望无际的杂草、树林,野兽成群,勘查队在
现队部后方打了第一口井。1956年正月正式建队,编为一分场八队,1956年编为二分场四队,
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二营十六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二分场十六队。十六队2000年有
住户113户,人口308人,其中职工174人,土地总面积1289公顷,耕地面积955公顷,主要
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也有发展,饲养
大牲畜134头,猪600头,家禽8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741万元。时任队长王建华,党支部
书记丁胶合。
十七队
地处松花江北、绥滨县忠仁镇东7公里处。1955年初,二九○农场开始建场勘查,1955年6
月先遣队进点,8月,五团五连官兵进点砍伐柞林并开荒,在一路口处夯有一木楔,上写“六
队”字样,时称“老六队”。当时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官兵暂住永和村,1956年盖房后搬迁。
1966年编为二分场三队,1967年编为二分场七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二营十七连,1978
年恢复农场后为二分场十七队。
十七队2000年有住户114户,人口293人,其中职工148人,土地总面积1298公顷,耕地
面积1032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同时,
畜牧养殖业也有发展,饲养大牲畜154头,家禽600多只,2000年总产值685万元。时任队长
田立权,党支部书记刘跃东。
十八队
地处二分场场部西北5公里,1967年组建,当时称二分场九队,耕地主要是由二分场十六
队和十七队划出的,成立兵团时称八团二营十八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编为二分场十八队。十
八队2000年有住户112户,人口282人,其中职工169人,土地面积973公顷,耕地面积786
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饲养大牲畜170
头,家禽1000余只,2000年总产值612万元。时任队长刘进举,党支部书记谷兆江。
十九队
地处二九○农场西端,西与绥滨忠仁乡搭界,相距3.7公里。1959年12月,为贯彻场社合
一体制的指示,富锦县集贤公社所属的忠仁、长发、东兴、新安、永合、福太、联合、中兴生
产队划归二九○农场,原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1960年在划归这些生产队的基础上组建六分场。
经多次勘查,在现十九队建生产队,命名为二九○农场六分场一队,由七星农场转调来的部队
转业军官王善云任队长,职工由其它分场抽调的部分老五团战士和一部分山东沂蒙山区的支边
青年组成。1960年开荒90余公顷并全部播种。1963年,六分场与二分场合并。六分场一队编为
二分场二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二营十九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改为二分场十九队。
十九队2000年有住户114户,人口304人,其中职工173人,土地总面积1165公顷,耕地
面积828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
拥有大、中、小型农用机车40余台。饲养大牲畜168头,家禽1500多只,2000年总产值639万
元。时任队长吴万清,党支部书记李建昌。
二十队
地处黑龙江南岸10公里、绥滨县中兴镇西7公里处,属农场最西端。二分场二十队前身是
六分场二队。1960年3月,二九○农场扩建六分场,选址在李家油坊(现联合村)东3公里处
建六分场二队,当时农场从一分场和二分场抽调23名职工开荒建队,当年开荒种地80余公顷,
在联合村老乡家住了一年后才逐步有了自己的住房。1963年撤销六分场划归二分场。1978年恢
复农场后为二分场二十队。二十队2000年有住户122户,人口327人,其中职工174人,土地
总面积1603公顷,耕地面积1087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红小豆等作物。农
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也有发展,饲养大牲畜145头,家禽760余只,2000年总
产值769万元。时任队长孟祥聚,党支部书记刘长江。
副业队
成立于1958年,称二分场基建队。1959年改名为二分场直属队,1963年改名为二分场副业
队。1969年成立兵团后称二营工业二连,1970年后又改称二营副业连,1977年改称军民农场二
分场副业队,1978年恢复二九○农场二分场副业队名称。1998年副业队砖厂转让给个人,其余
并入十五队。
三分场
分场部位于二九○农场场部北5公里处。北靠黑龙江,西与二分场接壤,东与五分场搭界,
南同总场场部毗邻,中部有绥滨县中兴乡两个居民村。土地总面积123.45平方公里,总人口3092
人,其中职工1578人,以汉族为主。辖9个农业生产队,1个农机修理所,还设有银行、通信、
商店等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年总产值5600多万元,上交税金70多万元。
该分场建于1955年,当时为二九○农场三分场。1969年组建兵团改为八团三营,1977年恢
复农场体制,改为军民农场三营,1978年恢复二九○农场三分场场名。2000年2月,分场撤销,
实行农场、生产队两级管理,三分场场部的经济、政治、文化、治安、环境等划归二十五队管
理。时任场长曲洪顺,党委书记周剑波。
分场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多系草甸沙壤土和白浆土。圈河由西向东横穿场区。所辖9个
农业生产队较均匀地分布于境内东西。北部河岔较多,又有丰富的地下水,为发展提水灌溉提
供了有利条件。该分场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2000年有耕地面积7044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
麦、水稻、玉米、甜菜等作物,总产量达34226吨,平均单产近5000公斤。各种农业机械力量
较强,机具成型配套。畜牧业有较大发展,饲养奶牛980头,黄牛190头,羊44只,生猪881
头,家禽15521只。水产品产量20吨左右。
社会事业有所发展。分场有一所小学,2000年8月农场集中办学时学校撤销。分场设有卫
生所、兽医所,生产队设有卫生室。分场还设有容纳一千多人的俱乐部,生产队设有文化室、
活动室,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十分活跃。
二十一队
1976年建点,当时称八团三营二十一连,位于农场北部黑龙江边,属坝下生产队。1978年
恢复农场后称三分场二十一队。该队土地面积为1340公顷,耕地面积为550公顷,主要种植大
