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规划设计与质量监督

第八节 规划设计与质量监督



一、蜿蜒河流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

1990年对蜿蜒河十三排干的扩建工程进行了纵横断面的测量工作。蜿蜒河十三排干全长10.55
公里,扩建工程量为73706立方米,流域途经一分场的三、四、五、六、七、八、九等生产队,
上游有十三排干四支沟汇入,它主要解决十一队南部耕地的排水,下游汇入蜿蜒河总干。蜿蜒
河十三排干控制面积五万亩,由于工程始建于60年代初,限于当时施工手段,低洼地段大部分
没有达到设计标准,且年久失修,渠内杂草丛生,淤积严重,尤其在降雨多的年份,十三排干
所控制生产队的低洼地积水连片,上游从0+000—5+800淤积更为严重,而且渠道断面窄
小,深度不够,已不能发挥排涝作用。蜿蜒河十三排干按五年一遇设计标准进行扩建,可以解
决一般年份的耕地排水。工程所控制的五万亩耕地,每年可向国家上交粮豆7500吨。蜿蜒河十
三排干是在原有渠道基础上进行扩建,而且排水出口蜿蜒河总干已建成,田间配套工程大部分
已完成。如果十三排干不进行扩建,其它支、斗、农沟的水就无法排入总干,十三排干的扩建
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十三排干的相对无渠道扩建工程量小,当年施工,当年受益,节省投
资。

1991年10月农场对蜿蜒河十一排干的扩建工程进行了实地勘查测量工作。蜿蜒河十一排干
全长2.55公里,分一支、二支,长度分别为一支1.4公里,二支1.2公里。扩建配套工程量为50
万立方米,流域途经一分场的二、三、十等生产队,干渠下游汇入蜿蜒河总干。蜿蜒河十一排
干控制面积22755亩,由于工程建于自然河道上,而原河道较浅,利用时间为60年代,限于当
时的耕地少,还可以解决一部分耕地的排水,到80年代十一干所控制的面积已全部开垦,目前
现有的配套斗、农渠很少,加之原有的十一排干及一支、二支年久淤积,小小的天然河道已不
能起到排水的作用,渠底高程已与自然地面相差甚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重新修建十一干
及一支、二支和其它斗、农渠配套工程。设计标准按五年一遇,解决这些耕地一般年份降雨的
排水问题。工程所控制的两万多亩耕地每年可向国家上交粮豆3800吨。

1995年蜿蜒河总干(二九○段46+400—56+200)进行清淤设计及施工。蜿蜒河总干起
源绥滨农场,经绥滨县,穿过二九○农场东南部,由强排站排入松花江,排水面积为184.5万
亩。蜿蜒河总干二九○段地势较为平坦,微地形变化复杂,波状起伏。土壤主要是草甸土、棕
壤土、白浆土三大类,砂层高,表土层薄,有机质含量高,耕层水份大,是滩地潜水区。地下
水埋深2~6米,矿化度低,淡水水质良好。工程量及投资:土方量41.45万立方米,投资324.5
万元,抽水台班180个。

二、防洪工程

1990年10月黑龙江堤闸站至杨家亮子加固工程设计施工。黑龙江堤位于黑龙江省绥滨县境
内的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是一处地形、水情、土质较复杂的地区。二九○农场
黑龙江堤全长54.1公里,其中达到20年一遇设计标准的有22.2公里,尚有31.9公里的堤防未达
到20年一遇设计标准,这些堤段中有70%由于1984、1985两年洪水的袭击、泡冲,横断面窄小,
加之标准低,已不能抗拒特大洪水的袭击。二九○农场管辖内的黑龙江堤段,西起三分场的二
十四队,东止闸站,其中二十四队至三十队11.7公里的堤防在1987年加固达标,有10.46公里
为1986年施工达标。闸站至杨家亮子堤段位于五分场境内,全长3.2公里,保护耕地近7500亩。
闸站至杨家亮子堤段设计标准低、质量差、断面窄小、两侧取土未回填,强排站及四十八队在
特大洪水年份受到威胁。根据上级有关精神,二九○水利局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纵横断面的测
量工作及地质勘探工作,设计标准按三江治理统一标准,即20年一遇洪水设计,超高1.7米,
根据实测量及勘探,该段堤防填高均以超过4米,决定采用一种断面,即堤高>4.0米,顶宽
为4.0米,临、背水边坡为1∶3,并增设顶宽4.0米的坝坑,位置从堤顶至下2.0米处开始
设置,取土坑回填即马道20米。根据地质勘探,该段土质较好,粘土或亚粘土层一般在1.5米
左右,这次共挖探坑四个,进尺达10.0米。间站至杨家亮子全长3.2公里,总工程量为26.8万
立方米,其中堤身填筑工程量为143. 4万立方米,取土坑回填工程量8.8万立方米,取土场清
基工程量为27.8立方米,堤身清坡9600立方米。

