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自然资源 一、资源
江滨农场资源丰富,已被开发利用的有土地、林木、草原和水源。全场可耕地近40万亩,
原有天然次生林7万亩,因开荒种地,大部分被砍伐;现有人工林、次生疏林等3万多亩,林分
蓄积10万立方米,不仅能提供部分用材,还可生产水果,提供手工编织材料。场内原有的大面
积草原已被垦殖,正在有计划地逐步退耕还草还牧,现存的近万亩草地,是天然牧场,并能为
造纸和苫盖生产材料。场区有丰富的地下水,一般情况距地表4米,属黑龙江水系,清甘,适
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场内河渠池沼总蓄水约500万立方米。这些地面水已用于养殖、
灌溉、航运,今后还可发电。另外,场区原为黑龙江古道河床,地表1米以下多水冲沙,储
量以亿万方计。
二、物产
开发前的江滨地区,野生植物繁茂,98%的绿色植被,大致有乔木、灌木、大小叶樟、水
生草类等6个植物群落,以大小叶樟、三棱草和芦苇居多。在土坡上和草地里,生长着30多种
中草药植物,多见的有桔梗、百合、芍药、车前子、玉竹、艾蒿、大钊、黄芩、防风、节骨草
等十几种。树木有杨、柞、松、柳、榆、水曲柳、让,杨、山榆、山槐等,形成一条条林带和
一块块混叶林。柳条、笤条、榛柴等组成了一片片灌木丛。人工种植果树有小苹果类、黑豆果
(黑加伦)、李子、樱桃等;野果有山丁子、山里红、山葡萄、榛子、玫瑰果等。沿旱河、沟渠,
夏秋两季,草地树丛中生有食用菌类,如榛蘑、草蘑和花脸蘑等。
繁茂的植物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野鸡、狍子为多。“棒打狍
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正是当年“北大荒”的真实写照。飞禽和水鸟不下50种,最多
的是麻雀、燕子、秫雀、喜鹊。大雁在此落脚歇息,成千上万。野兽有狼、狐、貉。在旱河水
域,还繁衍着5,000—1万只麝鼠,不仅其皮毛珍贵,而且可提取麝香,肉细嫩可食。现在荒原
大部分开垦,许多野生禽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加之滥捕滥猎,明显减少。
河泡沼泽里生长着约20种淡水鱼,主要有鲫、鲤、白漂子(小白鱼),还有河虾、河蚌和河
螺。河螺每年捞几十吨。池沼公鱼,是江滨旱河口的特产。1984年,场把旱河下游一段辟为养
殖场,放养鲢、草、鲤、鲫等鱼种,约百万尾。黑龙江场内一段,平常水面约2,000亩,产鱼
上百种,冬春可捕白鱼、鲤鱼、鲟鳇,10月捕鲑(大马哈)。平均一年捕鱼量在10吨上下。江河
里还出产名贵的“三花五罗”,即鳌花、鳊花、鲫花、哲罗、法罗(三角鲂)、钢罗(
鳇)、雅罗和胡罗(镑皱),不过数量不多,零星可见。鳇鱼籽,1984年副业队开始加工生产,
年产150—250公斤。
农业生产以大豆、小麦、玉米为主,高梁、谷子、小豆少量生产。建场以来共生产粮豆61
万吨。水稻、甜菜是1977年以后才兴起的作物,1985年生产水稻838.5吨;每年甜菜收获约
1,500吨。(包括集体种植)薯类有马铃薯、南瓜、红薯。马铃薯又是常年食用的蔬菜,亩产一吨
半以上。蔬菜主要有白菜、萝卜、大头莱(甘兰)、韭菜、豆角、西红柿、大葱、辣椒、茄子、
菠菜、芹菜、西葫芦等,约30种。白菜生产量最大,每年1,000—2,500吨。瓜类有香瓜、西瓜、
黄瓜等。饲养的畜禽以猪、羊、马、牛和鸡鸭为主,还有鹿、猫、兔、狐、貉、鹅、鹌鹑等。
猪肉、羊肉、牛肉、鸡蛋、肉鸡除自食外,还销往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