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动乱
两年动乱
呼啸的北风卷着残霜碎雪,送来了寒冷的冬天。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如北大荒的“烟
泡”向这边远静谧的农场袭来。党委被砸烂了,农场机构陷于瘫痪,政治生活混乱,生产处于
无政府状态,学校早已停课,许多正常工作不能进行。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对农场建设
影响很大,这在专业志里各有表述。下面简要记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本身的一些情况。
初期状况1966年中央发出《“5.16”通知》以及八届十一中全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的决定》。这时,农场正忙于耕种,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一运动是文化界的事,是上边的事,
与农场这样的农业企业关系不太大,只是听听广播,看看报纸,议论议论,局势比较平稳。7
月,萝北县宣传部长到江滨作了关于批判“三家村”、“四家店”的讲话。8月中旬,效仿各
地的做法,场部成立了一个5人文革小组,负责文化大革命的事务性工作。直到11月份,全场
还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这期间,报刊、广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舆论已经很大。8月份,农业
中学学生和参加暑期集训的农业中学、小学教师写出大字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联系到
本场教育工作上的一些表现,并点了学校某些领导的名。8月27日,场党委召开了“引火烧身”
大会,书记吴荣芝重点讲话,布置了“文革”工作,代表党委做了检查。9月,农场机关贴
出了署名“一兵”的大字报。10月,农业中学和小学学生自发组织了红卫兵。11月,农业中学、
场中心小学约50名师生外出串连,也有个别哈尔滨市的学生来农场“点火”,说“江滨农场
是一潭死水”,鼓动“革命群众应当起来造反”,农场的正常秩序开始混乱。学生和部分职工
上街大破“四旧”,焚烧了一部分书籍,毁坏了带有历史及神话色彩的器具物品;5户被抄家;
大字块、大字报纷纷上墙;矛头指向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喊“踢开党委闹
革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等口号,意在要揪农场主要领导干部。1966年末,
农场的文化大革命接近高潮。教师、干部、群众20多人,或因历史问题,或因家庭出身,或因
生活作风,先后被批斗,其中8人戴高帽游街。
两大派1967年初,农业中学学生成立了“红色恐怖”、“鲁迅”、“七七”、“红色”等
几个造反团。接着,小学、机关和部分生产单位也成立了一些造反团和战斗队。这些造反团互
相串连,在场部成立了两大组织,一个叫做“红色总部”,一个叫做“联络站”。“红色总
部”约有200人,“联络站”约有500人。这两个组织为争“左派”,相互对立。
1月28日,萝北县城部分造反派砸了县武装部和县公安局,称“1.2”事件。江滨农场“红
色总部”个别人参与了这一事件。县武装部、公安局将“1.28”事件定为反革命事件,抓了人,
并打电话通知江滨看守沿江,以防外逃。1月31日,县将被抓之人押赴江滨农场批斗。农场、场
人武部、公安派出所及“文革”小组联合召集了群众大会,并抓了“红色总部”的几名骨
干上台陪斗,查抄了“红色总部”办公室。不久,“哈尔滨红色造反者”赴萝特派团到萝北县
为“1.28”事件平了反,场里“1.31”事件也随之平反。因为“联络站”积极参与了“1.31”
大会,“镇压了革命造反派和群众运动,大方向错了”,自行解散。
