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作物 一、大豆
金秋十月,望着无边的豆海,捧一把珍珠般的豆粒,谁也止不住会赞叹:真是大豆的故乡。
但是,解放前,大豆种植的优越条件和大豆的经济价值没有充分显示,种大豆的目的是自
用,榨油、做豆腐、喂猪,还有的用大豆烧炉子取暖。种植面积较少,只占全部作物的1/5,
大面积垦荒以后,种植比例扩大到1/3左右,至今还是这个比例。大豆种子从前农家自留,建
场后不断选育引进。
50年代 满仓金、元宝金;
60年代 黑龙江11号、东农1号、荆山璞、丰收10号;
70年代 黑龙江41号、丰收10号、黑河3号、合交13号、合交8号、合丰22、哈光1654
80年代 黑河3号、合交13号、合丰22号、合丰24号、红丰3号、北丰3号、合丰25号。
品种一般是外引自繁,播前筛选,有的在扬场时掐“上风头”,有的冬闲用盖帘子滚选,多数
使用选种机。
1959年,开始用机械播种大豆,一般垅距60厘米。60年代,曾种过45厘米、50厘米的窄垅,
并不高产。大豆适时播期是5月,高产期在中旬。1963年因雨播期推迟到7月初,1/3未成熟。
种大豆施肥始于60年代末,化肥,先是磷,以后氮磷混合,施于种下或种侧。70年代初中
期,大豆花期追氮,其面积占全部大豆的20—25%,只追了五六年,中止。1984年推广用微肥,
拌种、喷叶,其面积为全部大豆的1/3,有一定增产效果。
大豆田间管理以灭草为主,60年代多在萌土前和幼苗期机械耙地灭草,70年代末不再进行,
代之以药物灭草。耙灭、药灭都要辅之以铲、趟、拿大草,其遍次根据草情及天气情况而定。
大豆的病虫害除“农药”一节提及的偶发性草地螟和蚜虫外,经常性的有以下几种:
潜根蝇 因蝇虫叮根而致病,60年代就普遍发生,一直未断。发病株数占“15—25%。
用药后可控制在8—12%。
根腐病 70年代开始较多发生,发病株数占10—17%,1977和1979两年高达50%。80年代
用克菌药,发病株数一直未过7%。
灰斑病 80年代以前少见,1984和1985两年严重,发病株数达50%。
以上病害在重茬、迎茬豆田比较严重。
食心虫 年年都有发生,受害豆荚占1—2%,从未用药。
大豆收获从10月上旬开始,正常情况十几天结束。60年代前主要靠镰收,后期机、镰并用。
镰收为的是减少损失,其质量要求严格,每平方米不准超过4个粒,多罚少奖。机收损失超
过镰收的3倍以上。收获期如天气不好,则时间拖长,损失严重。如1980年10月一场大雪,将
割倒的大豆捂在冰雪之中,不能及时收回,损失近半。大豆单产不高,30年平均亩产65.4公斤,
最高是1975年,全场平均111公斤,其中六连、二十八连、七连达到130—135公斤。这年第
一次用“三料”做大豆种肥,每亩7—8公斤;大豆在发芽、开花、结荚前都下了雨;前茬大部
分是小麦,因干旱没长好,地有潜力;豆田杂草较少,中耕大都三至四遍。大豆亩产最低的是
1960年,仅14.2公斤,原因是严重雨涝。30年共生产大豆172,713吨,平均每年5,756.9吨。建
场后共上交商品大豆84,693吨。
附:历年大豆种植面积、产量表以及大豆种植经验教训总结。表中空白系无统计。
历年大豆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吨
1981年大豆低产原因分析
(摘场农业科资料)
江滨农场大豆单产一直不高,1981年平均亩产48.7公斤,是历史上第五个低产年。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影响我场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132天,大豆生育期降水300毫米左右。
春季风大干旱,夏季高温少雨,秋季低温早霜,对大豆生长影响很大。60年代多数年份受低温
早霜的危害,70年代又受高温少雨的危害。这是其一。其二是土壤肥力低,全场土壤有机质子
均含量2%,常年缺磷,季节性缺氮。人们片面认为:大豆低产,施肥赔账,自身固氮,无肥也
长。近年对大豆施肥虽有重视,但仍然存在“重小麦、玉米,轻大豆”思想。这使大豆缺肥更
明显。其三是病虫害,虽经多年防治,但有些病虫未能根治,大豆不同程度地受到危害。
(二)栽培水平不高一是轮作不合理,迎茬重茬较多。二是耕作不合理,50%的大豆地没打
破犁底层,或没完全打破。整地质量差,不平,影响收割。二是苗不足,1980年田间检查,保
苗低于计划株数的有15个生产队,严重的每亩少万株;行间密度相差1—2倍,最大株距1米以
上,往复结合大小相差40厘米。三是草荒严重,灭草往往出现“单打一”现象,忽视了豆田前
作灭草和人、机、药物综合灭草,一般地号,1米垅段有大草6—7棵,严重的大豆被草遮盖。
(三)收获损失严重大豆适收期短,而实际作业时间长,标准作业水平和机械状态适应不了
大豆收割的需要,炸荚、破碎,泥花脸,跑粮漏粮,综合损失每亩4公斤,每年损失不少于千
