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植物保护
第七节 植物保护
1986年以来,农场植保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把病虫危害降到
最低限度,坚持正确合理使用农药,坚持新技术应用,使病、虫危害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农药
的使用从高毒、高残留向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农药的品种由单一药剂向多种药剂混用配方
方向发展,综合防治水平显著提高。
一、病害防治
1、小麦:1986~1995年小麦药剂拌种用福美双并加入稀土或增产菌,1995年之后由种子
加工厂供种,用八一农大种衣剂或宝泉岭分局科研所生产的种衣剂拌种,防治的主要对象是小
麦根腐病、散黑穗病。1989年在二十一队大面积进行防治小麦的叶枯性病害,防效较好。
2、大豆:1992年之前大豆拌种用福美双加多菌灵,配合施用稀土、增产菌防治大豆根腐
病。1993年开始推广八一农大种衣剂拌种,当年推广5万亩,收到良好的效果。1994~2000年
一直应用这一技术。1987~1989年对大豆灰斑病进行防治,用40%多菌灵胶着剂1.5公斤,共
防治26. 5万亩。
3、玉米:主要病害是玉米瘤黑穗、丝黑穗。1994年前用多菌灵或福美双,加入稀土或增
产菌。1996年后开始推广八一农大种衣剂,1998年二十三队、四十二队用东北农大种衣剂拌种,
基本对病害无防效。发病率高达42~65%。
4、甜菜:1990年前用福美双防治甜菜根腐病,1991年后由分局种子公司统一供种,1993
年用八一农大种衣剂拌种,对叶部褐斑病防治。只有1987年进行过大面积防治,共防治1.86万
亩,占甜菜种植面积的90%。
二、虫害防治
1、粘虫:80年代重点防治小麦粘虫,为加强测报工作,农场共设了六个测报点,即三队、
十七队、二十九队、三十三队、四十三队和场科研所,通过测报指导全场防治工作。1987年小
麦粘虫发生严重,密度每平方米32~45头,共防诒4.2万亩。使用药剂为敌敌畏、辛硫磷。随
着各地区防治技术提高,1988年以后这一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没发生。
2、大豆:早期大豆虫害为苜蓿夜蛾、红棕灰色蛾,发生灾害较重年份是1992年,以后呈
逐年加重趋势。主要通过机械及飞机防治,使用药剂为敌杀死、敌敌畏、辛硫磷、速灭杀丁等
速效药剂。1999年以前大豆食心虫发展强度较低,虫食率只有4%左右。2000年大豆食心虫大
规模发生,未防治食率达25~27%,最高达48%。全场用氧化乐果进行防治,共防治10.7万亩,
收效显著,每公顷平均减少损失500公斤。
3、玉米: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螟,常造成玉米茎杆、果穗折断,合玉11受害最重,
受害率达24%左右,造成大幅度减产。1995年改种东农248、合玉17、四早11后,虫害得到有
效控制。
4、甜菜:主要危害是甜菜跳甲,1986年、1987年用六六粉、甲精粉防治,1988年用敌敌
畏,1989年后推广呋喃丹。
甜菜其它虫害还有菜青虫、甘蓝夜蛾,1989年前用敌敌畏、辛硫磷防治,1990年后改用敌
敌畏、速灭杀丁、来福灵等药剂防治。
三、农田杂草
1986年以来农场在防除杂草策略上,坚持以化除为主、以人工和机械除草为辅的方法,特
别是近年来,化除技术得到较大提高,有效地控制了杂草的危害。
1、麦田化除:1988年化除主要用72%2.4-DT丁脂,每公顷0.8公斤,1989年后用48%
百草敌防除,1993年在沿江推广用绿磺隆,1998年后开始用72%2.4-DT丁脂+宝收混用配
方以扩大杀草谱。
2、豆田除草:豆田除草在药剂、技术上变化较大,1990年之前大豆化除主要2.4-DT
丁脂、氟乐灵、灭草猛,使用品种比较单一。这一时期,每年土壤处理面积一般在80%以上,
苗后主要使用拿扑净、精稳杀得、杂草焚、苯达松,苗后施药面积小,只占20%。1991年后推
广应用了乙草胺、普施特、禾耐斯、都尔、盖草能、精稳杀得、克莠灵、宝收、速收、广灭灵
等除草剂。1991年后土壤处理逐年减少,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逐年增多,年平均75%左右。这一
时期在药剂选择上,主要选择药效好、药效期适中的药剂,控制长残效农药如豆碘隆、绿磺隆
的使用,防止甜菜、水稻发生药害,在杀草谱上选择了既防禾本科杂草又防阔叶杂草的农药,
在使用技术上推广应用了三药或两药混用技术,扩大了杀草谱,提高了药效,降低了药害。
3、玉米化除:1993年在苗后用阿特拉津灭草,1994年后使用50%乙草胺、90%乙草胺、
杜耳在播后苗前施药,1997年后又推广使用玉农乐、禾耐斯、宝收等药剂。
4、甜菜化除:对甜菜茎叶进行处理,防治禾本科杂草,使用的药剂品种有拿扑净、稳杀
得等。阔叶防除一直未有合适的药剂,生产上采取了人工锄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