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农机队伍建设与培训 一、农机队伍
1986年初,农机人员为869人,2000年扩大到1560人。年龄35周岁左右的人员约占70%,
结构趋向年轻化、知识化。1986~1995年期间自己有车的农机工人一方面大面积种植土地,一
方面为无车种植户作业,每年的收入比较可观,农机人员增加到1700人,思想也相对比较稳定。
1997年以后,随着旱田种植业效益的下降,10%的有机户开始仅为种植户作业,自己不再承包
土地。1998年由于机械作业费的下调,一部分有机户卖掉机车,转到其它行业,农机从业人员
有所下降,到2000年年底,农机人员已减少到1560人。
二、培训
虽然农机队伍人员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农场始终坚持每三年轮训一次的原则,把推广新技
术、提高农机人员的素质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农场负责进行农机副队长、技术员、驾
驶员的轮训及新技术培训,生产队负责对学员培训及作业前培训。培训时间一般都在冬、春农
闲季节,培训方法,一是专题培训,二是以会代训。培训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农
机人员通过常年技术培训,做到“四懂、四会”:懂机械构造原理、懂农机操作规程、懂农业
生产知识、懂农机安全法规;会操作、会保养、会维修、会调整。
纵观农场1986~2000年的农机培训工作,出现了四次高峰期。
第一次是1986年。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农场的经营形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机车由原
来的国家经营转变为个体经营。有机户的思想发生了一些改变。为保证田间作业标准化,农场
在当年举办了四次培训班,有效地稳定了机务队伍。
第二次是1991年。农场根据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1991]1号令的精神,为进一步提高
农机管理水平,加强农机基础建设,在全场机务队伍中招收骨干进行岗位培训,并专门下发了
场函[1991]20号文件。这次共培训40人,这些人员热爱农场机务工作,作风踏实,好学上进,
在群众中有威信,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23~28岁,个别生产队骨干、先进生产者放宽到30岁,
具有高中学历、从事机务工作三年以上,由各生产队报分场后统一报农场批准。经过统一考试
录取,考试科目是高一年级的语文、数学、物理及拖拉机构造原理。学员在学习期间交现金500
元,由各生产队支付,主要用于培训费、资料费、宿费及部分伙食补贴、优秀学生奖励等开支。
学习科目有:农机构造运用知识,农机管理知识,农机操作技巧,农机新技术,农机统计知识。
地点是农场职业高中。担任授课的教师既有职业高中农机专业课老师,也有农场农机科工程师。
学员脱产学习三个月,考试及格者发岗位培训证书。实习一年后农场择优聘任,受聘者享受职
高毕业生待遇。这些学员毕业后成为农场农机工作的骨干力量。
第三次是1992年。农场针对新购入的JL1065、1075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各种故障,从佳
木斯联合收获机厂邀请了两名工程师,主讲JL1065、JL1075的液压和电器部分故障排除,
时间为一周,参加学习人员28人。
第四次是1998年。农场首次实行5个分场轮训制度,由农机科全体成员、原修造厂副厂长
张洪军、三分场农机参谋沈明江、物资公司康秀江等8人组成讲课组,每两人一个小组,每个
分场10天。主要讲解东方红-1002拖拉机及德特-75拖拉机各个主要部位的构造、工作原理、
安装和调整,以及覆膜机、犁、全方位深松机的调整和运用,农机田间标准作业,农机管理、
农机监理内业等内容,培训对象是每个生产队的履带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驾驶员,培训地点由
各个分场自己选定。培训人员达2450人次。这是农场农机系统组织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内
容最全面的一次培训,对全场机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为农场农机事业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机队伍培训统计表
(1986~2000年)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