吨,人割机拾每亩损失2.2公斤,机割机拾损失2.8公斤,机直收损失8公斤,个别地号综合损
失20—25公斤。
自然影响难免,但栽培水平可以改进,只要正视现实,趋利避害,攻取大豆高产关是有可
能的。
1982年大豆栽培技术简记
(摘场农业科资料)
这年春种时土壤水分充足,夏季干旱,秋雨调和,全场124,789亩大豆,平均亩产88.7公
斤,总产11,069吨。其原因如下。
整地采取了“以翻为主,边翻边耙边播”的办法,在宣、平、细上好于以往。春翻地占
67%。苗期垅沟深松,不浅于28厘米,打破犁底层。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搭配一定的早熟品
种,占26%;晚熟品种完全是合丰22。绝大部分大豆越过了干旱造成的花荚脱落之危害。地上
布局,行距50厘米的50%,60厘米的22%,70厘米的19%,其它为30和40厘米。亩侏苗2.5万株以
下的68%,其余为3.1—3.5万株,基本上适应了水肥条件。采取“化灭、机耕、人铲拿”的办法
灭草。6月播种的3万亩播前机械灭草,全部大豆中耕两遍,人工拿大草10万亩,每平方米超过
大豆的草不到1株。每亩施1:2.8的氮磷混合肥206斤,少数试施喷肥。苗期草地螟发生,7天内
消灭控制。人工割晒面积96%,每平方米损失7.5粒,比机械可多收1,000吨。
大豆攻关试验情况
(摘场农业科资料)
1982年场农业科在科研站、三队、四队试验了大豆攻关,各1,000平方米,播种到出苗,
墒情较好,基本达到了苗齐苗壮。分蘖、初花期,高温少雨,影响了植株生长和花芽分化。开
花结荚期,降水160毫米,积温896℃,都高于历年,满足了生长的需要。
附:大豆攻关措施表
大豆攻关措施表
说明:一、表内数字以每亩计算。二、产量对照在下表。
花期供水十分重要,科研站于7月8日一次关键性的灌水,数量40吨,使土壤水分由10%提
高到24%。科研站于7月27日喷三典苯甲酸,8月3日喷磷酸二氢钾。三队同时喷肥,四队没喷肥。
9月12日,三队收获,亩产145.9公斤。9月27日,科研站收获,亩产239.8公斤。9月28日,
四队收获,亩产218公斤。
攻关田比生产田的经济效益高,科研站每亩盈利比生产田高46.87元,三队低2.89元,四
队高22.85元。
攻关田与生产经济效益对比表 单位:公斤、元
攻关结果表明,除自然条件外,要综合运用栽培技术,选用品种,合理施肥,精心管理,
细打细收,大豆高产才有保证。
二、小麦
大面积种小麦,是1959年用机械播种收割开始的,约占作物总面积的40%,行距由人工种
的50厘米缩到15厘米,后又改为7.5厘米。亩保苗40—50万株。从前是自留农家种,建场后,
引进一些品种,进行小区生产试验,然后将优势品种繁育种植,先后共推广过近30个品种。
50年代一合作2号、合作4号、合作5号。
60年代一合作2号、合作4号、合作5号、合作6号、秃不齐、甘肃96、东农101、松花江7号。
70年代一合作6号、克旱6号、克旱7号、克旱8号、松花江7号、垦麦146、克红、克坚、克
刚、龙麦2号、垦麦146、辽春1号、沈68—71、兵麦302、克旱8号、克涝4号。
80年代一克旱6号、克旱7号、垦麦146、沈68—71、克旱8号、克旱9号、克丰3号、克丰4
号、龙幅麦1号、龙麦13号。
上述不同时期,主要品种各是合作4号、合作5号、合作6号、松花江7号,克旱6号、克旱7
号,克丰3号。占各时期小麦面积的30—50%。
小麦播种期在4月,有“种在冰上收在火上”之说。1958年,3月25日正式播种小麦,是历
史上最早的一年。1973年春涝,小麦播期推迟到5月28日,是历史上最晚的一年。这年后期播
的1万多亩小麦粒瘪或无子粒。
从60年代小麦开始施肥,先是氮作种肥,后氮磷混合。为避免烧种,1965年以后,氮肥分
施;除种肥外,苗期还要追施,占小麦总面积的15—35%。1974、1975、1978三年苗期干旱,
动员浇灌小麦,每年浇灌千亩上下,因水量少,地不平整,效果甚微。1982年还用喷灌机喷灌
3,000多亩,因是后期,无明显效果。小麦的病害有赤霉病和黑穗病,以赤霉病为普遍,每年
都有发生,发病指数在10%左右。如果在小麦成熟和收获期降雨频繁,发病可达30%。1962、
1969、1981三年就是这种情况。最严重的1962年发病指数达到40%。70年代末,开始使用克菌药
物,效果良好。但因不能按技术要求进行,这种病还有少量发生,指数在5%左右。另外,选择
抗病品种也是抗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龙麦2号”抗病力较弱,易染患,比抗病力强的“克旱7
号”高1倍,因此已被淘汰。小麦黑穗病70年代以前发生较多,发病率3—4%。以后因用药,以
及使用无感染的种子,此病已基本控制,近几年发病率不到1%。
小麦在7月末到8月初收获。过去多是镰割,建场后多是机收,由于机械不足和气候不允许,
