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屯
老三屯
为便于统治,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1938年春,日伪集家并屯。对散居的住户,强令3
日内搬到指定地的3个点,这就是向阳屯、徐家屯和郭家屯。
向阳屯的原名叫小西林子,最早的住户是吕明思,1928年,增有门长春等9户人家。1938
年,北烧锅、梁家窑等几处居民并入,改称向阳屯。
徐家屯起初叫徐家窑,第一户居民是徐日林,附近有宋国文、张成富、潘云宏、艾成德等
10户散居。并屯时,除以上几户并入外,还有候国荣、赵一贤、王振国、刘长海等几户居民并
入,改窑为屯,土改时改称太平屯。
郭家屯最早叫兴隆岗,第一户居民是郭政舜。方圆3里散居着张子明、苗得财、苏国河、
徐永礼、闰云山等10户。并屯时尹家窝棚、孟家窑、纪家窝棚等几处居民并入,改称郭家屯,
土改又更名南岗屯。
集家并屯是一种野蛮办法,摧毁了近2/3民舍,一些人只好住牛棚、草窝。土地无力耕种,
大部分荒芜。并屯后,3个屯四周挖壕砌墙,筑上碉堡,各驻扎20多名伪警察,百姓们的一
举一动受到严密的监视,杀一口猪,吃一顿好饭,都要被当作经济犯来盘问;换点油盐酱醋也
要经过警察所的监视。抽民拉夫天天都有,牛马车辆任意驱使。本来就十分落后的自然经济又
遭摧残。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达到长期统治目的,实行奴化教育,3个屯都有小学,开满语、日
语课。还常派汉奸组织的文艺团体四处活动,美化日伪统治,宣杨“东亚共荣”。
1945年日军投降,这里成了解放区。1947年冬土地改革,分了大户的土地财产,许多贫苦
人家分到了一部分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得以发挥。3个屯约有130户人家,600余人口,3年开
荒600多亩。生活有了保障,家家过着虽不富裕,但能自给自足的生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一到春天,男女老幼纷纷下地,沉寂的荒野变得热闹起来。那时种地,不用翻耙,扶一
马拉犁杖,将去年种过的垄从中豁开,重新合成一条新垄,犁后紧跟二人(多是小女孩)手拄木
棍,顺垄顶踩出一条浅沟,称“踩格子”。另有一人挎一木制点葫芦,有节奏地敲打着,一粒
粒种子顺着出口落在格子里。这样,希望的种子便伴着辛勤的汗水播进沃土中。大人孩子都迷
恋这里的播种时节,布谷鸟的催种,马的嘶鸣,孩子们的嘻笑和敲打点葫芦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恰似一曲美妙的大自然交响乐章。
1947—1955年,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当地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耕地由原来的2,000余亩增到3,000多亩。马拉播种机、马拉收割机、马拉双铧犁的使用,使农
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老三屯是江滨农场这块土地上最早的村落,在荒原开发史上,它们是光荣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