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知识青年在江滨
四千知识青年在江滨
1965年9月5日,江滨接来了第一批城市知识青年,到1976年8月,共有26批、4,154名先后
来场。其中,哈尔滨市1,179名,北京市1,152名,天津市678名,上海市655名,温洲264名,
鹤岗市226名。1965年和1966年北京、哈尔滨来的以社会青年为主。以后来场的绝大部分是初
中毕业生和少数高中毕业生。
4,000知识青年在江滨生活了10年,农场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和影响。
知识青年的到来,为这里的生产建设增添了一支新的力量。他们下乡之际,正是农业学大
寨运动轰轰烈烈之时。大会战一个接一个,劳动是艰苦的。广大知识青年从“接受再教育”出
发,以高度的热情,投入紧张的劳动,勇于挑重担,敢于担风险,大会战的突击队绝大多数是
这些猛打猛冲的“小老虎”。他们虚心向当地人民群众学习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当地的人民
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为边疆付出了美好的青春。起初,由于体力差,缺
乏劳动技术,干起活来往往落在后边,有时不得不跪着割地。没想到,象这样跪着割地的“主
儿”,两年之后竟成了“飞刀手”。一位名叫冷学习的北京女青年,割地慢,有的人帮接垅,
她坚决谢绝,一定要“自力更生”,连割带拔到底完成了任务。谁料两年以后,已是小有名气
的快手,连一些本地割庄稼能手在她面前也甘拜下风。许多知识青年,在城里连大泥都不知道
怎么和法,到农场两三年之后,不少成了砌墙盖房的能工巧匠,亮面把角的地方少不了要他们
把持。接受能力强,好学上进,是知识青年的一大特点。农机、工业、运输等行业先后选用了
上千名知识青年,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成了技术骨干。有250名知识青年被选拔担任了干部、
教师、医生、护士、财会人员和售货员。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尽力培育职工
子女,精心医疗护理病人,热情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受到了好评。在边疆的生产建设和生活
学习中,他们在各方面都有长进。到1976年,已有173名加入共产党,1,861名加入共青团,570
名被评为先进,103名担任了基层和机关干部。鹤岗知识青年杨国华由于工作积极,有一定能
力,被提升为副指导员,接而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外交部工作,天津市知识青年单
积平现任农场副场长,是宝泉岭农管局为数极少的处级女干部之一。
知识青年的到来,促进了这里文化发展。他们当中有爱好绘画、文学、体育、音乐等各方
面人材。十团业余演出队所以比较活跃,就是因为其中有能歌善舞、会拉会弹的知识青年。担
任一中教师的北京青年于坤,喜好绘画。他组织了十来名爱好画画的学生,课余时间辅导练习,
这些学生都成了场里的绘画爱好者,丰富了农场的文化生活。
知识青年的到来,使当地饮食、服饰等习俗发生了变化。知青回城探亲,许多当地人托他
们带买一些穿戴。最受欢迎的是上海服装,许多上海青年回来,要带几十件衣服。不上几年,
当地老式的穿戴不见了,服装的色泽、款式多起来了,尤其是本地青年人的穿戴更时兴,女的
穿上了连衣裙,男的穿上了西装。配上比较讲究的发型,显得潇洒漂亮。在饮食方面当地有大
碗酒、大块肉、讲实惠的习俗。而城里人讲精美、营养。知识青年们则使二者结合起来,所做
饭莱既讲花样味道,又讲实惠。一般情况会朋交友,要做8个以上的莱肴,重大喜庆日子,多
至二三十个。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是主要原因,知识青年的影响也起了一定作用。还有一些城
市的特产副食,如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冠生园糖果等,使远在边区的人
开了口福尝了鲜。旅行结婚也是从知识青年那里兴起来的,因家在城里,他们定婚成亲不举行
礼仪,探家时双双回家走上一趟,一个幸福的家庭就建立起来了,省去了许多麻烦和破费。本
地青年照此去做,大操大办的旧习渐渐减少。由结婚成家联系到家俱陈设,现在农场家庭中,
比较讲究美观大方的摆设布置,与知识青年有很大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有正反两个方面。知识青年的来去自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东西。少数人无
政府主义严重,不遵守法纪,有的不服从领导,有的长期在外不归,有的打仗斗殴,有的则成
了罪犯。文化大革命中的“北哈大军”,就是北京、哈尔滨部分下乡青年联合起来专门从事武
斗的组织。十一队有位北京青年利用打更之便,为发泄“报复”之心,在本队盗窃、放火等多
次作案,造成多人蒙冤、较大经济损失恶果。这些都给场农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不安宁。还有的
下乡青年为了达到找好工作、入党入团、返城等目的,往往采用送礼求情的办法;助长了送礼
受贿不正之风。有些与本地青年结婚的知识青年,本人返城,夫妻分居,“千里婵娟”,给家
庭生活带来了困难,个别的不得不离婚,“棒打鸳鸯”,终生遗恨。
到80年代初,多数下乡知识青年返回了城市,1985年只有283名仍留在江滨,其中北京50
名、上海15名、天津34名、哈尔滨134名、鹤岗45名。他们大都与江滨的人和地产生了深厚的
感情,决心为边疆建设继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