还要靠人工镰收,根据情况或多或少。收获顺利10天之内便告结束,1967、1975、1980、1984
年都是如此。倘若天不作美,可拖1个月或更长时间。1981年因雨水大,收到第二年开春。
收获时间越长损失越大。一般损失5—10%。损失最多的1962年,可达70%。自70年代中期,提
倡割晒,其面积50—90%。主要目的是提高小麦质量,减轻晒场压力。割晒最好有晴天做保证。
小麦产量一直不高,30年平均亩产94.1公斤。最高是1984年,亩产152.5公斤,有的地号
亩产250公斤。其原因后有记述。1963年,三队的5,700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80公斤,是历史
上1个队平均单产比较高的,比全场的平均单产多109公斤。场里总结了这个队的经验。这年品
种是合作6号为主,配搭以松花江7号;土地2/3是“三荒”;亩施硝铵13公斤;保苗40万株;
播种时间从3月28日到4月14日,正是高产期;机械收割每亩损失7.5公斤。小麦最低亩产是1962
年和1973年,都没过40公斤。前者收获时连阴雨20多天;后者是播种时地里多积明水,播期
推迟15—20天,生长期水分充足,日照好,长势过旺,杆纤细,扬花结籽时,大面积倒伏,瘪
粒占1/2,千粒重只有18克。1969年产量也很低,其原因是麦收前期雨水过多,野草“红蓼”
迅速生长,被称为“红烂漫”,机收裹粮,损失太大。
30年全场共收小麦314,008吨。其中建场前7年7,330吨;建场初6年67,262吨;十团8年
111,158吨;恢复农场后9年128,258吨。以上各时期的小麦,平均亩产量分别是49.5公斤、
107.2公斤、89公斤、97.8公斤。
附:历年小麦面积、产量表。
历年小麦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吨
关于冬小麦的试种情况
1961年11月上旬,十一分场试种冬小麦210亩,品种合作2号,播量比春小麦大15%。种冬
小麦的地是草甸棕壤土,前茬麦地伏翻,细耙。由于秋雨少,千土层4—5厘米。播种时,地已
结冰1.5厘米,种子播在干土层中,当年末发芽,来年4月20日前后萌土,出苗率2/3,每亩25
—26万株,冬小麦成了春小麦。生长前期,与邻地同品种春播小麦相同,中期拉开了距离,冬
小麦长势迅猛,叶、杆均呈墨绿色,犹如追过氮肥,分蘖每株4—6个,根部小穗多。8月1日前
后,别的麦田已一片金黄,而冬麦依呈绿色,籽粒尚未定浆。这年麦收雨涝影响收成,冬小麦
于8月12—13日收获,籽粒很瘪,亩产60公斤,临近地的春小麦收75公斤。
1984年小麦栽培技术总结
(摘场农业科资料)
1984年全场麦类作物播种116,521亩,其中大麦16,592亩,小麦99,929亩。大麦平均亩产
176公斤,总产2,924吨;小麦亩产152.5公斤;总产15,239吨。小麦亩产超过了1967年历史最
高水平的147.4公斤;亩产超过150公斤的单位有11个,林场最高205.5公斤,其次是九队199.2
公斤。总产超千吨的单位有2个,九队1,255吨,二十一队1,060吨。亩产超200公斤的地号有12
个,面积为了,756亩,其中三队6号地和二十一队1个地号亩产超过了250公斤。
1984年小麦增产的原因主要有6条。
(一)气候条件比较适宜。4—7月总降水量242.8毫米,比历年平均量少4毫米,而5—6月降
水181.2毫米,是历史同期最多的一年。上年冬及本年1—3月降水量为37.4毫米,这些水分足
以保证小麦生长发育,苗齐苗壮。7月,天气晴朗,温度正常,无干风,平均气温在21.8℃,
有利于麦粒的灌浆和成熟。当小麦进入成熟阶段的7月中旬到8月中上旬,高温无雨,利于收割。
虽然小麦扬花的7月上旬出现了几天阴雨,部分小麦发生赤霉病,但很快转变,影响较轻。
发病率仅在4.1—9.5%。
(二)伏秋翻地质量较好。上年平翻深松加深了耕作层,抗旱能力强。本年小麦播在伏秋翻
地里的64,452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4.5%;播在乎翻深松地里的16,788亩,占16.8%;播在春翻
地里的5,695亩,占5.7%;播在春耙茬地里的12,994亩,占13%。凡是种在伏秋翻地和平翻深松
地里的小麦,产量都高于春翻地和耙茬地。
下表是十四队十三号地和二十四队二号地不同处理土地上小麦产量情况调查,表内产量系
每亩数字。
十四队伏秋翻地与耙茬地小麦情况表
二十四队平翻深松地与耙茬地小麦情况表
(三)农时抢得比较早。人挖机耙,撒小灰炉渣,促雪早化3—5天。低洼积水地号挖沟排水,
采取浅翻、起垅、划沟、耙地等散墒措施。并用分段、分条、绕水线等办法抢翻,到4月末
播了62.2%。据三队调查,六号地在4月24日播“克旱6号”小麦,亩产240.2公斤,而5月16日
播的亩产201.5公斤。
(四)改进了施肥措施。麦田每亩施化肥37公斤,比历年平均量多了5公斤。因土壤水分充
