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经济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概况 江滨农场可垦地40万亩,20世纪初就有人来开荒,40多年才开出3,000亩。
垦荒队的到来,才使大片的土地从荒草中露出容颜,1956年机械开荒5.6万亩,当年开荒
当年生产。到1959年为开荒生产的第一高潮,4年开出的荒地10万多亩,播种面积达到11万亩。
1960年雨多水涝,开荒很少,播种面积缩小到9万亩。1964年到1966年是开荒生产的第二个
高潮,3年共开13万亩,耕地面积扩大到28万亩。如果说1959年以前是边开荒边生产,那么,
这几年可以说是边生产边开荒。1969年,十团在旱河北及农场南部的剩余荒地建点开荒,4年
开出耕地近10万亩,这是开荒的第三个高潮,全场的荒地基本上开完,剩下不到万亩,耕地达
到了39.7万亩,是最多的时期。
新开出的土地肥力高,不施肥。60年代中末期,地力普遍下降,除了农家肥还要用化肥,
每年施化肥6,000—9,00吨(标肥——下同)
耕地每年要翻耙一遍。1972年以前,每年平翻75%,其余耙茬。耕地多年平翻,犁地板结,
影响作物生长。1973年开始提倡平翻深松,大犁安装了深松装置,在犁下深松12—15厘米。
每年深松10万多亩,3年普遍深松一次,到1979年普遍深松了两次。1978年提出“以深松为基
础,少耕为原则,培肥地力为核心,耕、翻、耙、搅麦槎、原垅卡结合”的耕作制度,要求土
地三、四年耕翻一次,逐步向免耕过渡。但这种制度未能全面推行,上边催一催,下边搞一点,
一个队每年在千亩左右,其余还是平翻、平耙。
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称“三大作物”,其它杂粮和经济作物10余种。蔬菜及
薯类以白菜、萝卜、土豆为主,其它瓜菜近30种。建场前,种玉米多,其次是谷子、大豆。建
场后,小麦多,其次大豆、玉米。面积大体是四、三、二之比,后又增加了本稻、甜菜。
建立江滨农场后的23年中粮豆总产618,450吨,平均每年生产26,889吨。建场前、建场初、
十团、恢复农场后四个时期平均年产量(“概述编”“主要产品产量”有统计表)。1975年粮
豆总产最高,4.6万吨。粮豆单位面积产量不稳,最低的1960年30.4公斤,比最高的1975年少
104.6公斤。30年平均亩产89公斤,建场后23年平均亩产91.9公斤。各不同时期的亩产量为:
建场前 58公斤
建场初 97公斤
十团 92公斤
恢复农场后90公斤单位面积产量如此悬殊,主要与自然条件和土地肥力有关。
所产粮豆自用外,其余上交国家。1959年以来,共上交粮豆304,394吨,平均每年上交
11,274吨,商品率为46.9%。
附:历年农业生产情况表。
历年耕地、播种、粮豆产量、农业产值情况表
单位:亩、吨、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