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肉食加工
第七节 肉食加工
农场禽类综合加工厂,于1984年秋破土动工,开挖土建基础,1985年10月完成了冷库和主
车间主体工程,并于同年10月屠宰活鹅3682只,取得了机械调试、屠宰加工活鹅的有关数据,
为以后的鹅加工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场老职工付全升对农场禽类综合加工厂的建立,起了关键作用。1983年底付全升在回老
家山东昌邑探亲期间,看到家乡人加工肥鹅肝,经过催肥的鹅肝最重的达1200多克,远销香港、
日本,很受客商欢迎。技术简单,效益较好,这使老付动了心。回场后,立即把所见所闻向农
场领导作了汇报。当时农场正以大力发展肉鸡为突破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老付的想法和农场
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农场决定建一座既能加工鸡又能加工鹅的工厂,于是很快就派人员到昌
邑考察肥鹅肝加工项目。与此同时畜牧公司从吉林、辽宁等地引进几批种鹅,各分场设立繁殖
点,摊子铺得很大。建一座现代化的肥鹅肝加工厂的消息,一时间传遍了农场每个角落,“鹅
肝厂”成了新建的禽类综合加工厂的代名词,其正式名称反倒不常说起。
为了使禽类生产和加工获得较好效益,农场决定,兵分两路,外出学习。1985年7月,派
出一批人员到昌邑学习鹅短期催肥肝技术,另一批人员到江北养鸡场学习肉鸡屠宰技术、出口
鸡鹅检验技术。为了减少地域差异,到昌邑学习的人员还从农场带了几十只鹅,到昌邑做催肥
试验,催肥后的鹅肝最重的也达到了600克。后来由于鹅肝市场不景气,国际上对食用肥鹅肝
又有争论,加上农场养鹅效益欠佳,肥鹅肝生产项目也就夭折了,只剩下肉鸡屠宰生产线。不
久,饲料厂、种禽场、商品鸡场相继建立,一个以禽类综合加工厂为龙头的肉鸡一条龙生产线
初具雏形。1986年屠宰肉鸡5172只,农场第一次出口鸡产品22760公斤,和七星农场屠宰厂
的产品一起发往日本。
1987年农场重新调整了饲料厂、种禽场、商品鸡场领导班子,制定了出口肉鸡40万只的目
标,全场养鸡户达30余户,鸡最高存栏达17万只,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差,全场肉鸡成活率不足70
%,60日龄平均个体重不足1.75公斤,年末出栏肉鸡18万只,出口肉鸡产品15吨,和新华农场
肉鸡屠宰厂鸡产品一起发往大连,出口到日本。
1988~1992年,农场肉禽饲养量很大,年均屠宰加工禽肉300吨左右,1992年,达到440
吨。1995年,农场按照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在原禽类加工厂、种禽场、饲料
厂、养鸡场的基础上组建了禽类饲料公司,并对养鸡场实行租赁经营,公司经理张秀锦,书记
王树正。当年屠宰加工白鹅453吨,产品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真空包装,企业全面推行了质量控
制和卫生检验体系,取得了省商检局、省外贸的认可,产品恢复了出口,同时赢得了国内客商
的信赖。全年销售鸡肉产品500余吨。1996年在肉鸡生产加工上与绥滨县白条鸡厂搞联合,主
要为绥滨县白条鸡提供原料,当年屠宰加工禽肉255吨。1997年,农场对禽类加工厂进行了招
标租赁,由左金玲经营。2000年,农场将冷冻库与主车间进行剥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