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2000年有住户54户,总人口149人,职工70人。年存栏牲畜147
头,家禽1700余只。2000年总产值341万元,其中渔业产值7万余元。时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
李学军,土地整体承包人李昌文。
二十二队
地处黑龙江边、绥滨县中兴镇南2公里处,位于三分场西北端。1966年3月,沈阳军区128
名复转军人来到这里开荒建队,开垦荒原500公顷。当时命名为三分场六队,主要种植大豆、
小麦、玉米等作物。1969年改为八团独立连,1978年改为二九○农场三分场二十二队。二十二
队2000年有住户101户,人口307人,其中职工106人,土地面积1066公顷,耕地面积777公
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畜牧业有了发展,
饲养大牲畜180余头,家禽2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673万元。时任队长师明华,党支部书记
李少文。
二十三队
地处黑龙江南岸,北距绥滨县中兴镇5公里,紧靠中兴镇康乐村,距三分场场部西2公里。
二十三队建于1957年,当时起名为二九○农场三分场九队,于1958年改名为二九○农场三分场
二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更名为八团三营二十三连,是战备值班连队。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三
分场二十三队。从二十三队到河泉(现十一队)有一条道,据康乐老人说,是日本人修的,此
道于1960年改为耕地。
富家窝棚 在现二十三队8号地东区,过去有一姓富的人家在此地搭窝棚种地,故名。建
场后,国有勘探队在此处立了三个大架子,1978年拆除。
钱大柜 位于队南2号地与3号地之间的南端,与二分场十四队北地头交界,面积约1公
顷。四周分别有土制四个炮楼。据老人讲,当时有一姓钱的人家在此扎营种地,很富有,因在
康乐前面,为了保持宝贵,故起名“钱大柜”。
二十三队2000年有住户112户,人口298人,其中职工167人。土地总面积994公顷,耕
地面积724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
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209头,家离2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593万元。时任队长
徐秀义,党支部书记吕彦军。
二十四队
地处黑龙江边,总场部北8公里、三分场场部北3公里处。1960年2月建点,起名开荒队,
1961年改名为三分场四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三营二十四连,是战备值班连队。1978
年恢复农场后为三分场二十四队。二十四队2000年有住户129户,人口352人,其中职工171
人。土地总面积1353公顷,耕地面积98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农
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自然资源丰富,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235头,家禽1500
多只。2000年总产值756万元。时任队长孙永福,党支部书记张军。
二十五队
地处三分场场部西,与二十三队为邻。二十五队建于1962年,当时起名为良种站,又名试
验站,1966年改为三分场七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改为八团三营二十五连,是战备值班连队。
1978年正式命名为二九○农场三分场二十五队。二十五队西有一小土岗,因居分场场部南部,
且地势高,故起名为南山岗子,由于岗子上生长着成片的自然林,故此地西头成了去世老人的
掩埋之处。据老人介绍,还在未建队时,有一山东光棍汉来到此地,在南山岗子的东头,现在
的沙坑处,搭建窝棚,开荒种地,生火做饭,独自过日子。由于他勤劳能干,娶了一个漂亮媳
妇,生儿育女。几年后,又双双返回到山东。1961年此地盖成了生产队的鸡舍,鸡养了两年就
不养了。1965年鸡舍又改成了学校,1968年学校又改成了牛棚,1968年牛棚破旧失修塌了。目
前岗子上已开出大片耕地,仍保存有一片自然林。
二十五队2000年有住户368户,人口997人,其中职工249人。土地总面积1022公顷,耕
地面积696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
畜牧养殖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养殖奶牛、肉牛等大牲畜210头,鸡、鸭、鹅等家禽2000多只。
2000年总产值492万元。时任队长张道广,党支部书记迟玉军。
二十六队
地处三分场场部东部,与二十七队相邻。二九○农场建场时,二十六队为二九○农场八队,
组建三分场时为三分场一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三营二十六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
三分场二十六队。二十六队2000年有住户142户,人口354人,其中职工284人。土地总面积
1401公顷,耕地面积91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
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100头,家禽2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668
万元。时任队长吴茂东,党支部书记王维生。
二十七队
地处绥滨县中兴镇东南12公里,高力村西南8公里处,居于分场场部正东2.5公里。1965
年1月,农场决定三分场开发第五个农业生产点,当时起名为三分场五队,由现二十九队和曙
光农场调来的20几个人,暂住在原农场畜牧二队(后为二十八队),4月份调来3台东方红拖
拉机,2台康拜因,5台丁齿耙,同时人员增加到70多人,4月底在现二十七队住址盖起了两
栋草房为职工宿舍。治窝的同时,大部分人力、车力投入了开荒工作,当年共播种小麦、大豆、
谷子800余公顷,盈利一万余元,职工得奖金30多元,从此便开始了光荣的历程,建队36载,
盈利36年,跻身于农场先进行列。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三营二十七连,为值班机炮连
队,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三分场二十七队。1992年底原二十八队合并到二十七队,更加充实了
二十七队的人机力量,每年农业生产纯盈利超250万元。90年代初,建起全场生产队惟一的一
座住宅楼———小康楼。
二十七队2000年有住户198户,人口531人,其中职工210人。土地总面积2214公顷,耕
