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年的较好收成

三年的较好收成



错误和挫折会使人聪明起来。4年的低产亏损,使一个十分普通的道理明显地摆在了十团
领导的面前:搞农业生产靠行政军事命令不行,靠大轰大嗡也不行,靠“突出政治”更不行。
要靠科学,靠从实际出发。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74年春提出了打翻身仗的计划,
1975年春又提出了7条生产技术措施,在实行中,尽力做到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这7条措施
是:
(一)改变土壤条件。普遍深耕深松,打破了多年的犁底结板层。用草炭土和农家肥改良白
浆土8万亩。
(二)合理增施肥料。除了合理增施化肥外,大量积造农家肥,坚持了“一专二保三结合”,
即:建立常年专业人员积肥;保证完成任务指标,保证肥料质量;常年与季节性积肥结合,
积肥与造肥结合,积肥送肥结合;三年积造肥15万吨。施肥做到了“底、口、追”相结合,“
粗、细、化”相搭配。
(三)更新主要作物品种。引进小麦“克旱6号”、“克旱7号”,1974年这两个品种播种占
小麦总面积的20%,后两年大面积种植,比原来的品种增产15—20%。原有的大豆品种也被“合
丰22”、“黑龙江41”所取代,增产10%左右。
(四)合理轮作。大区实行了“麦—麦—豆”,大豆茬口基本上做到了不重少迎。
(五)缩垄增苗。为适应比较干旱的天气,大豆普遍缩垄增行,由原先的60或65厘米的宽垅
改为50厘米的窄垅;玉米、小麦适当增加了保苗株数。并搞了少量的“间作套种”。都有增产
作用。
(六)常年促早熟。早耕早耙,勤铲勤趟。耕地基本是伏翻秋翻,保证了适时早播;大豆、
玉米随播随起垅,出苗前大部分“趟了一犁”,分枝、六叶期分别松土1次,铲趟各在两遍以
上;大豆、玉米放了秋垅,拿了大草。3年均无“贪青”现象。
(七)攻“四低”。计划逐步消灭低产单位、低产作物及品种、低产地号、低产区,并做了
一些实际工作,填锅底坑约5,000亩;把大片地号改为千亩以内地片,便于洼地排涝;减少地
头枕地,增加生产面积,减少杂草繁衍。
以上措施的实行,配合以较好的气候条件,带来了3年较好的收成:1974年粮豆亩产100.4
公斤,1975年创造了135公斤的历史最高单产,1976年117.4公斤;3年共生产粮豆12万吨。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它各业,林、牧、工都取得了较好成果,3年共创造利润523万元。
为庆丰收,文化事业随之活跃起来,开始了元霄放灯扭秧歌,组织了业余剧团,每年夏季
举办青少年田径比赛,春秋蓝球赛。喜气洋洋,到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