由于对“1.31”事件及其它问题的两种不同看法,干部、群众中形成了两个观点。两个观
点的造反派各自串连,2月,在场部成立了两大组织。以原“红色总部”为基础建立的组织叫
“人民战争第三司令部”,简称“三司”。以原“联络站”退出的十几个造反团为基础建立的
组织叫“工农兵纵队”简称“纵队”。“三司”隶属萝北县造反派“人民战争总部”。“1.31”
事件的平反,加之县武装部转而支持“人民战争”派,参加“三司”的人数增加,尤其是当
时有5名场级干部“声明”参加“三司”,原来不同观点的一些机关、基层干部也转而加入,
人数六七百。“纵队”处在组合阶段,约千人。为扩大组织,两派各自加紧串连,争取某些中
间力量,队伍都得以壮大。到3月,80%的群众、90%的干部参与派别。最多时,“三司”观点
的有2,000多人,“纵队”观点的有5,000多人。
“1.31”事件前,两大组织为了不失大方向,争批“走资派”和“牛鬼蛇神”。在场里的
主要对象是“江滨农场最大走资派”吴荣芝,“地主”“土匪”姜永久(副场长)。“1.31”事
件以后,党委副书记李兆祥成了“三司”打倒的主要对象,是“镇压群众运动的罪魁祸首”,
后被定为“漏网走资派”。“纵队”却死保李兆祥,认为是革命干部。“纵队”的主要打倒目
标是场长李宝根,定为“三反分子”。而“三司”却保李宝根。对于其他各级干部在“打”与
“保”上也有尖锐分歧。两派都认为可打倒的干部18名,其中被定为“走资派”的2名,“牛鬼
蛇神”4名,“国民党残渣余孽”5名,“历史反革命”3名,其它问题5名。还有50名干部,一
派要打倒,一派要保。在干部问题上,在大方向问题上,在其它一切问题上,两派几乎都有不
同的认识,争论不休,互相攻击,斗争日趋激化,乃至漫骂、武斗,千方百计想把对立面瓦
解,搞垮。
夺权1967年初,全国推广上海经验,“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
1月,场“文革”小组首先宣布“接管了江滨农场党、政、财、文一切权力”。自此,全场党、
团、工会组织停止了活动。这次接管,“红色总部”认为是“保”字号夺权,不予承认。随
着派性斗争的激化,所接管的权力已无法实施。9月17日,“三司”组织了夺权,成立了接管
委员会。这次夺权,“纵队”不予承认。不久,“纵队”宣布接,管农场一切权力,其实是一
次“空对空”接管,“三司”不予承认。夺来夺去,还是等于两派。实际是,农场机关的行政、
财经部门“三司”的人多,这部分权力则控制在“三司”手里;政工部门“纵队”的人多,
这部分权力则控制在“纵队”手里;两派各霸一方,江滨农场一分为二,出现了两个接管委员
会。各基层单位也夺权,同样是哪派人数、干部数占优势,权就由哪派掌握。全场基本上是派
性掌权。这样的权力在全体职工群众中没有权威。为组织生产,各单位又组成了有没打倒的干
部和造反派代表参加的生产班子,专门负责生产工作。
武斗当时流行着这样的话:“坏人打好人罪该万死,坏人打坏人以毒攻毒,好人打坏人打
死活该”。造反初期,武斗只是发生在批斗,“当权派”和“牛鬼蛇神”这类事情上,体罚,
拳打脚踢,低头弯腰,“坐喷气式”,挂大牌子,戴沉重的高帽。
两大派形成之后,除了挨整对象被殴打体罚外,两派之间时常武斗。前期是少数学生、下
乡知识青年动手动脚,小打小闹。随着派性斗争的不断激化,武斗也不断升级,由拳脚到棍棒,
由棍棒到匕首扎枪,又由匕首扎枪到真枪实弹。1967年秋后至年末两派争夺权力之时,是武
斗最严重的阶段,几乎每天都要发生零星武斗。比较大的有3次。
“9.18”武斗9月17日“三司”夺权。为保护“红色政权”,红十一团(“三司”十一队造
反团编号)等百余人留在场部,住基建队。基建队食堂所存白面被吃光。9月18日下午,“三
司”派多20人随一辆汽车到农业中学食堂拉面,在返回基建队的路上,被“纵队”观点的一部
分人堵住,对打。两派人员陆续赶到参与,很快聚集三四百人。双方互投砖头瓦块,越逼越近,
相距不到10米。中砖瓦者增多,伤20余人,各有“被俘人质”。后经现场谈判停止。
“11.17”武斗“三司”对宣传舆论工具——广播站被“纵队”控制。耿耿于怀一直想夺
