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农机工人
第一代农机工人
原始的江滨荒原变成了万亩良田,首功应记在黑龙江省萝北拖拉机站的名下。1956年2月,
这支500多人组成的拖拉机队,举着“向北大荒进军”的旗帜,进驻萝北肇兴镇,向千古荒
原宣战,决心“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萝北拖拉机站是全省8个机站之一,成员主要是农建二师、省农场及“哈齐佳牡”四市抽
调的职工。他们中有拖拉机手、汽车司机、农机修理工和其他职业工人。被调选的人必须思想
进步,工作积极,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在艰苦的开荒岁月中,他们之所以能克
服种种困难,完成几十万亩荒原的开垦任务,与他们的政治、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分不开的。
拖拉机站有7个机耕组,其中担负江滨地区开荒任务的有一队、三队和七队,90多名队员。
队长分别是唐玉贵、王宪文和孙国良。队员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生龙活虎。4月下旬,
寒意未消,三队的二十几名农机战士便来到了一处冈地,连帐蓬顾不上搭,迫不及待地开动
了机车。好打头阵的张义,神气十足地先跳上机车,驾着他那台浅绿色的“Ks—07”,披荆斩
棘在前开路,其它4台紧随其后。当队员曲斌按下大犁,被丛丛草木捂盖了不知多少年的沃土
与耕耘它的人见面了,多么令人振奋的第一犁!队员们有的坐在车上,有的站在犁架上,有的
跟在大犁后,看着“犁垡”那黑油油的光,闻着那沃土的泥香,喜悦,自豪,向往,跃然脸上。
这第一犁就开在八队扬水站路南的稻田里,现在已是稻谷放香了。
开荒,既十分光荣,也非常艰苦。荒草野甸,吃住上的难处自不必说,那盘结的草木树根,
那片片的沼泽陷泥,实在烦人。队员们本想顺顺利利地多跑几圈,可这些家伙不时出来捣乱,
乱草树根会把大犁堵塞,沼泽稀泥会使机车打误,不得不停车抠犁。一般情况还好办,若是
在夜里或阴霾天气,蚊子多得出奇,脸上、手上,一撸一把。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俩人轮换,
一人排障,一人驱赶蚊子。要不就得把脸上、手上糊上黄油或稀泥。这样虽然能挡住蚊子的嘴,
可是闷热难耐,再一出汗,那个滋味,只有开荒者最有感受。艰苦的环境练就了坚强的人。
队员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百十号人,没有一个人当逃兵。他们自动开展劳动竞赛,队与队,
车与车,人与人,互相标着干,各自争先,谁也不甘落后。评比时,看到本队、本车或自己
干得少于别的,非常着急,下回保证赶上去。
机车,在队员的心目中是“宝贝”,他们说,一见到它,从心里爱,使用也好,保养也好,
都特别用心,好象第一次戴上手表那样仔细认真,一切一切都严格地照章办事,丝毫不马虎。
尽管这样,还不放心,左查右看后才能作业。正是如此,在那开荒作业条件恶劣的情况下,
所有的机车都延长了使用年限。有一台“0000035;[/$$p]T——11号,”1959年进来时已使用了一年,1985
年还在使用。据这台车的第一任车长曲斌说,现在状态不错,还能使用多年。机车驾驶技术,
对他们来说是“食粮”,掌握驾驶技术,看作是自己的天职。抽调到机站的人外行多内行少,
来开荒之前,仅进行了为期几十天的训练,有的人连拖拉机都没见过,初上车还不会挂挡。但
他们有一股刻苦学习的精神,每到夜晚。一盏盏小油灯下,都围着一圈儿人在看有关书籍,探
讨研究。一些懂车的师傅,随时随地地都要准备回答问题,以满足那些随时上前请教的人。机
具出了毛病本不是好事,可是学习技术如饥似渴的机耕队员巴不得出点故障,这倒不是要借故
偷闲,而是想趁机学点东西。一旦车出了毛病,不论大小,都要查个究竟。一到这个时候,就
会兴师动众,围上一帮人,仔细地观察,虚心地询问,有的还偷偷记在本上。功夫不负有心人,
没出半年,队员们都成了行家。
1958年秋,一、三、七队的机耕队员98人,连同跟随他们的22匹“战马”正式划归十一、
十二分场,这就是江滨的第一代农机工人,成为江滨农机战线的一支技术骨干队伍。他们除了
继续开发江滨的土地,也“开发”了技术力量。他们热心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机学员,农场
上千名农机工人都尊敬地称他们为“老师傅”。到农场以后,机站队员中有4名当农机科长、
11名当机务队长、9名当农机技术员,起码的担任车长,成了“元老”。但他们从不以“老”
自居,始终兢兢业业为农场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