地面积1247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
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270头,家禽7000余只,养鱼池11个,20余公顷。2000年总
产值1004万元。时任队长武寿泉,党支部书记田洪军。
二十八队
地处三分场东北5公里处,东与三十队相连。二十八队建点于1962年4月,当时为农场畜
牧二队,最初只有28匹马、40多头牛、1600只羊,条件极其艰苦,人住草棚,喝冰泡子水。组
建兵团时改为八团三营二十八连,1978年改为三分场二十八队,1993年初归并到二十七队。
二十九队
地处三分场正东5公里处,北与三十队相邻。1956年春,老五团一个连的转业官兵来到这
里开荒建点,当时命名为二九○农场十队,在一无基础、二无经验的情况下,转业官兵历经艰
难困苦,发扬解放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敢打敢拼的革命精神进行创业。由于全场开荒建点
增多,十队更名为三分场三队,1969年改为八团三营二十九连,1978年改为三分场二十九队。
二十九队2000年有住户94户,人口267人,其中职工121人。土地总面积1138公顷,耕地
面积91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
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60头,家禽3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642万元。时任队长刘
进军,党支部书记刘汉庄。
三十队
地处黑龙江支流高力河的南岸,东面紧靠绥滨县中兴镇高力村,距三分场场部东北10公里。
1968年春,三分场二十七队陈恒岭、李玉海带领一个班职工来高力河边开荒建点。当年开荒,
当年种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1969年组建兵团编为八团三营三十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
为二九○农场三分场三十队。1973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在三十队东北一里多地处发现并挖掘
出一金代古城遗迹和古墓群。三十队2000年有住户86户,人口221人,其中职工99人。土地总
面积903公顷,耕地面积628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
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2000年有奶牛、肉牛等大牲畜212头,家禽1800多只。2000
年总产值487万元。时任队长黄殿武,党支部书记沈明江。
副业队
1959年建队,当时叫三分场直属队。位于二九○农场三分场场部。1962年为三分场基建队,
1965年分为工程一队和工程二队,工程一队由基建队和木工车间组成,工程二队由砖厂和瓦房
组成,兵团时改为八团三营副业连,1978年改为三分场副业队。1995年副业队划归二十六队。
四分场
分场部在二九○农场场部东方6.5公里处。分场西北与三分场接壤,东北与五分场搭界,
东南以蜿蜒河为界和绥滨县东方乡毗邻。土地面积114.36平方公里,总人口3115人,其中职工
1420人,以汉族为主。辖10个农业生产队,1个农机修理所,还设有银行、通信、商店等生产、
生活服务部门。年总产值5700多万元,上交税金60多万元。
分场建于1958年,当时为二九○农场四分场。1969年组建兵团时,改为八团四营,1977年
恢复农场体制,改为军民农场四营,1978年恢复二九○农场四分场场名,2000年2月,分场撤
销,实行农场、生产队两级管理,四分场场部经济、政治、文化、治安、环境等划归三十四队
管理。时任场长张霖,党委书记付桂金。
该分场区域内土地平坦,土壤多系白沙壤土。东部有蜿蜒河流过,地下水源较为丰富,为
发展井灌和提水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以农业为主,2000年有耕地7721公顷,主要种植大
豆、小麦、甜菜、水稻等作物,总产量达35321吨,平均单产达4576公斤。农业机械基本成型
配套。畜牧业有所发展,饲养奶牛814头,黄牛197头,羊200只,生猪2628头(是全农场最
多的分场),家禽9923只。
分场有一所小学校,2000年8月农场实行集中办学,分场学校撤销。分场设有卫生所、兽
医所,生产队设有卫生室。分场还设有小型俱乐部,生产队设有文化活动室,职工群众文化生
活较为活跃。
三十一队
地处农场场部东北2.5公里。民国初期,此处由一位从吉林省梨树县迁来的陆姓人(人称
陆三爷)垦荒居住,当时称“陆家窝棚”。1938年,日本侵略者实行“归屯并户”,陆家被归
至现绥滨县中兴镇,此处无人居住。195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五团一营三连进点
垦荒开发,当时称二连,1956年组建为一分场一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四营三十一连,
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四分场三十一队。1973年9月,三十一连女炮班在兵团首届军事会操和实
弹演习比赛中以团体四发四中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并代表兵团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展览,被誉
为“黑龙江畔女炮班团结战斗集体”。三十一队2000年有住户85户,人口226人,其中职工110
人。土地总面积787公顷,耕地面积57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等作
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饲养家禽2500多只。2000年总产值452万元。时任队长孙志远,
党支部书记李秀义。
三十二队
地处农场场部东南方,相距3公里,南与蜿蜒河毗邻。三十二队建于1962年,由转业官兵
及支边青年开荒建点,当时命名为开荒五队。1963年初,正式开荒、生产、安家,改编为一分
场五队。1966~1969年改为良种场,1969年改编为八团四营九连,后又改编为四营三十二连。
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四分场三十二队。该队2000年有住户98户,人口247人,其中职工94人。
土地总面积1083公顷,耕地面积769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等作物,
饲养猪150头,家禽650多只。2000年总产值416万元。时任队长张建民,党支部书记耿大军。
三十三队
地处总场场部东南8公里、四分场场部西南4公里处。三十三队是1968年筹建的,当时命
名为二九○农场四分场十队。1969年改编为八团四营三十三连,1978年改为二九○农场四分场
三十三队。当时筹建人员是从四分场各单位抽调来的,1969年又充实了一部分城市知青。当时
