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革中探索的责任制形式
在变革中探索的责任制形式
经过两三年的徘徊,江滨农场终于认清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致
同意把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农场彻
底解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桎梏,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期。为调动职工群众投身于现代
化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979年场实行经济承包生产责任制,以图消除“大锅饭”,
打破“铁饭碗”。对农业生产队采取的主要办法是“一定三包两奖”,根据各队的土地条件、
播种面积、产量等方面定员定编;包产量、利润、费用3项指标;年终完成3项指标的,提取工
资总额的20%作奖金,完成上交粮任务并3项指标之一的,提取利润部分的30%,这叫做“超产
奖”,节约搞得好的另有节约奖。工资形式是基本工资加奖励。这种“定、包、奖”的办法是
经营管理上的一个进步,然而,在分配上体现“按劳”原则不明显,一方面,基本工资还是“
铁饭碗”,另一方面,奖金分配往往平摊,“责、权、利”挂得不紧。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农业生产队实行联产计酬、浮动工资加奖励的办法。这
种办法在体现按劳分配上较上年虽有改进,但只是小改小变。能体现按劳分配的那部分工资为
数不大,并且,在评工记分中差异甚微,日差不到1分,评来评去大家感到没多大意思,说“
多评的那一点还不够买盒香烟的”,所以也就马马虎虎,不认真评工记分,这就失去了这种办
法的大部分意义。
1983、1984两年,生产责任制的形式又进一步改革,场对基层生产单位实行“财务包干,
超利不补,亏损挂帐,结转下年,以丰补欠,以盈补亏”的方法,全场同时实行产量工资、盈
亏包干、浮动工资、计件工资、基本工资加奖励5种责任制工资形式。农业生产队则大部分实
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和定额上交盈亏包干两种办法。这样,基本上取消了固定等级工资,报酬
原则上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样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下
面是1984年10月26日场三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对这种生产承包责任制的评述。
“落实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性措施。今年
我场全面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共签订合同2,116份,参加承包的职工7,533名,占职工总数的75%。
其中机械承包组84个,承包土地265,490亩;分离多余职工2,754名,包地76,783亩;林业
承包组20个;畜牧承包组48个;工副业生产单位签订承包合同150份,参加承包的职工1,395名。
场机关等事业单位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实行浮动工资办法,使生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紧密结
合起来,劳动者的利益与劳动效果直接联系起来……广大职工群众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能够关
心劳动效果和追求经济效益。这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开支减少了损失浪费。但,目前
推行的责任制形式还不彻底,分配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农业生产队的机械承包组和
工副业单位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除报告中所说缺陷而外,有些指标确定得不够合理。这种经营承包责任制办法只经过了1
年多的实践,还没来得及很好的总结及修改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把它甩到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