三、治涝工程

1995年对北江二干施工设计并施工。北江二干是北江涝区的骨干工程,有三条支渠,可控
制耕地面积8.4万亩,干渠是原自然河道,与其配套的一支、二支于70年代修建。三支是1991
年施工完毕的,由于70年代施工靠人工开挖,断面小,经过20余年运行,大部分渠底高程已接
近地面高程,已完全失去排水作用,因此干渠必须重新设计疏通,提高标准,增加排水能力。
二干全长10.15公里,疏通土方需9.6万立方米,一支全长3.7公里,开挖土方4.9万立方米,
二支全长4.0公里,开挖土方4.4万立方米,土方工程需投资49.2万元。另外二支需下涵洞5
座,投资5万元,以上工程总投资54.2万元。斗、农渠施工在主体工程竣工后进行配套施工。

1999年农场十五队高标准治涝水田示范区设计并施工。十五队高标准治涝水田示范区位于
农场西部,共有耕地面积1213.2公顷,其中有水田300公顷,旱改水100公顷,增产目标1000
吨。经过近45年的水利工程治理,基本解决了农田的排水问题,但由于设计标准低,涝区排水
沟渠三年一遇、建筑物五年一遇,遇到大一点的涝灾,仍然造成严重损失,作物减产、绝产。
为完成总局制定的50亿公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
力,建成高产稳产田,通过十五队高标准治涝水田示范区建设,使农场水利基础设施再上一个
新的水平。主要工程量、投资:北江一干二支,土方12.6万立方米;斗、农渠配套30条,24.42
万立方米;涵洞31座,桥2座,机井11眼;田间道路铺砂19.96万平方米;营造农田防护林
168亩。合计投资257.81万元。

四、农业综合开发

1991~1993年北江小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设计并施工。北江农业综合开发区位于二九
○农场西北部,总面积30.2万亩。1991~1993年开发区内土地面积17.35万亩,治涝面积6.8
万亩,旱改水2.7万亩,计9.5万亩。增产目标11575吨(包括技术推广项目增产)。开发区
内土壤质地为壤土,以草甸土为主,其次是棕壤土、白浆土。多年平均降水量529毫米,平均
气温1.65摄氏度,平均日照2239小时,地下水埋深5月份为2~6米,8月份为1~4米,年
变幅2米左右,与两江水位有联系。地层一般上部为粉质亚粘土,埋深0.5米~2.0米,下部
为砂砾石层,分布广,透水性好。农场从1966~1972年对北江涝区部分区域进行了治理,建桥6
座,完成土方27.46万立方米,初步形成了有二条排干六条支沟的排水系统。后期由于主要施
工方向都集中在蜿蜒河涝区,20年来北江涝区一直未进行综合治理。由于渠系和建筑物工程不
配套,加上骨干系统多年淤积,排水效果明显降低,已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开发区内广大干
部职工迫切要求尽快进行工程配套,及早发挥效益。为了使农场农业生产稳步平衡发展,实现
垦区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宏伟目标,开发和建设北江涝区势在必行,三年完善排、灌渠
系统配套和建筑物配套。对二条排干和八条支渠进行开挖疏通,修建桥梁4座,涵洞135座,
新增机井203眼。投资为:排涝277.59万元(包括桥27.74万元,涵41.41万元)、灌溉523.91
万元(包括机井249.23万元),合计总投资为801.5万元。

1994~1996年古城小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设计并施工。古城农业综合开发区位于二九
○农场东北部,区内10个生产队,总人口2225人,其中职工1212人,土地总面积13.42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7.7万亩,开发区治理面积为2.25万亩,全部为旱田治理。古城开发区治涝主体
工程基本上已建完,蜿蜒河总干下游的排水站已建成使用,一干防排闸1993年也已竣工,蜿蜒
河一、二、三、四干渠基本上属原河道排水工程,蜿蜒河六干1986年施工已发挥了作用,四干
下游支、斗、农渠已配套过半,小区内现有大小桥梁22座,主要座落在干、支渠上,初步形成
了完整的排水系统。但是由于农田渠系与建筑物不配套,排水效果不明显。蜿蜒河一排干独立
一支,土方71543立方米,斗、农渠配套84条,土方628457立方米,涵洞30座,土方投资165.1
万元,涵洞投资29. 4万元。

同时古城小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增加一万亩旱改水工程。渠系配套土方20万立方米,投资
35万元,涵洞10座,投资10万元,机电井80眼,投资80万元。

五、质量监督

农场在水利施工中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质量与信誉、
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置专职质检员,进行质
量检查与内部监督。

监督员和监理工程师始终遵循四个原则:施工准备工作检查不合格,不得进行相应的主体
工程施工的原则;施工过程检查坚持“三检制”(初检、复检、终检),各工序施工在质量检
查合格的基础上进行衔接的原则;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需经联合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准覆盖、验
收签证检查按承包合同或施工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联合检查验收签证的原则;发生质量事故立
即按“三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主要责任者和职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补救
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要求进行事故检查和处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