足,施肥的增产效果明显。据十九队、八队调查,小麦施肥的增产15.5%。另外,肥料的氮磷
比例,由原来的“1:1”改为“1:1.5”,纠正了磷肥偏低的状况。因土施肥8,400亩,占小麦
面积8.4%,二铵加尿素做种肥,搅拌均匀。
下表是十队、十四队因土施肥与经验施肥情况对照。
因土施肥与经验施肥情况对比表 单位:亩、公斤、厘米、克
因土施肥的肥料费每亩5.62元,小麦每亩产值86.04元;经验施肥每垧肥料费5.47元,小
麦产值62.10元。因土施肥每亩比经验施肥多收入23.94元。
这年小麦还应用了微肥稀土和磷酸二氢钾,增产22—37%。
(五)新品种当家。近几年小麦主要品种是克旱6号、克旱7号。这两个品种耐旱抗涝,1984
年水肥充足,增产明显。但这两个品种在场内种植已有19年,没认真提纯复壮,混杂,适应性
减退,发病率增高,逊于克丰3号。
(六)收割及时。7月17日开镰,8月9日结束,历时19天。抓紧时机,科学割晒,割晒面积
占87.6%,高于历年。麦子容重在800克以上。
三、玉米
玉米是50年代以前最多的作物,占作物总面积的3/5。1956年以后,玉米比例减少,由初
期的1/5降到1/10。1974—1978年,为使粮豆产量“上纲要”,扩大高产作物面积,种玉米7—
8万亩;约占播种面积的1/4,比前几年增加了一倍多。80年代1/5—1/20。1985年玉米播种面
积仅是作物总面积的3/10。原因是玉米价格低,管理又费工,家庭农场对它不感兴趣。
1969年以前是农家种,有六叶鲜、小粒红、白头霜。收前从地里或到场后挑选棒大粒满的
留用。现在各家零星种的玉米仍然是这样选留的混杂种子。1959年曾种过锦州的“大马牙”,
未熟遭霜冻。1969年以后,科研站培养繁殖新品种,头年秋冬到海南岛繁殖增代,第二年农场
播种生产,共搞了4年,培育繁殖了“103×153”、“维系44×黄牙”“无名×长红”等几个
品种,主要推广的只有“103×153”即“宝单6号”,它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当家品种,
种植面积4—5万亩,占玉米总面积的50—60%,比农家种增产10—15%。其次是“嫩玉号”,种
植比例为玉米总面积30—40%,增产效果5—10%。1983、1984两年,70—80%是西德的“木挺”
和“孚尔拉”种子,明显增产,都在50—70%。1985年主要品种是“嫩单4号”,增产15—20%。
不论什么品种都是当年优势明显,以后逐渐退化。
从前种玉米,畜力起垅,人工点籽。1958年以后机械条播,垅距60—70厘米,株距25—30
厘米。1971年以后,大部分机械起垅,人工点种,尝试过“催芽坐水”和“间、混、套”大豆
等矮棵作物,虽有一定好处,但种、管、收太费事,未坚持。1971、1972搞了两年一掩双株,
不增产,被放弃。试过精量点播,点播机不过关,以后仍然是机械条播和人工点种两种办法。
1984年承包后,各户又是人工点种。播种玉米一般在5月1日至15日,1873、1974两年春涝推迟
到5月下旬,这两年天气条件较好,也成熟了。
60年代以前种玉米多是“白籽下地”,不施肥;以后,施种肥,并追氮,每亩施化肥10—
40公斤,农家肥数量不一。
玉米一般每亩保苗3,000—4,000株。
玉米苗期要锄草、间苗、中耕、追肥;必要时还得治虫。锄草、中耕的次数一是根据草情、
墒情,二是看天气情况,一般各进行一两遍。1977年,大部分生产队中耕了4遍。玉米追肥
在苗期人、工点施,大多是1遍,个别也有两次追肥的。玉米的虫害以玉米螟为普遍,年年发
生,1—2/3的玉米受其害,多的每株有虫5—6条,一直未大面积用药,也未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任其自然。玉米病害较少,虽有黑穗病,发病株一般在1—2‰,个别严重地块5‰,后因用
药和选种已很少发生。
玉米收获从9月下旬开始。1969年9月中旬割晒,未成熟,减产。收玉米大都是人工下棒机
械脱粒,有时也用机械直接收割脱粒。无论哪种收法,棒上皮里都带有不少玉米粒,损失在20%
上下。1972年以后,人工扒光棒,先是部分,后是全部,再用机械脱粒,损失减少,在5%左
右。各户种的玉米,手工脱粒,损失很少。
玉米产量一直上不去,1956—1958年30年平均亩产130公斤;有两年低产,1960年平均亩
产21公斤,1981年31公斤。前者是因为水涝低温,未熟遭霜;后者多雨水淹。1975年是历史上
玉米产量最高的一年,平均亩产216公斤。其中三队、四队、二十队、二十一队亩产达到250公
斤,最高的300公斤。这年,降水正常,日照充足,平均气温比历年都高,苗齐苗全,全场平
均每亩保苗3,400株。收获期天气晴朗,损失较少。建场前、建场初、十团、恢复农场后玉米
平均每年亩产量分别是81.8公斤、142.8公斤、137.8公斤、126.3公斤;垦荒后的30年共生产
玉米140,856吨,上交商品1/3,其余大部分做饲料和酒料,少部分做口粮;80年代,绝大部分
