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三编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概况


1984年末,农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对以生产队为
基础的集中管理、计划生产的经济模式进行改革,划小核算单位,盈亏到户,土地承包,机械
转让,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及生活费逐步实行自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生产与
经营融为一体,把家庭农场建成风险、经营和受益的主体,职工群众得到了实惠,调动了职工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92年以后,逐步合并了规模较小的生产队。对地处
边远、土质较差、历史陈欠较多、利费收缴困难的一队、二十一队、三十六队、四十一队、四
十五队、五十队实行了个人整体承包经营,2000年上交农场利费388.75万元。

1986年以来,农场逐步加大低产田改造、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采取以稻治涝方法,至2000
年开发水田25.5万亩,接近播种面积的42.5%,同时对蜿蜒河涝区、北江涝区加大治理的投入,
累计投资6399.05万元,完成土方1993.35万立方米。

1986年播种面积为53万亩,1997年耕地丈量后为60万亩。1986~1993年以种植老三样,即
小麦、大豆、玉米为主。1986年小麦种植24.1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45.6%,大豆种植18.4万
亩,占34.8%,玉米种植4万亩,占7.5%,甜菜种植1.2万亩,占2.3%,水稻种植面积3
万亩,占5.6%。1993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5万亩,所占比例仍不大,粮食产量及效益增长
缓慢。

1994年后农场重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行了“压麦、扩稻、扩玉”战略,
水稻开发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发展阶段。2000年水田面积达到25.5万亩,占农业种植面积的比
例激增至42.5%。大豆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8万亩至28万亩之间,变化不大。小麦面积逐年减
少,2000年小麦面积只有2.8万亩,仅占农业种植面积的4.6%。

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96年,当年种植15.3万亩,由于只注重产量,忽视了品质,
大面积玉米成熟度差,品质低,出现了卖粮难。1997年后,玉米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只种植
了1. 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4%,主要是用作青贮饲料,自产自用,发展畜禽养殖。甜菜
种植年平均在3万亩左右。1998年由于宝泉岭糖厂停产,甜菜停种。大麦每年种植2.6万亩左
右,占农业种植面积的4%,变化不大。

农场还十分重视经济作物的发展。1986年尝试种植油菜,面积1.7万亩,1987年种植2000
亩,1992年种植420亩。1993年试种白瓜子750亩,1994年种植4500亩,1999年种植2385亩。
2000年种植红小豆1万亩。此外还发展了草药、瓜果、棚菜生产,都收到了一定的效益。

1986年粮豆总产8.6万吨,1990年突破10万吨大关,达到10.1万吨,2000年实现粮豆总产
18万吨,比1986年增长了9.4万吨,增长率为109%。

1986年以来,农业科作为农业管理部门,对全场农业生产队以及科研所实行管理,下辖气
象站、土壤化验室,并对种子工作实行协管。1986年,岳古阳任农业科科长,梁海水任副科长
(正科级),1987年岳古阳调出,盖士学调任农业科科长,1988年盖士学调出,赵彦振提任农
业科副科长主持工作,1990年赵彦振任科长,杨继权提任副科长,1991年12月赵彦振提任副场
长,杨继权接任科长,1992年3月胡瑞瑶提任副科长。1994年成立水稻办,副场长赵彦振兼任
主任,李炳祥任副主任。1995年陈树斌提任副科长,1996年,农业科与水稻办合并,李炳祥由
水稻办副主任改为副科长,1997年杨继权提任副场长,李炳祥继任科长,1998年李炳祥调出,
陈树斌主持工作,1999年陈树斌提为科长。2000年3月,农业科、农机科、科技科合并为生产
科,科长陈树斌,副科长方守信、刘进胜、曲洪顺、胡瑞瑶。同时恢复了水稻办,主任张霖,
副主任陈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