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原始荒原

第二编 简史

第一章 未开发时期(——1956)

原始荒原



江滨年轻而又古老。它被大规模开发只有30年,但自有人定居这个地方,大致有百年或更
久的历史。1974年冬,二十连挖旱河草炭土时,在河底2米深的淤泥中,发现一柄石制短剑;
1982年春,六队工人又在旱河北农田的3处沙岗上,发现了陶片、用泥烧制的渔坠、铁箭头、
宋代铜币和其它物品;据此分析,很早就有人到这里游居渔猎。近代有人常住,“三间房”算
是第一个居民点。
20世纪初,三间房是附近百里与苏联民间贸易的一个小小口岸,兴隆热闹。日军侵占东北,
切断了龙江南北的往来,三间房沉寂下来了,只剩三两人打鱼求生。这个时期,荒原深处零
零散散地住着一些人家。来这里落脚的多是山东、辽宁一些逃荒谋生的百姓。来得早的,只要
在荒地的周围插上几块木牌,就可以宣布此地归为已有。小西林的吕明思等人就用这种方法占
地各有万亩以上,称为“大户”。后来的人只好受屈于这样的大户。1937年这里共有120户人
家,选冈林而居,形成了户数很少的一个个居民点。户数较多的是徐家窑、郭家窑、西林子,
各八九户。
星星点点的人家及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不了300多平方公里荒野的面貌。他们
没有大面积开荒的能力,镐刨锹翻一点土地,仅仅能糊口而已。有些人家一个人如能有一身单
衣、一身棉衣则算是很不错。冬日,全家人守着一个火盆,蜷缩在一床被子下面,渡过寒冷的
长夜,称“猫冬”。20多年里,仅开出土地不到2,000亩。交通闭塞,生活艰难,一斤盐、一
尺布,都要用粮食去换。有时800斤玉米才换得5尺白布,20斤大豆兑1斤咸盐。
对于当地人来说,生活上的困难并不十分可怕,最可怕的是“胡子”。他们抢劫、绑票、
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常在这里为非作歹的“胡子”有十几伙之多,不下百人。弄得百姓人人
自危,鸡犬不宁,妇女儿童不敢出门,成年男子出去也要携带武器防身。一些稍微富裕的人家
几乎都遭过劫掠。经常发生的是绑票,逼索钱财。郭家窑王兴堂的叔父被一伙匪徒绑走,因没
有在限期内送去赎金,三日后给割下了半个耳朵扔在王家院内。家人只好变卖耕牛、家具将人
赎回。胡子称被绑者为“秧子”,绑去后被百般折磨。其中一种办法是把“秧子”们排成队,
昼夜不停地相互传递木棍,一边传一边念:“王八递,王八传,王八千万别攒钱,攒了钱要受
罗乱。”谁要是接不住,就用棒敲头。被刑罚不过,只有央家人早送赎金,交不起的往往死于
非命。
有压迫就有反抗。1930年前后,附近的二三十名血性汉子,拿起刀枪棍棒守村卫舍,和胡
子作斗争。“九一八”事变后,这部分人在刘振声(号称“中侠”)的组织带领下,同“胡子”
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给日伪以沉重打击,消灭了几伙胡子,成为该地影响很
大深受群众爱戴的一支人民武装。抗日抗暴风火燃烧着古老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