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教育体制改革

第四章 教育体制改革



农场的教育体制改革采取了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逐步建立起满足农场物质文明建
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形成了顺应农场政治
经济发展方向、加强集中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集中人才和资金优势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15年间,农场教育完成了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项重大改革。教育由双重领导
转变为行业的系统领导,教育科变为教育中心。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校长和教师竞聘上岗制、
结构工资制、后勤承包制。按规划、有步骤地调整了教育布局,完成了集中办学。

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农场教育的发展。中学教育创下了历史新纪录。1987年、1989年、1993
年高考升学人数突破100人大关,高考升学率稳定在60%左右,学校列为垦区重点高中;职业
中学于1989年升格为农垦总局甲级职业中学;小学教育成绩斐然,名列宝泉岭分局前茅,1989
场直小学晋升为黑龙江省标准小学校;幼儿园成为总局级一类园所。

农场党委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精心筹划体制改革,加强对教育的领导,
制定目标和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优先保证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优先考虑教育基本建设的资金
投入,为农场教育不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教育体制改革,为农场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一支职业道德高尚、勇于奉献、精于
教学研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长起来。他们在农场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建功立业,为四化
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15年中,教育机构适时变革,教育格局正态分布,教育发展呈健康态势。

1986年,开始调整教育布局,实施集中办学规划。9月撤消了二分场、三分场、四分场的
26个生产队办学点,集中到分场学校。教育领导机构进行了改革,取消教育中心建制,改为教
育科。范喜奎任科长,原中学校长韩熙平调回教育科任副科长。托儿所升格为幼儿园。

1987年3月,继续实行集中办学,撤消一分场、五分场的20个生产队办学点。全场形成有
党支部建制的学校8所:5个分场各有1所中学(附小学),场部有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
高中和1所小学

1988年,学校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农场实行校长负责制,把场直小学和场中学列为试点学
校,召开了现场会。明确了校长的职责、权力和任期。从此,农场教育体制改革迈向了一个新
阶段。中小学教研室分开,王德育任中学教研室主任,王福才任小学教研室主任,丰全英任场
直小学校长。1989年,场直小学经省教委验收,10月正式登报命名,跻身黑龙江省77所标准小
学行列,同时被评为黑龙江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集体。职业中学被授予黑龙江省改善办学条件
先进集体。

1990年,场直小学、职业中学分别隆重举行黑龙江省标准小学、农垦总局甲级职业中学授
牌挂牌仪式。黑龙江省教育现场会、垦区标准小学现场会相继在二九○农场召开。

1992年,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加强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德育放在首位。

1993年,教育体制改革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严格实行定员定编,实行满负荷工作
法,全场教职工总数由527人减少到471人,由于工作细致扎实,教职工没有太大的思想波动。8
月,各分场初中三年级集中到场部中学就读。

1994年,农场教育机构改革,撤消教育科,成立教育中心,张万山任教育中心主任,并召
开二九○农场教育中心第一届党代会。选举齐宝林为党委书记,张万山为党委副书记,李守和、
黄其忠、王德育为委员。教育党委的成立,加强了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系统党建工作、教育行政、财务管理实现了一体化,强化了整体功能。

9月,农场对初中实行集中办学,撤消了原5所分场中学,在总场原职业高中校址成立第
二中学,宋永冰任第二中学校长,刘廷军任书记,职业高中并入第二中学,二九○农场中学更
名为二九○农场第一中学。原来5个分场学校只保留小学部分,改称分场小学。

农场制定了《深化学校体制改革方案》,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后
勤承包制,教师工资总额30~40%划为活化工资,根据年度教师工作考核发放,后勤承包按管
局教育改革方案规定的标准发放工资,实行工资总额包干。这次改革彻底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
样的不合理分配制度,形成了行业内的竞争机制。

1998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教师职务评聘分开。农场下达中级以上教师聘用指
标,实行高职低聘,试行末尾淘汰制度。本年度全场中级职称教师121人,聘任91人。高职低
聘30人,占中级教师总数的23%,聘任人员按新聘职务享受相应职等工资。8月,第一中学大
食堂分两组竞价租赁承包,宿舍也实行了承包。

1999年12月,第一中学与第二中学并校,恢复二九○农场中学校名。孙先启经民主选举竞
聘上岗,任中学校长。

2000年,农场教育系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岗位能上能下、
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新机制。对教师实行“双考”,根据文化考试和工作考
核的成绩录用教师。按照双向选择、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的原则,将教师“双考”结果同聘任、
待遇、职务晋升挂钩。推行“三岗制”,即“上岗”、“待岗”、“试岗”。新分配的大中专
毕业生两年内不参加人事制度改革,后勤承包定薪,幼儿园实行园长承包。

2000年9月,农场全面完成集中办学,撤消5个分场小学,在原第二中学校址成立第二小
学。刘峰任校长,刘廷军任党支部书记。原5个分场小学部分校舍拍卖后,办起了5个学前班,
属于社会力量办学性质。2000年教育体制改革从教师岗位共分离出48人,其中小学37人,中学
11人,分离教师转岗到学校后勤岗位。

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布局调整,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是它适应了农场政治、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要,为农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场的教育事业正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改
革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