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黑龙江畔建农场

第三章 东北农垦总局时期(1963——1968)

黑龙江畔建农场



在这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上,开辟粮食生产基地,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7年的
艰苦创业,换来了建立江滨农场的有利条件。
土地方面,从旱河岸边到现在的普阳农场中部(后因各方面原因未开垦)有土地约70万亩,
可垦耕地50万亩以上。已开耕地15万亩,几年的耕种,生荒变熟地,12万亩可以播种粮豆。种
植实践表明,场区土壤利于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生长。由老农户得来的数据,历
史上有大豆亩产200公斤、小麦300公斤、玉米350公斤的年份。
机械方面,两个分场共有履带式拖拉机35台,将近一半是大型车;胶轮式拖拉机4台;联
合收割机7台;汽车已有2辆,准备马上进20辆。这些机械除了耕种现有耕地,每年还可以开荒
两三万亩。连同继续进场的机械,足以边生产边开荒边扩大。为保证已有机械的利用,两个分
场都建有修理厂;萝北农垦分局决定将肇兴大修厂的全部设备及大部分修理人员划归江滨。这
样机具维修和部件制造基本上达到了不出场的程度。另外,黑龙江省肇兴拖拉机站的90多名机
务工人在两个分场工作多年,又分配来几名农学院毕业生,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只有机械运输
力量相对薄弱,但有强有力的马车运输队伍暂时辅佐补充。
人员方面,两个分场共有人口近9,000,职工2,430名。垦荒队员、转业官兵、拖拉机站工
人是职工的主体;另有移民来的垦荒队员亲属。这些职工不仅具备原有的勤劳智慧,又受到几
年垦荒生产的锻炼,积累了一些在北大荒生产、生活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一支思想坚定、吃苦
耐劳、有一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职工队伍。活动在职工群众中的200多名各级干部,德才
兼长;320名共产党员,先降模范作用发挥较好。这些干部和党员是农场的骨干力量。
机构方面,经过几年的编改整建,两个分场共有12个农业生产队和17个企事业基层单位。
这些基层单位已具一定规模。1958年以后,农场就几经成建。1958年9月,转业官兵创建了第
一个江滨农场,开封、新升两乡是两个主要分场。10月,全萝北县的农场、公社成立了一个“
社场合一”的大农场,开封、新升是十一、十二两个作业区。1959年初,场社分离,各公社从
萝北农场分出,作业区改为分场。分场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已具有了农场的雏形。
思想方面,两个乡的垦荒队员是一个火车头拉来的,有的在老家就是同县同乡的亲戚。来
到后,两个乡的新庄划来归去,未曾间断,土地连界毗邻,人们往来如梭,彼此了解,相互协
作,正象大家说的“地连地,心连心”。3年的水涝,土地面积减少,两个分场更显得零散繁
冗,干部、群众都认为该合二而一。
到此,合场时机业已成熟,1963年3月1日,江滨农场正式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