到手,而“纵队”也一直在提防。11月17日白天,“三司”有人时而到广播站周围走动。“纵
队”为保护广播站,通知一支队(一队“纵队”派编号)、十支队(十队“纵队”派编号)来场部。
9月17日晚间,在两个支队到来之前,“三司”近300人,携带镐把、棍棒、石灰包等,以胸
前白布条为记,埋伏在气象站和东方红学校附近,把住一队通场部的路口。19时许,一支队约
80人来到,遭遇,被打乱,有的受伤,个别被石灰包打中眼睛。十支队约80人前往增援,也被
伏击。黑夜之中,混打了约1个时辰,双方共增加到800余人,重伤10多人,轻伤20多人。
12.15武斗江滨农场派性斗争还在激烈进行,各地大联合形势不断发展,联合呼声日紧,
两派压力很大,都感到势在必合。然而,有的人想以“我”为核心,不甘心于平起平坐,这就
采取了以势压垮的策略。12月份的武斗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发生的。这期间,两派加紧准备。“
三司”从外地办来了部分砂枪和土造手榴弹,“纵队”准备了手枪、扎枪、大刀。同时,“三
司”集结400多人,住在基建队、学校和修配厂;“纵队”集结了约500人,住在加工厂、汽车
队和场部办公室,形成对峙局面,大有“决一雌雄”之势。两派人见面非骂即打,非常紧张。
连续几个夜晚,两派都在修配厂和加工厂之间投掷砖头对打,不时有伤情和其它消息传来传去。
12月15日,有消息说“三司”占据修配厂制造武器,天晚,局部冲突加剧,“纵队”各处人
员纷纷带扎枪、棍棒跑向修配厂。“三司”200余人赶到援救。双方在修配厂院内打了起来。
“三司”一少部分被围在修配厂宿舍,包围圈缩小,宿舍里开了砂枪,扔出手榴弹,打倒炸伤
5人。“纵队”撤回,“三司”人撤离修配厂。这次武斗参与者五六百,双方受伤六七十人。
这次武斗过后,两派又进一步准备武器。21日,“纵队”得知萝北县“人民战争”派打垮
了对立面,并要派人到江滨,便决定撤离农场。12月22日,“纵队”各支队的人撤回本单位,
一部分骨干撤到绥滨县及肇兴公社等地。
江滨农场的武斗大都发生在1967年,大小百余起,参加者千余众,被打二三百人,轻重伤
约150人。另外,政治经济上都有创伤。
大联合与革命委员会江滨农场地处边境,又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广大职工群众认识到混
乱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1968年初,“纵队”在外人员陆续回到农场。两派代表14人在肇兴
公社公安派出所由边防站站长主持进行大联合谈判。经过为时5天的协商,达成了协议,于1968
年1月14日,宣布两派实现了大联合,组成了14人的“江滨农场革命造反派大联合委员会”。
因派性严重,只能是貌合神离,在用人、财经开支等许多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然而,
它的最大功绩是:不共戴天的两大派负责人终于坐在一起研究、争论、协商问题了。
摆在大联合委员会面前的最大课题,就是成立革命委员会。两派都想多“结合”本派的干
部和代表。经过长达1个月的反复商讨以及合江军区宣传队的一再斡旋,方定人选。经合江地
委批示,1968年3月成立“江滨农场革命委员会”,一直拖延到5月9日正式宣布。原场长李宝
根为第一副主任,原党委副书记李兆祥为副主任,委员:原副场长刘恒田、转建团江滨营教导
员张绍忠、原“三司”负责人邹振臣(修配厂技术员)、原“纵队”负责人付金贵(组织科干事),
军代表是肇兴边防站站长。这个革委会是一个松散的政体,边防站代表只是挂名,其他人各
有派性,许多问题不能统一认识,一些重大问题常与原本派人私下磋商。它的积极方面是有了
一个可以向全场说话的班子,生产可以统一指挥了。“革委会”只存在不到10个月,便组建了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团。至此,文化大革命在江滨农场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