从周围生产队归划耕地278公顷,生产队配备了斯大林100号拖拉机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二台,
拖拉康拜因两台,铁牛55一台,20运输车一台,边开荒,边生产。土地总面积1097公顷,耕地
面积772公顷,职工160人,总人口243人,户数87户,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2000年总
产值542万元。时任队长张红旗,党支部书记杨明。
三十四队
地处松花江北岸,四分场场部东南部。1958年,由二九○农场四分场筹建,主要人员是老
五团和四川转业官兵,当时为二九○农场四分场二队。1969年组建兵团编为二师八团四营三十
四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二九○农场四分场三十四队。1995年四分场副业队并入三十四队。
三十四队2000年有住户406户,人口1083人,其中职工337人。土地总面积1419公顷,耕地面
积1014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饲
养大牲畜223头,猪190头,家禽1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950万元。时任队长魏华,党支部
书记刘明江。
三十五队
地处四分场场部东北,北距绥滨县中兴乡高力村9公里。三十五队建于1958年,当时称为
十三队,1958年建四分场后改名为四分场一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改名为八团四营三十五连,
1978年恢复农场后称为四分场三十五队。三十五队2000年有住户114户,人口312人,其中职
工157人,土地总面积1401公顷,耕地面积1074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
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养殖大牲畜75头,猪420头,家禽1200多只。2000年总产值782
万元。时任队长包月书,党支部书记谢红霞。
三十六队
地处黑松两江汇合处的蜿蜒河西岸,距四分场场部东8公里处。三十六队原是蜿蜒河水产
养殖场的一个打鱼点,1969年开荒建点,编为八团四营三十六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四分场
三十六队。1992年三十七队划归三十六队。三十六队2000年有住户95户,人口265人,其中职
工87人。土地总面积2405公顷,耕地面积793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
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牛250多头,猪280多头,家禽750多
只。2000年总产值583万元。时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白友华,土地整体承租人刘文保。
三十七队
地处黑松两江汇合处的蜿蜒河东岸,与三十六队隔河相望。1976年由生产建设兵团八团命
名并开荒建点,编为四营三十七连,1978年改为四分场三十七队。最盛时期50余户,人口260
余人,职工140多人,土地面积600多公顷,耕地面积53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农业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年创产值100多万元。1992年划归三十六队。
三十八队
地处四分场场部东6公里处,与三十六队相邻。1958年8月,由四川转业官兵开荒建点,
当时称为二九○农场四分场三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四营三十八连。1978年恢复农场
后为二九○农场四分场三十八队。三十八队2000年有住户108户,人口285人,其中职工142
人。土地总面积1370公顷,耕地面积999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农
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80头,家禽900多只。2000年总产
值696万元。时任队长曹际海,党支部书记翟习秋。
三十九队
地处四分场东南5公里处,南与一分场隔蜿蜒河相望。1963年3月建点,当时编为四分场
六队。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为八团四营三十九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四分场三十九队。三十
九队2000年有住户105户,人口284人,其中职工156人。土地总面积1214公顷,耕地面积780
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有了
发展,饲养大牲畜330头,猪150头,家禽1100多只。2000年总产值641万元。时任队长张学
利,党支部书记王美福。
四十队
地处松花江支流蜿蜒河北岸,南与一分场十队隔河相望。1960年建点,当时称为四分场四
队。1969年,改为八团四营四十连,1978年改为四分场四十队。1965年,农业技术员兼副队长
王锡盈去北京参加农业部召开的高产经验交流会,受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
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78年9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在四十队附近蜿蜒珂边挖掘出汉代古
遗址,清理出三座房址和部分文物。四十队2000年有住户110户,人口301人,其中职工142
人。土地总面积1487公顷,耕地面积95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农
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270头,家禽4120多只。2000年总
产值640万元。时任队长刘刚,党支部书记魏善柱。
副业队
位于四分场场部。1958年6月建点,称副业队,1968年9月后称八团四营工业一连,1977
年后称四分场副业队,主要生产红砖、红瓦。1995年3月归并到四分场三十四队,主要经营木
材加工、烧酒、酱油制作。
五分场
位于二九○农场场部东北部20公里处。南临松花江,北靠黑龙江,东至黑、松两江汇合处
的三江口,西与三、四分场接壤,地处黑、松两江三角洲夹角地带。土地总面积226.55公里,
总人口3127人,其中职工1476人,以汉族为主。辖10个农业生产队,1个渔业队,1个农机修
理所。还设有银行、通信、商店等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年总产值4480多万元,上交税金50多
万元。
该分场在原蜿蜒河水产养殖场基础上,于1969年组建兵团时改为二师独立营,行政归八团
代管,1970年2月正式划归八团编为五营,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改为军民农场五营,1978年
