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疗体制改革
第三章 医疗体制改革
一、医疗机构及人事制度改革
1983年前,农场生产队级卫生所机构设置较多,除每个农业生产队设有卫生所外,场部地
区也有不少单位设有卫生所,多数卫生所配有2名卫生员,少数卫生所配有1名卫生员。1981
年卫生所高达63个,卫生员高达104名,到1983年卫生所降到了60个,卫生员降到86名。1984
年,农场为了节省开支,对卫生机构和卫生员进行了压缩,除每个农业生产队设有卫生所外,
场部地区只有个别单位设有卫生所,卫生所减少到55个。每个卫生所只配1名卫生员,对多余
人员进行了精减。
1995年,农场卫生系统实行了层层聘任制:农场聘任副科级以上干部及会计,院长聘任科
主任、分场卫生所所长、院部工作人员、场直地区卫生员,科主任聘任本科室工作人员和科室
护士长,护士长聘任本护理组人员,供应室、手术室护士长和后勤工人由主管副院长聘任,防
疫站、计生办、妇幼保健站的站长或主任聘任本单位工作人员。分场卫生所所长聘任本分场卫
生人员。改变了过去科主任、分场卫生所所长由农场任命,一般工作人员直接由医院领导聘用
的惯例。
1999年4月,根据农场要求,医院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采取了民主测评、尾数淘汰的方
法进行减员,此次精减人员5人。2000年3月,根据宝泉岭分局“宝垦局发[2000]2号《关
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全场卫生系统实行了严格定编、定岗、定员、
定责制度。农场根据宝泉岭分局下达的60张病床数确定了农场医院人员编制,每张床位配备人
员1.4人,全院定编人数84人,卫生防疫站、计划生育办公室、妇幼保健站和基层卫生所由农
场定编,卫生防疫站6人,计生办和妇幼保健站合并配备3人,每个分场卫生所由1999年前5
~6人压缩到3人,每个生产队级卫生所配备1名卫生员。实行定编、定岗,解决人员超编问
题,采取了两个减员措施:1、工人除少数岗位外,其余全部下岗。2、卫生技术人员实行
“双考”,即考试、考核,根据考试、考核综合分数实行尾数淘汰。2000年3月进行改革,分
流减员36人(包括6名临时工),其中工人13人,卫生人员23人。
二、工资制度改革
1998年,农场决定医院实行经费包干,并规定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为了不突破农场所拨
给的经费,医院采取了多种措施增效降耗,工资制度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医院规定:分场及生
产队的卫生员每月发85%工资,其余15%工资通过收取处置费创收来解决;总场医院则实行科
室承包,根据医院给科室下达的指标兑现工资。完成指标,科室人员发全额工资;完不成指标,
按比例扣发科室人员工资;超额完成指标,医院、科室按比例分成。这种方法实行后,调动了
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但医院增加了收入,个人也得了实惠,多数人不但拿回了工资,而且或
多或少拿了一部分超分配。1999年因各种原因除分场及生产队卫生人员发85%工资外,医院效
益工资停止,仍发档案工资。2000年,农场对医院经费拨款,由1999年的170万元降到120万
元,减少50万元。为了解决农场经费不足的问题,卫生系统除了压缩人员外,还采取了增收节
支的办法。分场及生产队卫生人员每月发放50%工资,其余50%工资通过收取处置费和药费利
差创收来解决。医院实行科室承包成本核算的分配制,当年平均每人多拿效益工资1000余元,
不但没超支,还节余4万余元。
三、医疗制度改革
1997年以前,不论是门诊处方还是住院处方,都是一联处方。1997年,根据医疗保险制度
的需要,门诊处方由原来的一联改为双联,一联交药房取药,另一联作为医疗保险报销凭据,
防止自费药品和本人不该用的药也混入报销,同时也可以使病人知道自己所用的药品名和用法
(报销前处方和单据由病人自己保管),有利于下次用药。2000年,医院对住院病人处方也实
行了双联处方制,一联由护士交药房领药,另一联给病人,使病人知道自己用了哪些药品,药
费多少,增强了收费透明度,提高了患者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