作禽畜饲料。
附:历年玉米面积产量表。
历年玉米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吨
四、水稻
江滨有充足的水利资源,又较多的白浆土,具备发展水稻生产的条件。对此,人们早就有
所认识,1958年和1959年,座落在旱河坎下、地势低洼的太平屯,请鲜族种稻人做指导,试种
了两年水稻,约300亩,提旱河水灌溉,亩产150公斤。可惜的是机械提水成本过高,没坚持种
植。1969年,地处旱河坎下高士轩泡北岸的十九连和月牙泡岸上的二十五连,试种水稻近千亩,
都因水和土的问题而失败。1971、1972两年,二十五连又在旱河坎下候家泡附近试种了180
亩,共收了6吨,亩产只有28.5公斤,放弃。虽一次次夭折,但大家对水稻生产仍有信心。1979
年,七队、八队,选靠近旱河的白浆土地块,提旱河水,试种了480亩水稻,亩产156公斤,
获得成功。从此,水稻在江滨扎下了根,面积由1980年的1,695亩发展到1,983年的4,100亩,
占全场作物总面积的1.2%。1984年,又有9个承包户种植,扩及10个队,面积增加到4,663亩,
占作物总面积的1.4%。因天气不利,这年突然发生稻瘟病,减产。1985年水稻面积减少到
3,800亩,本年收成较好,仍有发展势头。
水稻种前要整地。1983年前,只是平翻1遍,轻耙2遍,除翻耙外还要水整地,即人工用耙
子把水田搂平,也有少数田块不搞水整。
种水稻日期取决于气温情况,日平均气温达到14℃便可下种。一般从5月10日前后开播,
到20日前结束;下旬以后再种,减产无疑。1985年八队马玉田家庭农场7月8日才种,到10日种
完,结果减产三成。
播种方法基本上是两种,1983年前,用机械旱地播种,5—7天可完成,后人工撒播,4—5
天完成。育苗插秧始于1985年,二十一队张少甫采用工厂化大棚育秧3亩,供插生产田225亩,
其余仍是撒播。
水稻处在试种阶段,种子的优劣不被重视,从梧桐河农场购进“梧选光头”,属一般品种;
从查哈阳农场购进“实验5号”,也属平常,抗病性能和增产优势都不明显。1985年代之以
莲江口农场的“垦稻3号”,配合以“垦糯”、“合江19”、“合江20”等品种,有一定的增
产抗病优势。
水稻田间管理比小麦、大豆、玉米都复杂,主要是“水”,要求是“三浅两深二晒田”,
就是浅水出苗、浅水增叶、浅水灌浆,深水幼穗分化、深水孕穗,立针期晒田、成熟期晒田。
在实行中,大都按技术要求去做,(少数不那么严格),如1984年和1985年,有的承包户为争水,
出现过浅期多灌现象,影响产量。其次是灭草,全部药灭。1983年前,“敌稗”喷洒面积40%
左右,杀伤力50—70%,最好在稗草幼芽期使用。1984年以后,稻田全部以“禾大壮”灭稗,
杀伤达90%,配合使用“敌稗”和“排草丹”。稻田施化肥,氮磷为1:1,亩施20—30公斤。磷
做底肥,氮多数苗期追施,水稻分蘖前撒在田间,大都一次追完,少数苗弱地片增追。要求追
肥分施,但往往不被重视。二十三队种稻户刘福元,按要求在分蘖期和孕穗期两次追氮,虽与
一次追肥总量相同,却有6—12%的增产效果。防治病虫害也是水稻重要的管理内容。原以为本
场是水稻“清洁区”。虽要求稻田消毒,药物浸种,及时防治,而往往被忽视,时做时弃。
1984年了月中旬,稻瘟病普遍发生,一时没药,束手无策,受害严重,减产七成,这才引起对
防治病虫害的重视,清理稻田,更换品种,及时用药,经常观察,各项防治工作都认真起来。
1985年又发生稻瘟病,及时喷“富士1号”,得以抑制,未成大害。水稻害虫有稻摇蚊,潜叶
蝇,负泥虫等,轻度,喷1—2遍药则能消灭。水稻管理是整个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时
起决定性作用。近两年十九队、十队、十六队和十八队零散种植户的水稻绝产,多数是因为没
管理好。
水稻收获在10月上旬。1984年前,镰割,捆个儿,码垛,机械就地脱粒。这样收获,损失
10—20%。1985年大部分机械收割,损失7—10%。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不稳。6年平均亩产135.5公斤;最高是1985年,220.5公斤;最低
是1981年,79公斤;上下差141.5公斤。1981年产量所以很低,一是草荒,草多于稻;二是秋
雨冬雪,收获困难,多半扔在地里。以地块计量,产量最高的是1985年七队张淑珍包种的15亩
稻田,亩产513.3公斤。这年全场插秧的225亩水稻都获高产,平均亩产400公斤;比直接播种
的多189.1公斤。
附:历年水稻面积、产量表和七队张淑珍水稻丰产总结。表内空白系没种。
1985年七队张淑珍水稻亩产千斤技术总结
(摘场农业科资料)
七队张淑珍1985年在15亩白浆土地上插秧“垦糯2号”,亩产513.3公斤,纯利1,700元,
主要措施:
(一)严格整地。旱整后又水整,用小道轨在格田里反复拖拉,整泥浆状平面,做到寸水不
