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肥料

第五节 肥料




一、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主要是农家肥。肥源是粪便、草木灰、烂草垃圾、陈炕土等。农场创建初期,土
地肥沃,种地不施肥料,没人积肥。大跃进的1958年掀起积粪造肥高潮,曾堆积草皮子沤火薰
烟造肥。此后,农家肥又被冷落,只用部分厩肥种菜。70年代初、中期,农业学大寨,积粪造
肥重掀高潮。连队有常年积肥班,秋后和开春,还发动群众大搞积肥,1970—1976年共积造粪
肥50万吨,其中挖草炭土20万吨。这些肥料对改良土壤提高地力起了一定作用。1978年后,积
造农家肥再度低潮。有的认为农家肥不是“现代化”肥料,不予重视,除了积一部分精肥上菜
地外,其它粪肥很少积造,每年不足万吨。场部地区只有园林队和科研站冬春积肥。随着经济
承包责任制的不断落实,人们对农家肥越来越感兴趣。家庭农场的兴办,农家肥更成了宝,家
家积粪,每年可积4万吨,并且讲究质量,多是精肥,高温发酵。十九队土地承包户王春田一
年积肥200吨。场部地区成立了清洁大队,及时清理粪便垃圾,上地改土,一年约600车,合千
吨。
施用有机肥,通常是冬季运到地里,开春撒开,做底肥。十团曾用质量较好的有机肥料和
化肥混合做成颗粒肥,与种子同播,每亩20公斤,每年可造4,000吨,做小麦和大豆底肥。这
个时期,点种玉米“抓把粪”,一掩玉米抓上一把粪做底肥。也有用农家肥追施玉米的。
二、化肥
60年代初,土地肥力减退,有机肥料不能满足需要,开始用化肥,每年购氮肥千吨左右,
仅限于一部分小麦底肥和部分玉米追肥,每亩7—10公斤,施肥量不多,面积也不大,只占农
作物面积的1/5—1/3。1965年施化肥面积50%。70年代之后,每年购化肥4,000吨左右,氮肥稍
多于磷肥。施用范围扩及大豆,亩施磷肥10公斤,后期氮磷各半,增至25公斤;小麦施1:1—
1:1.3的氮磷混合肥,每亩25公斤;玉米每亩施肥25公斤;除追氮肥外,还施2:1的氮磷混合底
肥。80年代,每年购化肥7,000—9,000吨。种类有尿素、过石、二铵、三料等,钾肥较少。小
麦、大豆、玉米1985年化肥施量为:
小麦一亩施1:1—1:2的氮磷混合肥30—35公斤。
大豆一亩施1:3—1:4的氮磷混合肥25—30公斤。
玉米一亩施2:1—2:1.5的氮磷混合肥40—50公斤。甜菜、马铃薯、蔬菜,亩施化肥15—20
公斤不等。
三、微量元素
亦称“微肥”,60年代开始试验,从未间断,但一直没大量施用。最早是钼酸铵,大豆花
期叶面喷洒或与种子同施,每亩7—10克,全场不过千亩。1965年灭虫,飞机代喷达到万亩,
增产12—20%。
1983年试用稀土,第二年推广到3.09万亩,1985年5.5万亩,用于小麦、大豆、甜菜、水
稻等,每亩40克,拌种、浸种、喷叶,增产8—20%。
四、激素
试用过三十烷醇,叶面喷大豆万亩,增产5%。因效果不佳,没再用。
五、高效肥料
磷酸二氢钾是场内使用的唯一高效肥料。1983年用于玉米、大豆,拌种、喷叶、灌根,每
亩150克。每年平均施用面积万亩左右。增产15—2%;
六、绿肥
60年代提倡压绿肥,1965—1967压了3年近6,000亩。以后未正式压过,只是把当年未种上
的耕地算做压绿肥面积。绿肥植物有草木栖、油菜和大豆间混玉米,后者为多。压绿肥的耕地
当年平均增产17%,第二年仍有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