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团的组建
第四章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69——1976)
十团的组建
江滨农场成立到十团组建前夕,近2万人民经过6年的辛勤劳动,耕地已扩大到29万亩,农
业机械发展到200台,盈利304万元,并创造出1967年粮豆亩产126.3公斤、总产33,493吨的第
一个丰收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江滨农场这棵茁壮的幼苗遭到急风暴雨的冲击,叶碎根伤,千
疮百孔。两个群众组织的大联合,并未减轻派性斗争,“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群众中的对
立情绪相当严重。“三结合”(干部、群众、解放军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有名无实,没有普遍权
威;基层单位没有正式的领导机构;一部分干部虽然“解放”,而思想仍然“靠边站”,不能
进行正常管理。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生产和工作没有正常秩序。接受的上千名城市知识青年
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和有效的管理。清理阶级队伍还没完结,各个领域的“斗、批、改”正在进
行。
1968年6月18日,毛主席批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2月,组建十团的先遣人员陈
永康等3名解放军干部来到农场,成立筹建小组。经过2个月的筹备,于1969年2月4日在修配厂
主车间召开大会,由团长陈永康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团,
迎着‘6.18’批示的灿烂光辉,光荣地诞生了!”从此,江滨农场“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序列”。乱了两年之久的江滨,终于有了一个超越于两派之上的权力机构,实行了统一的领
导,建立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和工作秩序,“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任务”。此后,陆续来了
20余名现役军人,担任团和机关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机关、基层都改为部队建制,机关分
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三个部门,下设若干股,生产队和其它队级单位改为连。
十团的组建是自上而下的,十团成立之时,各个连队只不过有个空名。连队的组建,是刚
刚成立的十团的一项主要工作。这一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划清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
的界限。因此,继续进行“清队”工作,批判农垦“黑五条”“黑十六条”。即中共中央1964
年批转农垦部党组对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工作提出的“五条”和1965年批转农垦部党组《关于改
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规定》“十六条”。团里派工作组到连队,抓点带面,一方面搞大
批判,“揭阶级斗争盖子”,一方面对已揭出的人和事复查核实,定案处理。总结文件中宣称,
到春耕前,“全团的阶级斗争阵线已基本分明,修正主义办场路线批得体无完肤,为组建连
队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原有的27个队级单位组建工作,又在旱河以北和团区南
部新建了11个新连队。连队增加,干部不足,从职工中提拔了近百名连级干部;原农场的干部
3/4解放使用,13名副科级以上千部被降职使用。接着挑选了出身好、身体健康、18—35岁的
职工4,000名编为兵团战士,一部分装备了武器;一切行动军事化,强调“生产不忘战备,战
备促进生产”。连队组建后,恢复了党团组织活动,整党建党,“吐故纳新”,先后建立了38
个党支部。“为加强基层建设,打好基础”,开展了四好(政治思想好、生产建设军事训练好、
三八作风好、生活管理好)连队活动,实行“班周评,排半月评,连队月检查,半年初评,
年底总评”的评比办法,大搞突出政治、“四个第一”(政治工作第一、人的因素第一、思想
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成天讨论和处理“政治思想好”与其它“三好”的关系。生产要
在政治的统帅带动下,按上级的统一命令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