改为二九○农场五分场。2000年2月,分场撤销,实行农场、生产队两级管理,五分场场部经
济、政治、文化、治安、环境等划归四十三队管理。时任场长杨久鼎,党委书记任山云。
分场区域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泡沼星罗棋布,境内有蜿蜒河、七星河较大
河流,有丰富的草原和水产资源,为发展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渔业为辅,2000年有耕地面积7333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
米、水稻、甜菜等作物,总产量达23654吨,平均单产3303公斤。全分场农业机械基本成型配
套。畜牧业有所发展,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共饲养奶牛715头,黄牛219头,生猪991头,家
禽11380只。建立了一支养捕结合的渔业队,水产品年总产量100多吨,占全场产量的90%左
右,养殖面积130多公顷,占全场养殖面积的95%以上。
分场有一所小学,2000年8月农场实行集中办学,分场学校撤销。设有卫生所、兽医所,
生产队设有卫生室。分场设有小型俱乐部,生活队有文化活动室,职工群众文化生活较为活跃。
黑龙江蜿蜒河水产养殖场
1959年创建,经历了12个年头,于1970年划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改编成第五
营。蜿蜒河水产养殖场位于黑、松两江汇合处,沿江生产线长达220公里,其中有35公里处于
中俄边界。蜿蜒河水产养殖场有7个分场,分布在松花江南北和黑龙江南岸。江南分场在现同
江市乐业粮库;傲来河分场在现绥滨县城西6公里处;蒲鸭河分场在军川农场境内;嘟噜河分
场在普阳农场五队;黑通分场在现二九○农场五分场四十九队西南。蜿蜒河水产养殖场总场设
在现二九○农场五分场四十五队所在地,面积只有7.5平方公里,因地势比周围高出两米多,
故称“高台子”。
建场前,蜿蜒河一带水面属富锦渔场,当时没有固定渔点,只有二百多名渔工进行季节性
捕鱼生产。1959年夏,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杨易辰在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省内建立供应大中城
市的副食品生产基地。1959年9月,省委决定建立莲花湖、镜泊湖、兴凯湖、茂兴湖、江桥、
石人沟、抚远、勤得利、蜿蜒河、涝洲十大渔业基地。根据这一指示,1959年8月,省水产局
和富锦县水产局开始选点勘查,确定场址,于9月下旬开始了蜿蜒河水产养殖场的建场工作。
1960年3月15日举行了建场典礼。蜿蜒河水产养殖场主要是在富锦县政企合一的水产局渔场基
础上组建的,属省直属企业,当时划归的主要河流有蒲鸭河、蜿蜒河、嘟噜河、傲来河,此外
还有高力、陈家、杨家、田家、施家、卜家、韩家、岳家、小段家等大小14个渔家亮子。
建场后,经省委批准,在富锦招收了来自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人员700多名,又从五九
七农场调来一批转业官兵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蜿蜒河水产养殖场经过了初期创建、发展调整、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四个发展阶段。全场职工最多时达1390多人,直接从事渔
业生产的740多人。在生产上,建场头二三年形势较好,累计盈利70多万元,后期由于受自然
因素和政治运动的冲击,生产形势较差,特别是1966~1969年,四年累计亏损70多万元。在生
产项目上,除渔业自然捕捞和养殖外,还成立了食品综合加工厂、农业机械包耕队,同时还增
加了养貂、狩猎等副业生产项目。
1969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蜿蜒河水产养殖场也被编入兵团序列,4
月26日,正式成立二师独立营,行政上暂由八团(现二九○农场)代管,经济独立核算。1970
年2月,独立营取消,正式划归二师八团,编为第五营(现二九○农场五分场)。
四十一队
地处黑龙江南岸,南距五分场场部6公里。1969年以前,有几户渔民在此打鱼,因离边防
部队三号站较近,故称三号打渔队。1970年由当时八团在此建点,编为五营四十一连,三号打
渔队划归四十一连。1978年后称五分场四十一队。四十一队2000年有住户104户,人口285人,
其中职工193人。耕地面积87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农业生产基
本实现机械化。职工群众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饲养奶牛近百头。2000
年总产值197万元。时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刘天武,土地整体承租人杨忠。
四十二队
北靠黑龙江,南距五分场场部3公里。四十二队原是蜿蜒河水产养殖场的一个打渔点。1970
年编为八团时,为五营四十二连,1978年改为五分场四十二队。
2000年有住户110户,人口307人,其中职工181人。土地总面积1980公顷,耕地面积695
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机械化程度较高。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饲
养大牲畜130头,家禽近千只,是一个自然资源较丰富的生产队。2000年总产值482万元。时
任队长刘长春,党支部书记马明跃。
四十三队
紧靠五分场场部北1公里处,与四十二队搭界。四十三队前身是四分场十六队,1958年3
月由转业官兵开垦,当时荒无人烟,只有一个破烂房框,据说是日本人建的,当时只有一条坑
坑洼洼的小路。1960年归蜿蜒河水产养殖场,取名古城二队。1970年划归二师八团编为五营四
十三连。1978年为二九○农场五分场四十三队。1995年,五分场副业队并入四十三队。四十三
队2000年有住户461户,人口1280人,其中职工183人。土地总面积1807公顷,耕地面积902
公顷。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五大作物。养猪200头,
家禽3600多只。2000年总产值621万元。时任队长武玉华,党支部书记郝云中。
四十四队
地处五分场东部4公里处的蜿蜒河畔,土地总面积1385公顷,耕地面积581公顷,全队总
户数33户,有92人,其中职工72人。农机配套齐全,以农业种植为主。四十四队系1978年建点,
当时组建人员主要是从全场各生产队抽调的,编为五分场四十四队。从建队至1983年,年年略
微盈利,多年持平。但1984年起,因受地理环境影响,两江水势上涨,造成内涝,农田被淹,
1984、1985连续两年洪水泛滥,使农业经济滑向低谷;大部分房屋倒塌,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生产经营一直亏损,职工挂账总额超百万元。农场曾一度给该队优惠政策,但效果不佳,于1994