漏泥,
(二)标准插秧。用二十一队大棚所育秧苗,5月28日在“花达水”状态下机插,30厘米行
距,12厘米穴距,每穴5—6株。倒秧和漂苗,人工补插,做到不留“巴掌地”。
(三)合理施肥。插秧前几天,每亩施基肥二铵5公斤,6月10日蘖肥尿素4公斤,7月20日,
穗肥尿素2公斤。
(四)管理水层。插后5小时内灌护苗水3—5厘米。6月末晒田4天,控蘖壮杆;孕穗期灌水
12厘米以上;灌浆后期薄皮灌水及间歇灌水,黄熟期撤水。
(五)及时用药。6月20日喷敌百虫防治负泥虫;7月18日,两次喷多菌灵,8月3日喷稻瘟灵,
防治稻瘟病,同时进行人工拔大草1次,田间杂草少。
(六)认真收获。9月15日机收脱谷,破碎率7%,糙米10.7%,综合损失11%。
调查测定:每平方米穗481个,低于要求69个,株高84厘米。每株有效分蘖2个,穗粒73个,
病粒6%。千粒重28克。理论亩产6,465公斤。
五、大麦
建场前不种大麦,建场后几年少有种植。1966和1967年各扩种到1.5万亩以上,约占作物
总面积的6%。1968年和1969年没种,1970年后又种,每年平均在3,000亩左右。恢复农场后停
种5年,1982年继续播种,每年平均万亩以上。在这以前,大麦不被重视,种它的目的,在很
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小麦收割及晒场的压力,也有为了试验收割机械检修状况的,称为“试车
用”。收下的大麦,大部分作了饲料,有两年碾大麦米调剂口粮。1982年以后,用来做啤酒麦
芽,大麦的经济价值才显示出来,它的种植也越来越被重视。
大麦的播种时间稍早于小麦,收获也比小麦提前5—7天。种大麦简单省事,一种一收再不
费别的功夫。70年代以前不施肥,以后施底肥,氮磷混合1:1,每亩25—50公斤;80年代1:1.5,
每亩30—40公斤。大麦收获时间性比较强,要得到优质大麦,收获必须适中,最好是成熟后
三天,否则,成色将降低。收后晾晒也是如此,必须尽快晒干,否则质量不佳。大麦以前是农
家种子,1982年从加拿大引进了“博南泽”和“康奎斯特”,增产在两成左右。目前尚未发现
明显的病虫害;
本场种大麦16年,平均亩产135公斤、1963年生长过程中缺水,收获时遇雨,亩产44公斤;
1973年播种因涝推迟7—10天,苗期气温偏高,生长过旺,秸枯粒秕,亩收43.5公斤。高产
有两年,1967年199公斤,1984年176公斤。收获多少主要取决于天气。从单位面积产量分析,
大麦潜力大于小麦。
附历年大麦面积、产量表。
历年大麦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吨
六、谷子
庄屯各农业户每年都要种谷子,少者五六亩,多者十几亩到几十亩,管理比较经心,要间
苗、锄草、趟地,有的年份铲趟2—3遍,亩产50—150公斤,碾米自食,谷草喂牲口。
1956年以后,除1961、1962和1969年没种谷子,其余年年都种,平均每年4,056亩,约占
作物面积的1%。谷子播种在5月上中旬,以前是耧播,农场是机播,农家品种。农场种谷子主
要是为了喂马,重草轻粮,对其生长管理漫不经心,有空闲铲趟1—2遍,没空闲则听其自然,
常常是谷子、稗子一齐生长,秋后再一齐割倒。少数生产单位脱谷碾米,大多数连穗带草一起
喂了牲口。谷子产量一直不高,30年来达到并超过50公斤的只有5年,5公斤以下的有3年,平
均每年亩产29公斤,其实只求留下种子而已。十团曾强调过收好谷子,但一忙起来,无暇顾及,
仍然如故。人们想吃小米,只有到附近村屯用白面去换。
附历年谷子面积、产量表。
历年谷子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吨
七、高梁
种植不多,从1958年开始,断断续续种了17年。每年300—500亩,超千亩的是1968年和
1972年。高梁播种在5月10日前后,机械平播,农家品种。生长期间,通常间苗、锄草、中耕
趟垅各1遍,多数不施肥。高梁收获在10月,人工下穗,机械脱粒。亩产很少超过50公斤,17
年平均亩产27.4公斤,最高每亩66.7公斤(1959年),最低4公斤(1983年)。收下的高梁除了留
种外,用来喂马或做白酒原料。有几种高梁穗成条状,可扎条帚,零星种的比较多。
高梁的产量潜力比较大。如认真种管收,亩产可达150—250公斤,秸杆也有不少用向。
附历年高梁面积、产量表。
历年高梁面积、产量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吨
八、红小豆、绿豆
红小豆年年都种,平均每年公私共种200亩左右,一般在地边地角或主要作物断垅缺苗的
空闲地点种。1977年玉米间作红小豆,纯面积2,000亩。红小豆适应性强,生长期短,70—90
天可长成,亩产在百公斤上下。所生产的红小豆,自食,各家用来包豆包,煮米查子。
绿豆70年代种植很少,个别的生产队和住户零散种一点儿,总面积不过几十亩,播种在5
