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畜禽检疫 一、防疫体制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农场建立起了队有防疫员、分场有兽医所、总场有兽医院的三
级畜禽防疫网,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疫病对畜禽的侵害,保证了农场畜牧业的发展。
1985年农场进行体制改革。为减少企业开支,每个分场兽医所只留二名兽医,其余防疫人
员全部解散,形成了很大防疫漏河,1985年相继发生了仔猪付伤寒、鸡新城疫。
1986年,畜牧防疫队伍经历了两年的动荡后,随着农场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三级防疫网
络又开始恢复,各所配齐了专业人员,并挑选了9名职高畜牧班应届毕业生,充实到生产队防
疫第一线,每队基本有一名防疫员。
90年代初,随着农场政策的调整,基层防疫队伍也有所变动,每个分场防疫员减少到3~4
人,每个防疫员负责2至3个生产队的防疫工作,1995年后又改为每个分所3~5人,实行分
队包片,责任到人。
二、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1985年底,农场建成了禽类加工厂。为保证该厂肥肝生产的原料供应,农场于1985年底和
1986年初相继从双城、铁岭等地购入部分种鹅,由于缺乏饲养管理经验,产蛋率、受精率都
很低,1986年还发生了小鹅瘟,农场养鹅业遭受了很大经济损失。为控制小鹅瘟,扩大养鹅业,
农场兽医院与分局兽医站、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合作制作了小鹅瘟血清,全场20余名兽医及防疫
员集中20余天采血,制作了30余万份小鹅瘟血清,有效地预防控制了小鹅瘟病。农场把小鹅瘟、
仔猪付伤寒重新纳入了免疫程序,全面强化新城疫免疫,使仔猪付伤寒、新城疫基本得到控制。
1987年,农场大批饲养肉鸡,由于经验不足,养殖初期被鸡球虫、白痢、大肠杆菌、代谢
病困扰,鸡成活率仅为55~60%,60日龄个体重在3.7斤左右徘徊,经济效益很差,养殖户大
多靠农场补贴。1991年农场制定了较科学的防疫规程和饲养规程,肉鸡饲养和用药程序规范化,
肉鸡饲养状况明显好转,成活率达87%,60日龄个体重达4斤,有五个鸡场肉仔鸡成活率达92
~96%,个体重达4.5~4.7公斤,首次获得了盈利。
1992年进一步修改了畜禽防疫规程,制定了本年兽医工作要点,下发到兽医所和大型养殖
户,增强了防疫意识。
1993年根据周边农村疫病情况,农场把猪五号病免疫纳入防疫日程,大规模进行猪五号病
疫苗注射,当年共注射12440头次。
1994年,肉鸡饲养场发生一种以肝病变为主的传染病,鸡发病快,死亡率高,兽医院初步
诊断为鸡包涵体肝炎,并迅速采取了防治措施,控制了疫情(后经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做病理片,
确诊为包涵体肝炎)。
1995年,农场种禽场鸡白痢经农垦兽医总站抽检达标,净化达到规定水平。
1999年起,农场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对牛羊每年进行两次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检疫的规定,
将牛羊检疫工作纳入了防疫规程。
1986~2000年,各类畜禽的免疫密度均达到98%以上,未发生重大的疫情,畜牧业得到健
康发展。
三、两疫检疫和肉品检验
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是反刍动物的两大疫病。1985年前,奶牛存栏数较少,加上防疫人
员变动较大,两病参检率较低。1986~1999年,每年进行一次检疫。2000年开始实行每年二次
检疫。
奶牛结核病检出率最高的是1988年,达到2.6%,以后逐年下降,2000年为0.1%左右。
奶牛布氏杆菌病检出率最高的是1996年,达到1%,这时正值农场奶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时期,外购奶牛较多。由于积极防治,到2000年,检出率仅为0.3%左右。
羊布氏杆菌病检出率最高的是1988年,检出率为6%,2000年检出率为0.
农场的肉品检验工作一直搞得较好,1986年被总局授予肉品卫生检验先进单位。
1992年5月,农场正式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并指定兽医做生猪加工厂检疫工作,结束了到
市场检疫的历史。生猪加工厂的建立,使产前检疫和屠宰卫生都有所加强,保证了全场人民吃
肉安全。
畜产品销量统计表
(1986-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