年将该队划归四十五队。1998年该队又恢复为四十四队。饲养大牲畜近百头。2000年总产值316
万元。时任队长李万友,党支部书记雷长河。
四十五队
原黑龙江省蜿蜒河水产养殖总场场部所在地,地处二九○农场东部,紧靠松花江边,面积7. 5
平方公里。1959年8月初,黑龙江省水产局副局长贾荣树、富锦县水产局副局长孟昭琦带领30
名干部工人从佳木斯起,沿松花江顺流而下,进行蜿蜒河水产养殖场选点勘查工作。到达现高
台子区域后,发现这里地势比周围高出2米多,略呈椭圆形,东西略长,而南北稍短,隔江与
同江县相望,西面几公里处就是蜿蜒河,遂将此地称为“高台子”,场址也确定下来。当时,
岛内是一片片柞树、白桦、杨树等组成的自然林,外围是一片片一人多高的草甸子与苇塘,在
草甸与苇塘之中,静卧着一条条清澈的河流与泡沼,较大的河流有蜿蜒河、七星泡、南北河,
泡沼有南汪海、北汪海、菜园泡等。每当黑松两江发生较大汛情时,只见河连河、泡连泡,河
泡一片,除了高台子露在水面外,举目望去数十里,一片烟波浩淼。1960年、1972年、1984年
和1985年都曾出现过此类现象。
蜿蜒河水产养殖场时期,高台子曾一度繁荣。每年从开江到封江,在高台子门前的小蜿蜒
河上,停泊着伊春、双鸭山、鹤岗、佳木斯、鸡西等市的收鱼船。每当傍晚,渔船云集,卸下
一篓篓活蹦乱跳的鲜鱼,渔民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同时,高台子上的水产养殖场总场场部,
先后修建了1150平方米的冷库,建立了锅炉发电厂,修建了职工食堂和中心小学校。文化和生
活服务方面,先后设立了商店、银行、邮局、卫生所、理发、修鞋部、饭馆、幼儿园、招待所。
修建了“三江”工人俱乐部,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和广播站,组织了业余剧团,全年排演十多个
剧目。
1970年蜿蜒河水产养殖场正式划归二师八团后,高台子被编为五营四十五连,干部进行了
调整,职工基本维持原状,开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1978年随体制变动改为二九○农场五分场
四十五队。
全队总户数130户,总人口341人,其中职工142人。土地总面积3613公顷,耕地面积873
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农业生产实现了耕作机械化。畜牧渔业有所发展,
饲养大牲畜259余头,水产品年产量7000公斤。2000年总产值514万元。时任队长吴宝财,党
支部书记薛德山。
四十六队
位于五分场场部西北6公里处,北与绥滨县中兴镇高力村接壤。1968年以前,在现四十六
队一号地处有一畜牧点,归属四分场。1968年扩建为四分场八队,兵团成立后的1972年编为五
营四十六连,1978年改为五分场四十六队。四十六队2000年有户数95户,252人,其中职工91
人,土地总面积1450公顷,耕地面积723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机
械力量比较雄厚。四十六队有着茂密的天然草原,北有发展渔业的高力河,是一个自然资源较
为丰富的生产队。饲养大牲畜145头,家禽1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468万元。时任队长韩廷
臣,党支部书记孙旭东。
四十七队
位于五分场场部西南4公里处,西与四分场三十五队相连。四十七队是原三十五队的放牧
点。1964年建立四分场五队,当时职工由分场副业队和三十五队调入。1969年组建兵团时,编
为八团四营三十七连,1978年恢复农场后为五分场四十七队。四十七队2000年有住户104户,
人口289人,其中职工120人。土地总面积1259公顷,耕地面积792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
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畜牧养殖业有了发展,饲养大牲畜70头,
家禽6000多只。2000年总产值592万元。时任队长刘先权,党支部书记刘树华。
四十八队
地处二九○农场的东北角,黑松两江汇合处的夹角地带,西南距五分场场部17公里。四十
八队是1979年开荒建队的,当时组建人员主要是全场各生产队抽调的,加上部分城市知青,当
时编为五分场五十三队。1984年改为五分场四十八队。
该队耕地面积400余公顷,总户数42户,总人口160多人,职工80人,农机具配套齐全。
该队水草资源十分丰富,以农业种植为主。从建队至1983年间,年年盈利,户户增收,精神文
明建设曾有过一段辉煌历史。1983年,这个队率先购买了投影电视机、会议室吊扇、壁灯,桌
椅齐全,食堂配有冰箱、冰柜,是全场闻名的标杆队。从1984年起因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加之
堤坝防御不强,两江洪水上涨,造成农田被淹,农业经济每况愈下。当时有职工编了一套顺口
溜:“853(八团五十三队)、853,东靠松花江,北依黑龙江,年头不好就泡汤”。1984年
农场取消了总场直属的四十八队后,将五十三队改编为四十八队。由于1984、1985连续两年洪
水渗透,部分房屋倒塌,基础设施破坏,生产经营一直亏损,农场曾一度给该队优惠政策,对
其“输血补养”,但终究未能改变被动局面,1992年经农场同意,将四十八队合并到五十队。
2000年此处部分土地退耕还牧,以发展牧业为主,共有奶、肉牛100余头。
四十九队
1977年开荒建点,当时名称为五分场五十四队,第二年大批职工从全场各单位调入该生产
队,总人数达220人,职工85名,住户42户,共有耕地面积400公顷,位于五分场场部东北13
公里处,东离松花江不到1公里,以农业种植为主。1981年农场将五十四队改为四十九队。该
队除农业种植外,职工闲时到松花江打鱼、割草打草苫子,以搞副业来提高收入。1984、1985
两年涨水,导致农业亏损,职工挂账,但该队职工顽强地抗灾自救,下水捞麦,将损失降到了
最低限度。1986年该队又提出了“两年受灾,一年恢复”的口号,抢翻受灾地,播上小麦种。
生产形势刚有好转,职工群众就争还挂账,事迹曾刊登在《农垦日报》上。1994年农场将该队
归至四十五队。
五十队
位于黑松两江汇合处,东邻松花江,北靠黑龙江,在二九○农场场部东北方向33公里处。
五十队昔日是一片草原,土质肥沃。1975年考察定点,1976年建队,定名为八团五营五十连,
1978年改为五分场五十队。1984、1985两年,五十队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冲击,大田作物
被淹,两年累计挂账一百多万元。1986年,为防洪水的再次冲击,五十队干部职工在场院东部
用机车、人力,建了一个高出地面近10米、方园300平方米的储粮平台,1987年五十队干部职
工硬是用人力挖出一条宽3米、深1.5米、长2000多米的排水沟,内涝时可把水排到蜿蜒河中,
旱季时可把蜿蜒河的水提上来,灌溉良田。1992年,农场决定将长期亏损的四十八队归并于五
十队。五十队建点时10户人家,40多人。2000年有住户84户,总人口229人,其中职工113人,
土地总面积2545公顷,耕地面积已扩展到761公顷。依靠自然资源,畜牧养殖业一年一个台阶,
2000年存栏奶牛180余头,羊上百只,每年出栏肥猪百余头。每年职工打鱼纯收入就达10多万
元。另外,此地盛产蘑菇、猴头、木耳、蕨菜、药材等野生植物,每年靠这几项就创收十几万