月初,管理与大豆相同,亩产100—150公斤。绿豆成熟要及时采摘,不然会炸荚,并常会被老
鼠吃掉。人们嫌麻烦,往往爱吃不爱种。
九、甜菜
这里40年代就有人种,不过很少,一家一户,多则三垅五垅,少则十棵八棵,除了喂猪,
不做它用,也有好事之人熬点糖稀。1960年,十二分场种了300亩,土法制糖未成,此后种的
少了,1964—1969年没种。1970—1973年,每年种百亩到几百亩,所收甜菜做了饲料和酒料。
大面积种甜菜是在宝泉岭糖厂投产之后,按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下达的指标种植,平均场每年种
植7,000—10,000亩。生产队不愿种田菜,一是消耗地力过大。二是管理收获太费工,削一亩
甜菜疙瘩就得4个工。因此,有些队包给了家庭妇女集体种,管理比公种认真,产量也有增加,
1981年全场的甜菜完全是家庭集体种的。1982年以后,种植面积扩大到每年万亩以上,种植
指标由农管局下到场,再由场下到队,队再下到种植户。
甜菜5月上旬点种,在没有冻害的情况下,越早越好,一少部分抢在4月下旬,方法是机械
起垅,人工刨坑抓肥点种。从1979年试验秋起垅包肥,比春起垅增产7—12%,1980—1982年推
广达90%,1984年终止。甜菜种子先是“甜研3号”,1975年后“双丰305”主宰,1980年以后,
引进了几个新品种,通过试种,“78—318”适于本场种植,比一般品种增产5—10%。此品
种数量不多,只能播种甜菜总面积的1/3。种植甜菜先施底肥,二铵为主,每亩17—26公斤,
也有氮肥,每亩10—20公斤。施肥方法除秋起垅包肥外,大部分施在种下。
甜菜在幼苗期要灭虫,采用灭虫剂喷雾,根据虫情或一遍,或两三遍。苗期要锄草,间苗、
定苗、中耕,有的垅沟深松24—26厘米。四叶期追氮肥,在15公斤上下。甜菜的病害有根腐
病和蛇眼病,少而轻;虫害有跳岬、地老虎、金龟子、草地螟,其中跳岬为害最大,年年发生,
一棵出土幼苗有虫2—8个,一两天内,甚至一晌工夫就可把幼苗吃光,不过容易治,只要用
药及时一遍就可以消灭,因此未曾成灾。草地螟危害虽大,但不经常发生,1982年发生一次,
每棵甜菜有虫6—22条,喷洒“敌敌畏”、“六六六”,被治。其它几种害虫没大量发生,危
害不大,来用药。
10月上旬收获甜菜,拔起后削毛根,去土削顶,很是费工,往往全家老少齐出动,“突
击”5—7天。本场甜菜每亩产量一般是500来公斤,
附:建场后历年甜菜面积、产量表。
建场后历年甜菜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吨
十、线麻
这里自有农业就种线麻,打绳自用。农场平均每年种400亩左右,线麻早春播种,秋季收
获,中间不怎么管理,产量不高,历年来平均每亩10.3公斤。1966年每亩收麻19公斤,为最高,
全场292亩,共收5.548公斤。
70年代以后,使用畜力减少,化学纤维增多,麻也种的少了,1983年以后再没种。
附:建场后线麻面积、产量表。
建场后历年线麻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吨
十一、油菜、向日葵、花生
油菜为压绿肥需要,1975年开始种植,当年春播3,000亩,繁殖种子,之后,年年种3,000
—6,000亩,春播占2/3,伏种占1/3。1981年油菜成熟后,连续降雨,颗粒无收。以后未再种。
油菜种前施底肥。二铵或三料7—8公斤。生长期不怎么管理。收获时间性强,需抓紧抢收。
7年种油菜,1年无收,其余6年每亩产菜籽80—110公斤。以每斤0.35元计算,收益比种植粮豆
作物要高,然而,尚未被普遍认识。
向日葵公家私人年年都要种一些,面积不大,全场总共200亩左右。每亩可收向日葵100—
150公斤,有两年扬花传粉期遇连阴雨,空壳多,子实少,亩产不到25公斤。种向日葵消耗地
力,又容易招病,也属爱吃不爱种之物。
花生未大面积种植,多是各户在自家的园子里种几棵或几十棵,每棵结果20多个,只能成
熟1/3,早熟品种能成熟2/3。1970—1980年间。场部地区少数单位试种过,数木材厂为好,连
种了4年,每年4—5亩,一年可收带皮花生90麻袋。他们选种的品种是辽宁“小粒红”。1976
年,试验不同时间下种各1亩。5月7日下种的长得最好,其次是5月1日种的,15日种的结果少,
成熟的也少。他,们种花生上牛马粪做底肥,早起垅,为的是提高地温。管理与种玉米、大
豆相似,未追肥、浇水。1980年以后,再没成片种过,各户种的也少了。
十二、马铃薯
本地人称之土豆。这里种土豆的历史比较长,20世纪初就有种的,当时叫“地蛋”,每家
种三五分到亩八地。所收马铃薯,一部分自食,做粉条,一部分喂猪。1956年垦荒以后,除各
户园田地种二三分地外,各队公种10—30亩,全场共种植千亩上下,菜用。十团提倡办粉房,
部分连队加工粉条,邻近的名山淀粉厂又收购,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以上。1975年以后,
