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轮作与垄作
第二节 耕作轮作与垄作
一、耕作
1986年以来,为打破犁底层,提高抗灾能力,在耕作上建立了以深松为基础,以少耕为原
则,以垄作为主体,以培肥地力为核心,实行松、翻、耙相结合,垄平结合的耕作体系,耕作
的基本方式为一年深松、二年卡种、三年平翻,耕作的目的是活化耕层、透气、增温、防涝、
防蚀、保土、培肥地力。
1987年之前由于机械动力少,无专门深松机械,机械深松主要是改装产品,深松深度只能
作业到30厘米,作业目的只限于打破犁底层,这类深松对土壤改良效果不明显,抗灾能力不强。
1987年引进海伦垄作机并使用大马力拖拉机后,垄距由50厘米改为70厘米大垄,中耕的目
的由单一灭草改为改良耕性。1994年随着全方位深松机的引进,深松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深
松深度达45~50厘米。
1994年随着除草剂应用水平的提高,在抓深松的同时,又重新推广了“双卡”节能降耗耕
作措施,即玉米茬卡种大豆、大豆茬卡种玉米。1998年又采取了抗春旱、保春墒、抢春种、保
全苗的秋起垄措施。这些措施在生产上起到了较好的增产作用。1999年之后,许多外地人到农
场种地,破茬种及平翻面积增大,耕作制度受到了很大冲击。
二、轮作
二九○农场主栽旱田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经济作物种植较少,1996年小麦、
玉米、大豆种植比例变化不大,可正常轮作换茬,基本轮作形式有两种,麦一麦一豆及麦一杂
一豆,沿江队以麦—麦—豆为主,生产上始终坚持麦不连三、豆不重不迎、甜菜5年轮作,大
豆重迎茬面积相对较少。1997年,小麦、玉米受市场价格的影响,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1997
年之后,小麦、玉米面积占24.1%,2000年小麦2.8万亩,玉米1.4万亩,仅占总种植面积的7%,
甜菜于2000年停止种植,旱田种植作物主要为大豆,面积18~28万亩,基本为重迎茬,大面
积的重迎茬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豆三垄栽培
1986年大豆栽培基本为平作及小垄垄作,行距50厘米,主要用改装的龙江6号进行垄作,
由于机械性能差,效果不理想。1987年开始引进专用型垄作机进行三垄栽培。由于三垄栽培改
良了土体耕状,提高了施肥水平,植株分布合理,可比平作增产25%以上,因此推广较快。1987
年大量引进各类垄作机,当年垄作37.8万亩,1989年推广到7.3万亩。至1992年共引进垄作机
134台,垄作大豆面积18万亩,达到了100%。
四、玉米甜菜垄作
1986年玉米、甜菜开始垄作,垄距为65厘米,无深松基础,保墒效果差。随着垄作机的引
进,垄作技术逐步应用于玉米、甜菜上,1988年玉米垄作面积3.7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5.7%,
甜菜全部进行垄作,这时垄作基本春起春种,1989年开始推广秋起垄,至1994年玉米、甜菜全
部为秋起垄、秋施肥,面积已达10%。秋起垄对提高保苗,增加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