元,饲养家禽1450只。2000年总产值438万元。时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沈元良,土地整体承
租人卢盈贵。
五十一队
地处农场东北部,南接松花江,北临黑龙江。据长辈说,过去这里是泄洪区,所以没有人
来这里定居,后来曾有人建窑烧砖。1977年,农场在此扩建五分场五十一队。土地总面积1095
公顷,迄今为止,五十一队开发的土地有55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小麦,近几年又开始种植
玉米、甜菜。五十一队水域宽广,养渔业近些年发展迅速,除了胖头、鲢鱼、鲤鱼,一些名贵
鱼类如马哈鱼,也已成了人们的盘中餐。2000年总产值254万元。有住户31户,人口84人,其
中职工61人。时任队长岳玉祥,党支部书记龚培玉。
五十二队
地处蜿蜒河与七星河相夹的腹地,距五分场场部东北5公里处。始建于1977年,2000年有
耕地面积411公顷,职工125人,住户64户,总人口161人。建点初期耕地面积425公顷。后
逐年退耕还林,特别是1984年、1985年原养殖队划归五十二队,使原有的398公顷耕地面积增
至现在的704公顷。土地总面积1270公顷,饲养大牲畜126头,家禽3000只,2000年总产值414
万元。时任队长刘树庭,党支部书记罗江。
副业队
位于五分场场部地区东部,占地约4平方公里,1968年建点,当时叫“值班连”,主要由
各大城市的知青组成,分布于窑地和酒房两地,1970年改为“工程连”,1973年正式改为五分
场副业队,农业耕地50公顷。副业队主要以生产红砖为主,兼营基建,分场部地区的住房大多
是由副业队职工所建。职工最多时达320人,总人口有500多人。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窑地
被个人承包,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红砖销路不畅。后又几易其主,终因质量下降、需求量少
等原因,窑地效益每况愈下。1993年,副业队归并分场车队,职工也各自分散。1995年原属车
队的土地、职工等全部划归四十三队。
鱼种场
于1984年成立,紧靠四十六队北。占地面积26公顷,52个池子。它是以股份形式成立的,
分挑头股和固定股,分别按30%和70%分得红利,高薪聘请科技人员(每月800~1000元),
是以繁育鱼苗为主的基地,解决了当时鱼苗需空运的难题,销售辐射到同江、富锦、绥滨、鹤
岗、佳木斯等10多个市县,成立的头三年共创产值73万元,纯利润37万元,职工人均收入2000
~3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宝地。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其它各鱼种场的纷纷上马,鱼
种场的鱼苗出现了滞销现象。到1990年,由于技术人员的撤离,加之管理上的漏洞,鱼种场的
经济便滑入低谷,1992年合并到四十六队。鱼种场虽建点晚,撤点早,但也有很多较先进的经
验,如该队组建时就实行了股份制,当时在全垦区还是少有的,事迹先后刊登在《中国农垦》、
《农垦日报》和《农垦工人》等报刊上,当时第一任场长吴勇,事迹较为突出,《宝泉报》曾
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过他的事迹。
渔 队
位于五分场正北10公里处,紧靠黑龙江边。1956年建点,原属富锦渔场管辖,1959年成立
蜿蜒河水产养殖场后,属三号分场,1970年并归二九○农场。
初建队时,只有10条木帆船,28人,住两栋南北走向的马架子房。用蚕丝织成的网捕鱼,
由于网眼小,又是人力帆船,捕到的鱼又小又少。直到1959年,改用胶丝网和尼龙网,才开始
捕到大鳇鱼、大马哈鱼等。最大的鳇鱼重1400多斤,用汽车拉着,尾巴拖在地上。一年能打40
~50尾,全年可捕鱼30~40吨。捕鳇鱼的能手要数颜祥友,1965年,他一网打上来两尾大鳇鱼,
一尾1100多斤,一尾800多斤,创造了渔队网重之最,至今无人能打破这一记录。当时,黑
龙江里的鱼特别多,特别重,一条船平均每天可打鱼200~300斤,鱼多时,人站在水边平均
每天用抄捞子就能捞到很多又肥又大的鱼来。还有的时候,在江上行船碰到胖头鱼群浮在水面,
鱼群受到惊吓,在水面乱蹦,直往船里落,一会儿把船舱装满。捕鱼最多还是堵亮子,一个亮
子一年能捕十几万斤,亮子的规矩很多,如进亮子不准大声说话,更不准把船划进亮子,只有
到了初冬,才能放水,水少了,全剩下鱼,挤得满满的,只要把船划到亮子边上,站在船上用
抄捞子往船里舀就行了。有一年,在“韩家亮子”堵鱼,秋季江里的水撤得特别早,亮子里的
鱼黑压压一片,往水里投一根棍子,好长时间都不会倒,最少也能出二十几万斤鱼。可是一天
晚上,亮子里的鱼把柳条叉的箔挤了一个大洞跑了,只剩下两三万斤跑不了的小鱼。
渔队过去规矩很多,如有些人打到甲鱼,要跪着把它送回水里,嘴里叨咕着赔礼的话,回
到家还要杀头大肥猪,猪头给龙王上供。直到后来才破除了这些旧规矩。
1963年,当时的渔队队长打到一条怪鱼,有半斤多重,长有20公分,全身呈黑灰色,像地
里常见的土蛇一样,就是没爪,长的一身“铁鳞”,尾巴是扁的,有翅,长有胸、腰、尾5个
鳍,后由农场送到佳木斯、哈尔滨辨认,至今也没结果。
渔队的工作十分危险,出现过许多惊险场面,如1965年,杨克林同于泽林两人划着一条船
在江上打鱼,由于风太大,他俩想让船靠岸,可一不小心,被大风把船掀翻了,于泽林在船头,
一下就被扣在水中,而杨克林在水面几秒钟的功夫,一只脚蹬着船弦,一只脚用力一迈,踏上
船底,这时船也顺劲完全扣了过来。他蹲在船底上,吓得一动不敢动,虽只湿了一只鞋,可汗
却湿透了衣服。只是当时没有吉尼斯纪录大全,否则他的“江中翻船不湿身”的绝技准能被载
入其中。
冬天打鱼最艰苦,大伙扛着冰镩,背着网、锅等,在没膝深的雪地里步行十几里,来到背
风的江边安营扎寨,冒着零下30多度的低温,打冰窟窿,穿冻网,下钩,把打到的鱼堆成大堆,
用雪埋上,用马车一车车的往回拉。只是那时鱼多,一般卖不上好价钱,夏季,鱼打多了卖不
出去只有用来当饲料。
随着时光流逝,渔队的木帆船变成了机动铁皮船,人多了,网多了,鱼慢慢地少了起来,
不像刚建队时“掏一瓢水半瓢是鱼”了,1986年渔队搞承包,由于职工们心里没底,没几个人
敢包,年底搞承包的船都赚了大钱,职工们这才争相承包渔船。2000年全渔队已发展到机动船
30余条,人口120余人,形成以捕捞为主,养殖、种植、加工为辅的综合性渔队。
由于时间的变迁,渔队的隶属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自1970年归到二九○农场后,开始
由五分场管理,后农场成立水产公司将渔队收编,1993年体制改革后又划归五分场。2000年时
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王爱志。
大桦树
位于二九○农场一分场十队南2公里处,紧靠松花江边。因过去有一棵高15米、直径1.3
米左右的老桦树,故取名“大桦树(老桦树现已不复存在,具体年代、原因不详)。大桦树原
是富锦县水产局一个集体性质的打渔队,称”五星社“,1959~1965年划归省蜿蜒河水产养殖
场领导,经营渔业和种菜,属一个分场,全民性质,称”大桦树“。1966年”社教“后,由于
蜿蜒河水产养殖场人员较为复杂,准备内迁的人大都集中在大桦树,最多时达60多户,200多
