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农机管理标准化

第四节 农机管理标准化



一、机务区建设及“三库一场”管理标准化

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以后,农机具全部转卖给职工个人,有的是独户购买,有的是联
户购买。由于农机具产权变为职工个人私有,出现了机组之间对停放在农具场的农机具及零件
互相偷摸乱拿的现象,加之当时在新的经济体制情况下管理措施制度不健全,职工对体制出现
认识偏差,认为自己的机械,自己说了算,在停放农具场容易丢失损坏,所以有些单位的职工
把农机具停放在家中房前屋后。一时生产队农具场为之一空。

机械为职工个人所有,土地由职工个人承包,生产队田间作业指挥失去控制,田间作业标
准化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机组为了赚钱,麦收用车大忙季节放弃本单位的地不收,去附近
农村进行收割作业以图更大的利润。新的体制没有及时出台新的管理政策、措施和方法,新情
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农机标准化管理一度出现了混乱局面。针对这种实际情况,1986年总局、
管局接连下发文件指示,其主要内容:一是加强农机科组织机构建设,把取消的生产队机务副
队长全部配齐;二是恢复机务区的“三库一场”标准化管理与建设标准;三是家庭农场的农机
具要实行统一集中停放、管理;四是加强对职工家庭农场的服务与指导,培训配齐机务人员;
五是农机管理的“四项基础建设”要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六是动力机械维修要坚持“计划预防
修理制度”,保证机车“三率”。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农场领导班子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努力探索适应以兴办家庭农场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体制的农机管
理模式。1986年以后农机管理机构逐渐恢复健全。农场设一名农机副场长管理农机工作,设农
机科和农机监理所,补充加强管理人员6人,分场设农机管理干部兼农机监理员5人,全场生
产队设农机副队长兼农机安全检查员共54人,设置兼职农机统计员54人,从上到下有专人抓农
机管理工作,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有组织保证。与此同时整顿机务队伍,配足配齐机务人
员,农机人员按“4、2、2、1”的标准(即履带拖拉机配4人,收割机和大中型轮式拖拉
机配备2人,小型轮式拖拉机配1人)配备。为了保证机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各类机车的车长
由生产队提名报分场任免。车组的其他人员由生产队党支部任免。这项规定从1986年一直延用
到1990年,保证了农机田间标准化作业和农机“三率”的提高。

1986年,总局为了恢复农机管理标准化,下发《1986年农机工作四项基础建设检查评比内
容和标准》。四项基础建设内容是:(1)健全农机管理机构和系统;(2)加强农机队伍建
设;(3)改善农机具技术状态;(4)加强机务区建设。

农场根据总局的要求,在“稳定、完善、提高”家庭农场建设的方针指导下,对农机管理
工作提出了“大力加强农机基础建设,一年恢复农机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为此农场制定政策、
措施、方案,层层签订《强化农机管理和四项基础建设责任状》,制定了分期分批实现机务管
理标准化和正规化的规划,把大抓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纳入生产队两个文明建设中去,作为先
进生产队评比条件之一,并且明确了奖惩标准。经过一年的努力,农机管理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全场55个农牧生产队(其中包括畜牧、园林、科研站三个队),有35个生产队机务管理基本恢
复到了总局规定的《连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的要求,有15个生产队基本达到正规化管理,还
有5个生产队已经实现了以队为单位农机具集中停放管理的要求。有52个生产队保养车间恢复
使用,整修一新,恢复和新建农具场围墙6个,有23个队农具场新砌了机具摆放架,达到规定
要求的油库有38个。大部分生产队都能做到按时、按要求进行农机具维修和保养,农具进入长
期停放场停放,入场农机具做到了清理干净,分类排列整齐,防腐防锈,涂油垫起,开始恢复
农具常年检修制度。机车使用保养能做到“五净四不漏”,农机技术状态大有恢复,对几个生
产队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机车“三率”恢复到90%以上。

1987年开展了拖拉机技术保养升级赛活动,提出消灭丙级车,甲级车达75%以上,乙级车
控制在25%以下,并实行了奖罚制度。1987~1990年,没有实现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单位逐步实
现了达标。截止1988年底,除4个生产队尚未达标外,其余生产队全部达标。已达标的生产队
在保持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四项基础建设的水平。

1990~1994年农场按照总局要求开展“五项达标”活动,并对农机管理“达标”提出具体
规定:

农具场:长期停放场必须实现沙石化,冬无积雪,夏无杂草,四周有绿化,场区有围墙,
有农具安装调整平台(4×6平方米),有专人管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阶段作业结束后,
机具应及时全部清理,归类摆放整齐,达到无油污、杂草,挂牌定点停放,涂油垫起。有清洗
井。临时农具场停放阶段作业机具,不能分散停放。

保养间:库房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上有天棚,地面平整干净,要求门窗齐全,采光充
足,通风好。墙壁平整,室内设备齐全,做到“一图、三表、一个条例、二个标准”上墙,一
图:拖拉机结构挂图;三表:各类动力机型保养修理周期表,全队动力机械年工作量、保养修
理计划表,按阶段作业层次农具常年检修计划表;一个条例:生产队主要机型各号技术保养条
例;二个标准:各类农具修理技术标准,生产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制度健全,防火设备齐全。