家庭妇女集体种一部分马铃薯,面积扩大到2,500—3,000亩。生产量超过需要量,一部分卖给
鹤岗等地,过剩部分充当饲料。
马铃薯栽种期在5月初中,品种十几个,初时是农家种,“扁头王”和“皱皮”,后者也
叫“麻土豆”,人们爱吃。1963年引进外国品种,有波兰1号,波兰2号。两年之后,这些品种
与本地品种混杂。1977年从本省克山购进“克新2号”12吨做种,增产30%。以后再没引进,使
用的全是混杂品种。
马铃薯亩产量在1吨上下,公家种产量低于家庭,相差150—250公斤。最高产量是1033和
1984两年,分别是1,187.5公斤和1,668.5公斤,单块地号2,000—2,500公斤,个儿大的一个有
1.2公斤。
种马铃薯施底肥,70年代末期往后,用二铵或三料,每亩10—15公斤。这以前施农家肥,
把积好的有机肥搂到垅沟里,然后下种。马铃薯生长期锄草一两遍,起垄一两次。未发生严重
的病虫害。
十三、红薯
红薯,亦称地瓜。1973年,十团管理股从富锦县卖回20多万棵种秧,有的连队和一些住户
栽种,团机关菜班栽了10多亩。全团约种60亩,连续3年,后因买秧麻烦,薯块不便保管,公
家没再种,住户仍零星种植,面积总合不过10亩。十五队各户年年都要种100—200棵,从未间
断,已掌握了育苗栽秧、管理收存等基本规律和技术。
红薯6月初栽秧,最好选择较高的沙土地,栽前施农家肥,起垅,垅距75—80厘米,株距4
5—50厘米。管理与马铃薯相同。
红薯冻前收获,每亩产吨余,所收自食。薯块含淀粉少,水分大,不如辽宁及内地的好吃。
十四、蔬菜
早年,这里普遍种的蔬菜有白菜、萝卜、茄子、辣椒、黄瓜、豆角、大葱、大蒜、菠菜、
香菜、韭菜、西葫芦、胡萝卜、芥菜、芹菜等。随着人员的不断到来,蔬菜的种类也逐渐增多,
西红柿、甘兰(大头菜)、西瓜、香瓜也成了必种的瓜菜。70年代以来,藿(俗称毛八古)、茼
蒿、苘香、莴笋等又逐渐被人们认识,喜欢种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常见的蔬菜共有30余种,单
是豆角,就有早晚之分,早的又有爬蔓不爬蔓两种,晚的还有油豆角、扁豆角、线豆角、青豆
角、花豆角等区别。
这里的人们对大白菜、萝卜、甘兰、大葱特别重视,因为它们是渡过漫长冬季的主要蔬菜,
每年一共要种1,500—2,500亩,以白菜居多,在千亩左右;亩产一般1.5—2吨,平均每棵2
—3公斤,大的有4—5公斤;品种有核桃纹、牛心头、高桩大包心等,以大核桃纹和牛心菜为
多。萝卜分红、绿、青、心里美,每年种400—00亩,平均亩产1—2吨。1980年十一队种了45
亩青萝卜,丰收,平均每个1.5公斤。最大的5.5公斤。甘兰分早晚两种,每年种300—400亩,
一般亩产1—1.5吨。
蔬菜的耕作管理费事,自古就有“能种十亩田,不种一亩园”的说法。菜地都要铺一层农
家肥,深松细耙,起垅。出苗后,除松土、除草、间草等一般管理而外,工作量最大的是灌水
和治病虫害。60年代以前,公种蔬菜不浇水。70年代,菜地都有了机井,重点给白菜、萝卜浇
水,或一遍,或两三遍。蔬菜的病虫害较多,普遍发生的害虫有跳岬、蚜虫、菜青虫、菜蝇。
前3种害虫一年之中繁殖好几代,需要灭虫,多至4—5遍。菜蝇幼虫危害萝卜、大葱、白菜、
韭菜的根部,要逐棵药液灌根,也有种前在土里拌“六六六”的。害虫虽多,只要及时用药,
不为大害。为害蔬菜严重的是各种病毒,以霜霉病、斑点病、白粉病、立枯病为多,危及多种
瓜菜。这些病害发生突然,传染快,顽固。以白菜、黄瓜等的霜霉病为例,年年都普遍发生,
始终未能杜绝。尽管用药,或因用的不及时,或因不经常,或因不普遍,效果不佳。
如何储存越冬蔬菜,是一大生活课题。垦荒初,冬季不存鲜菜,吃冻莱。自60年代,公家
私人年年都挖土窖保存鲜菜,窖深3.5—4米,大小不一,窖口复以木杆、柴草和沙土。1978年,
场部地区少数人家用砖砌了菜窖,叫“永久窖”。此后,“永久窖”先在场部地区后到生产
队,普遍建起来了。冬储菜类有白菜、萝卜、甘兰、马铃薯、胡萝卜等,以白菜、马铃薯为多,
五六口之家,窖存白菜100—200棵,马铃薯200—400公斤,其它或多或少。有了砖窖,不少
人家冬存辣椒、西红柿、芹菜等等,储存这些蔬菜要经过挑选和消毒处理。1980年,兼为机关
种菜的园林队建了两个塑料大棚,面积3亩,开始了保护地种莱,种类有黄瓜、韭菜、菠菜、
西葫芦等。这以后,大部分住户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园子里,用简易的塑料棚罩种韭菜、菠菜。
这样,蔬菜淡季缩短了30—45天。70年代末,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西葫芦等都室内提
前育苗,使这些瓜菜可提前15—12天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