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六节 自然灾害
一、天气灾害
1966年建立气象站以后所记载天气给农业造成的严重灾害有10次。其中雨灾4次,风灾2次,
雹灾1次,雪灾1次,旱灾2次。以前较重的天气灾害有1954年大旱,1960年早霜,1962年秋
涝,1963年夏旱,都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无详细记载。下面所记是1966年以后的天气灾害。
雨灾1969年8月,降水168.7毫米,出现连续25天降水过程,麦收严重困难,丰产的小麦不
能丰收,测产每亩160公斤,只收回96.6公斤。秋作物1/4受涝绝产,大豆亩产47.3公斤,玉米
65公斤。
1973年春,由于上年秋雨多,土壤水分饱和,上年冬及本年春多雪,播种时一半耕地积水,
多在半米深浅,播期推迟20天。6月上半月高温,小麦生长过旺。7月阴雨,降水300毫米,
小麦2/3倒伏,亩产仅40公斤。
1981年8月,降水269毫米,11日3个小时降水100.7毫米。割倒的小麦发芽霉烂,损失1/2,
平均亩产69公斤。秋田受涝面积1/3,大豆亩产48.7公斤,玉米30.6公斤。
1984、3985两年夏涝,加之其它灾害,农作物严重减产(“简史”有述)。
雪灾1972年10月21日大雪,降水量15毫米,次日结冰。一部分大豆淹埋冰雪之中,损失严
重,亩产50.4公斤。玉米减产,每亩收88.6公斤。
1980年10月21日大雪,降水量27.8毫米,当日结冰封冻;26日又降39.8毫米。大豆、玉米
1/3捂在其中未能收回。大豆损失500吨,玉米1,300吨。
风灾1979年5月,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干热风,速度每秒8米,持续19天,中间两次沙
暴,每次持续2天;同时又是历:年同期降水最少的一年,只2.1毫米;因此,1/4小麦种子被
吹起。
1985年麦收时,连刮两次6—8级大风加暴雨,麦粒丈量吹落(“简史”有述)。
雹灾1980年9月15日,场西北部十二、十三队及林场一带,下冰雹20分钟,受灾农作物万
亩,粮豆减产200吨,蔬菜灾情更重。
旱灾1982年6月1日至7月10日,降水仅17.3毫米,并持续高温,极端温度38.4℃,小麦受
旱,幸好收获顺利,亩产保住60多公斤。大豆正逢花期,落荚1/3,亩产88.7公斤,玉米80公
斤。
1978年夏,连续月余高温无雨,小麦株高不足50厘米,穗少且小,亩产61.3公斤。
二、江洪灾害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黑龙江洪水造成较大灾寄有4次。
第一次发生在1928年秋,水面高度无记载,据人们记忆,与旱河上岸平,持续一个月,从
郭家屯到肇兴要坐船,徐家屯金被淹没。
第二次发生在1958年7月,水面海拔62.2米。太平屯正要成熟的小麦和正在吐缨的玉米全
被淹没,持续半月余。因洪灾,1965年,太平屯撤离。
第三次发生在1972年7月下旬,江洪冲垮旱河大坝水闸,倒灌旱河,水位在海拔62.18米。
持续20天。老龙冈坎下新建不久的一连、二连、三连、干部训练队等受灾,淹没毁坏房屋8,000
平方米、土地15,000亩,正在抢收的小麦全泡在水里,是损失最大的一次,约千万元。洪水
过后,二连、干部训练队撤走,一、三连重建。为抗御洪水袭击,1976年重建旱河水闸。
第四次发生在1984年8月,黑龙江水位最高达海拔62.72米,是历史有记以来最高的一次。
为抗御洪灾,全场出动5,000人工,各种车辆1,000多台次,耗资37万元。经过10昼夜抢险,保
住了大坝和水闸,大水未出槽。然而地下渗水淹毁秋田上千亩。这次洪水证明,原来的闸门、
大坝承受不了特大洪水的压力。1985年,更换新闸门,整修加固了水闸和大坝,以及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