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随师塞北垦荒原

随师塞北垦荒原



《永不放下枪》这首激昂勇进的诗篇,歌颂的是1958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十万解放军转业
官兵。4月,预一师和预七师转业官兵的一部分,110名军官和10名战士,来到江滨创建农场。
到开封乡的40名,由预二师二团炮营教导员孙占一和二营营长肖振德带队;封新升乡的80名,
由一营教导员姜振兴带队。他们当中,有的抵抗过日军的侵略,有的参加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有的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南征北战驰骋疆场,枪林弹雨几经生死,哪个身上没有几处
伤疤:抗战时期参军的十几名老兵身经大小几十战,身上留下了多处弹痕。临来时有人间他们
:“北大荒冷啊,你们去行吗?”他们回答十分坚定:“能冷到哪去?冰里雪里,咱什么苦没吃
过!”这些农民的子弟,当了多年的子弟兵,如今又来当农民,重新扛起了征服大自然的武器。
江滨的土地,江滨的垦荒者,张开了双臂,热情地欢迎他们。
垦荒队创建的两个乡,缺少干部,每个生产队只有一两名,乡政府人员缺编,机构不全。
转业官兵的到来,给江滨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在部队,他们绝大多数是连排基层干部,有一
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还有一些政工理论、文化、教育、通讯、财会、机
械等专业干部。这些转业官兵成了江滨的宝贵财富,80%。担任了分场、机关、生产队的干部,
是农场的一支骨干力量。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5年当中,开荒8万多亩,使耕地
面积扩大了两倍,达到了15万亩,粮豆年总产最高的1959年7,223吨,比1956年提高了两倍多,
组织了工业生产,创办了粮食加工、农机具修配、房建、畜牧、打渔等行业。并与江滨广大
干部、群众一起奋斗,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转业官兵的到来,给江滨带来了人民军队的好传统。人到哪里,讲求实际、难苦奋斗、联
系群众的好作风就在哪里发扬光大。千里跋涉刚一落脚,不问吃不问住,先说的话是询问生产
情况,先做的事是察看人情地形。还是战争年代那样不知疲倦、不知饥饿的钢铁战士:他们一
不让开欢迎会,二不让备洗尘饭,扛着行李分别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没宿舍,在其它房子的平
地上铺上一层草,成了卧室;没处吃,垦荒队员送上的“黄金塔”嚼得分外香甜;没地方办公,
膝盖、行李卷都是现成的“写字台”。工作和生产,他们同样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群众给
了他们这样的评语:处处都跟大伙一样,唯独工作干得比大伙多。十二分场党委书记姜振兴是
这一评价的典型代表。为了摸清这片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情,成年到头在地里跑,早出晚归,常
常两头不见太阳。那几年夏天雨涝水多,他总是光脚穿着一双胶鞋,挽着裤腿,大部分时间在
地里。被大家誉为“赤脚书记”。有这样的好书记,何尝没有这样的机关干部,又何尝没有这
样的生产队干部。他们为了边疆建设而忘我工作,为了群众的利益而贡献一切,不惜生命。人
们永远不能忘记1959年1月6日这一天。十一分场在鹤岗修路队的工棚失火,副支书郭梦兰本来
带一部分队员抢了出来,当他看到其余队员混乱夺门拥塞不通的情景,又返身挤进大火漫延、
浓烟滚滚的工棚,指挥大家脱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熊熊火海,抢出抢入,一字之差,
份量何止千金!转业官兵在北大荒的业绩及其给人们的印象,不亚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霜给他们的脸上刻下了皱纹,勤劳为他们的手掌赠送了老茧,日
晒雨淋,身上的军装旧了。有人对一队的党支部书记施成兰说:“你总是穿这件军装,都发白
了。”他敞开襟怀意味深长地说:“你看,里面不还是原来的颜色吗?”说得好:转业官兵的
军装永不褪色,他们肩上永远扛着人民交给的“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