人。1970年3月组建兵团,蜿蜒河水产养殖场由二师独立营划归八团(现二九○农场),一营
副业连出面接收大桦树,人员大部分到一营各连队。1969年,八团一营在大桦树北2公里处组
建十连,1970年改为二连畜牧组,1972年重建十连(现二九○农场一分场十队)。
1970年,八团在大桦树建了提水站,1979年扩建,抽水能力1.5流量,共有5台泵组成,
总功率320马力,灌溉面积2000多公顷。1990年,二九○农场又在大桦树建新提水站,年交付
使用,取代了原提水站。
大口门
位于二九○农场三分场二十四队东北4公里、黑龙江五号岛东端,对面100多米是黑龙江
南岸,东面相望的是桦尖通岛和腰通岛。因位置在五号岛与桦尖通岛相隔的大口子处,又是南
岸高力河子的最大入口处,故取名“大口门”。
1956年以前,大口门就有一渔亮子,当时属富锦县水产局。1957年,二九○农场建立专业
捕鱼组,捕鱼点就设在大口门,配备了三只挂船,并在大口门南边挡了一个名叫“小钱柜”
(因此处产鱼较多,故得此名)的亮子。1959年扩大为渔业队,工人增加到70多名,挂船增加
到10只,渔亮子3处。1960年扩大成渔业大队,归农场联合加工厂管辖,增加渔工81人,挂船
达25只,亮子12处。1963年进行调整,人员减少,成立了大口门、四号、副业三个生产队,在
大口门以西建土草房3间,在“小钱柜”南约500米小河子拐弯处建土草房3间为大队部,又
在三分场四队(现二十四队)菜地南建了两幢360平方米土木结构的家属房(1972年后无人居
住自然坍塌)。1964年渔业大队撤销,恢复渔业队。1965年归三分场四队管辖,渔工减少到二
十四人,挂帆船减少到8只。1969年组建兵团,三分场改为三营二十四连,渔业队遂改为渔业
排,隶属二十四连管辖,冬天渔业排专门补充12名兵团战士,在大口门附近黑龙江边执行站岗
放哨任务。1976年在点上新建砖瓦房120平方米,原草房无人居住逐渐倒塌。1979年后,二九
○农场把渔业重点放在五分场,大口门所属的亮子全部划出,只设大口门一个点,仍归三分场
二十四队管辖。
蜿蜒河
蜿蜒河是松花江最下游江北地区的一条支流,也是二九○农场境内最长河流。上游起于绥
滨农场境内,横贯二九○农场东部,全长92.46公里。蜿蜒河为一条沼泽性平原河流,河身弯
弯曲曲,故称“蜿蜒河”,河宽80~140米左右,河最深处3~4米。蜿蜒河河身弯曲,时断
时续,杂草丛生,承泄能力很小,历年黑松两江涨水,蜿蜒河水直顶托至申通浩(一分场二队
北)。1972年洪水浸入时,下游大部分地区呈一片汪洋。因此,蜿蜒河具有旱年断流行车,涝
年横溢成灾的害河特点。1982年,蜿蜒河列入国家三江平原治理工程项目之一。1982年4月23
日至9月6日,完成了主河道开挖工程,完成土方78.8万方,其中水下20.8万方,并对申通浩
下游进行了清淤疏通,完成土方2.5万方。河道畅通后,能够满足三年一遇流量的要求,特别
是在五分场四十九队蜿蜒河与松花江相连处修建了排水站,基本上消除了蜿蜒河洪涝、灾害对
全场形成的威胁。
蜿蜒河的水源来自黑松两江,每逢汛期,南涨北流,北涨南流,有时两江一齐上涨,势均
力敌,这时蜿蜒河水北黑南白,界限分明令人称奇。蜿蜒河过去鱼类非常丰富,现在只起泄洪
作用。
农场职工曾自编一首歌《啊,蜿蜒河》:我的家乡有条河/南连松花浪/北接黑龙波/挽
留了南飞的雁/迷住了北去的鹤/记载着动人的故事/欢唱着奉献的歌/啊/蜿蜒河/你带走
了昨日的荒凉/你迎来了今天的收获……
蜿蜒河排水站
位于蜿蜒河下游出口与松花江相交四十九队2公里处,与同江市隔江相望,距农场33公里。
1982年5月18日施工。1983年11月30日竣工。当时管理人员30人,管理费用由二九○农场、
绥滨农场、绥滨县按涝区面积分摊。由黑龙江农垦总局设计院设计,工程投资3015159万元,
厂房建筑面积231.5平方米,管理站建筑面积470平方米,以强排为主,防洪标准20年一遇,
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校核,经滞洪区调节后设计流量16立方米,设计净扬程4.6米,选用6台
ZVBC-100型立式轴流泵,配6台JRL-14-12N=155千瓦电动机,总装机930千瓦,
选用一台1250KVA主变压器和一台KVA站用变压器,建设35KV送电线路33公里,排水站
枢有:引水渠、前池、闸站、压力箱、涵洞、防洪闸、排水闸、变电站等部分组成。
蜿蜒河排涝区达到3~5年除涝标准,面积为16.58千公顷,每年减少涝灾损失粮食1.08
万吨,减少经济损失1274万元,为蜿蜒河流域的二九○农场、绥滨农场、绥滨县解除内涝发挥
了重要作用。
1998年农场为纪念战胜特大洪水的胜利,在排水站50米处建立了一座16米高的防汛纪念碑,
代表排水站设计流量每秒16立方米,三面体代表三江平原(两场一县)。
黑松堤防
二九○农场堤防由松花江堤防和黑龙江堤防两部分组成,全长67.3公里。南起松花江北岸
大桦树,北至黑龙江南岸二十四队。
黑、松堤防于1973年开始施工,1981年竣工。由于老堤防经1984年和1985年两年洪水侵袭,
防御标准较低,农场在1986年和1987年对黑、松堤防重新进行加固,它经受住了1991年松花江
特大洪水的考验。从1993年开始,农场又对松花江堤和黑龙江堤按20年一遇标准逐年加固施工。
竣工后抵御了1998年百年一遇松花江特大洪水。
黑松堤防共保护村屯18个,保护人口0.43万人,保护耕地19.76万亩,保护荒原8.4万亩。
1984年黑龙江水位达到57.74米,1985年松花江水位达到57.64米,两年水位均达到20年一
遇洪水位。1991年松花江水位达到57.825米,达到30年一遇洪水位。1998年松花江水位达到58.125
米,超过百年一遇洪水位。
施家亮子岛
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国境内,是黑龙江在二九○农场区域内最大的岛屿。岛长8000米,宽
3500米,面积为23.1平方公里,由七岛组成,距中国江岸500米,距俄罗斯江岸1500米。
1893年,开发绥东地区时,中国居民就开发了此岛,1919年中国居民张德顺(外号张赋歪)
在岛上挡亮子,故称此岛为“张赋歪亮子”,1940年又有居民施云龙在岛上挡亮子,因此该岛
改名为“施家亮子”。
据考证,满清时期,该岛隶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和依兰府汤原县及兴东兵备道汤原县管
辖。民国政府成立,到1928年起归黑龙江省萝北设治局和萝北县绥东佐治局及绥东设治局管辖。
日伪时期,归伪绥滨县二区村公所管辖。1945年解放后,归绥滨县政府管辖。1959年省蜿蜒河
水产养殖场成立后在岛上建点从事捕鱼生产,1970年划归二师八团(现二九○农场)。
岛上自然生长柞、杨树,灌木林多为山丁子和山里红,附近水域产各种鱼。中国居民从1919
年以来,一直在岛上挡亮子、捕鱼,冬季登岛砍柴。如1919~1928年,同江镇居民张福顺、杨
祥春、刘松田、杨先洪等人,在岛下头外侧捕鱼。1929年以来,先后有绥东村居民施云龙、李
木荣、李喜春、张起云等十余人在岛上挡亮子捕鱼。
1945年解放后,同江镇居民和蜿蜒河渔场及二九○农场渔业队先后在岛上挡亮子和捕鱼,
冬季附近居民登岛砍柴或狩猎。二九○农场渔业队还在岛上盖了三间砖瓦房,计150平方米。
1984年,二九○农场又在岛上开发果木基地,当年嫁接各种果树和葡萄八千余株,但由于当年
秋季黑龙江水暴涨,基本淹没了岛屿,开发工作即行停止。从1985年开始,岛上一直留有护林
人员。
该岛上侧中方设航标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