油料库:库房面积30~50平方米,砖瓦结构,上有顶棚,下有木板或水泥地面,门窗齐全
完好,室内干净。设专人管理,各项制度齐全上墙,坚持按计划内凭证供油,加油器具内外清
洁,柴油做到缓冲卸油,浮子取油,大罐沉淀96小时,小罐沉淀24小时。两级以上过滤,实现
封闭加油。黄油有加油器,起动机用油有混合器。加油工具整洁,贮油器具无渗漏,油料要严
格分清牌号,分类存放,实现废油回收利用。计量准确,账目清楚,领发有据,数字准确。有
防火设备,齐全、有效。

零件库:要分设队零件库和单车备件库,专人管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零件有架,摆
放整齐,不潮湿、不生锈、不腐蚀、不变形,领发有据,账物相符,货签清楚,查找方便。有
防火设备。

农机“五项达标”单位

(1990~1994年)



1995~2000年,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达到高潮。根据黑垦局发[1991]12号文件,
从1991年就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农机管理水平分为国优、部优、垦优、管局达标四个级
别。管局达标条件按《国营农场农机化管理标准化内容》评比。垦优,是在管局达标基础上,
按《国营农场农机管理标准化垦优评估标准》评估。部优,在垦优基础上按《农垦系统农机设
备管理优秀单位评选细则》评估。国优,在部优企业中择优推荐上报国家计委核定。标准满分
是1000分。达到950分为“国优”。农场多次荣获“部优”、“垦优”称号。按黑垦局文[1995]
269号《关于印发〈关于“九五”期间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的意见〉的通知》和黑垦局文
[1996]24号《关于印发〈黑龙江垦区农机管理标准化检查评定细则〉的通知》,农场农机管
理标准化检查评分标准总分为1000分。农机管理评定分总成绩达到800分以上为“农机管理标
准化单位”;总成绩达到900分以上为“农机管理标准化标兵单位”。农场从1995年起连续多
年被农垦总局授予“农机管理标准化标兵单位”。“三库一场”是农机管理标准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加强“三库一场”建设,农场统一审批,使全场“三库一场”全部达到标准。农具场
有专人管理,常年达到无杂草,新增建十一种农机具停放台。建了单车零件库,库房面积30平
方米,有零件摆放架,新、旧零件干净无油污、泥土,分类摆放整齐。

历年授予农机管理标准化荣誉称号统计表

(1986~2000年)



二、农机技术状态维护及田间标准化作业

1985年农业机械变卖转让后,管理措施没有跟上,1986~1988年,机务管理水平下降,机
具技术状态下降,机械作业效率低,机械化优势没能充分发挥。1986年,农场当时提出“大力
加强农机基础建设,一年恢复农机标准化管理”。要求坚持农具常年检修制,各单位成立常年
检修组织,制定常年检修计划,冬检前农具检修要达到50%以上。农机具入库合格率达90%以
上。建立农机管理检查验收制,每年4月、6月、11月检查3次,并进行总结评比,奖优罚劣。
1989年,农场办公室下发“关于转发二分场《机务工作标准化押金返还要点》的通知”,要求
生产队修理组要配2~3人负责机具维修,农具实行常年维修制,执行农机管理抵押金制,各
验收阶段评定,年底兑现。10月底前完成检修机具总数80%以上。每年检查验收2~4次,在
春、夏、秋几大季节进行,85分为及格,抵押金全部返回。不合格的,一是限期修好,二是由
队雇人修理,按比例扣减押金。实行修后发放合格证制,对验收合格机具贴合格证,不合格机
具不准参加作业。

动力机械实行计划预防修理制,各车组提取大修基金。履带式拖拉机平均台修理费7809元,
常年检修率达30%。

1994~1998年,农机具检修坚持动力机械预防修理制,对不能按时完成检修计划的机车,
罚款2000~3000元。每亩提1元机械更新修理基金,主要用于计划内定期修理补贴和机械更新。
执行抵押金制,分段检查验收合格予以返还。预提大修基金:履带式拖拉机按耗主燃油每公斤
提0. 3元,收获机按耗主燃油每公斤提0.5元。1996~1997年预提定期修理费按作业费总收入
的2%提取,修理费实行有机户所有、生产队提取,专款专用。1999~2000年,农机主管部门
要求有机户,必须保证农业机械的技术性能完好,接受年度技术检验,检验不合格的限期修复,
复检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

农场对田间作业做了规定:各生产队在作业前开展技术传授和岗位练兵,进行安全教育,
开展田间作业标准化活动。1988年,在九队召开了播种作业技术比武现场会,来自5个分场的
10个代表队、共计30余人参加了比赛。最后四十七队、科研站代表队获优胜奖。

1989年又出新举措:每项作业前召开标准作业定标会,继续坚持四统一:统一管理,统一
停放,统一指挥,统一调配使用。促进了田间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以后又建立健全了作业质量验收制,实行“六统一”,实行优机、优质、优价。各单位成
立了田间作业质量验收小组,负责对各项作业质量进行验收,填写验收单,做到每项任务作业
前有布置,作业中质量有检查,作业完成后有验收,验收要有三方签字。以分场为单位实行抽
查作业验收单制度。

1994~1998年,农场实行作业验收结算制,生产队验收小组逐车、逐日、逐地号验收。对
作业质量不合格的机车,农户有申诉权,经证实后,可以根据情节减付、拒付作业费。播种作
业实行验收批示制,地块未经分场验收,不得播种。车组填写作业日记、保养手册、机车档案。
作业费统一由生产队结算,由土地租赁者预先交到生产队。1997年建立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和作
业质量保证金,收取标准为自走联合收获机1500元,40.5千瓦以上拖拉机及农具1500元。

1999年、2000年,各生产队领导干部加强服务和检查指导,跟班作业,帮助机组解决问题。
机械作业费由农场出台指导价,户用户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