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机具 一、拖拉机
萝北拖拉机站的履带拖拉机有苏联的“C—80”、“C—100”、“
“Ks—07”,英国的“勇士一3号”。它们在开荒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以1959年开始进场国产
“东方红—54”拖拉机,成为60年代本场农田作业的主力。70年代,“东方红—75”逐渐增多。
在这些拖拉机中,除“东方红——75”,其它大都超年限在用。
附:历年履带拖拉机统计表。
历年履带拖拉机拥有量统计表 单位:混合台
胶轮拖拉机最早使用的是捷克造“z—25K”,1959年两个分场各1台;尔后又各进1台“z
—50”。1960年,国产“铁牛—40”进场,之后陆续购入“东方红—28”、“铁牛—55、“上
海—50”等。1984和1985年家庭购买“小四轮”(12马力)59台。
附:历年胶轮拖拉机拥有量统计表。
历年胶轮拖拉机拥有量统计表 单位:混合台
二、收割机
联合收割机有牵引和自走两种,先使用牵引式,1958年首批进场的是苏制“
作业区共5台。第二年,有苏制“k—一3”自走收割机8台。而后,有国产牵引收割机“KT—
30”,“GT—4.9”。以上4种收割机承担了从1959—1969年10年间全场的谷物收获任务。1969
年以后,自走收割机增多,型号有“东风—65”、“东风—90”,苏制“Ckn—4”、“ck—5”,
太德“E—512”,罗马尼亚“c—12M”等。相比之下,东德“E—512”优点多,效率高,粮食
损失率低,故障少,操作灵便。在这些自走式收割机中,超过使用年限在用的11台。
附:历年联合收割机统计表。
历年联合收割机拥有量统计表 单位:混合台
三、农具
犁机引大犁有四铧、五铧、统称“五铧犁”。60年代及以前,由人直接控制深度,叫“把
大犁”。从70年代开始,使用液压式,原有的“人控大犁”被改造。这样节省了劳动力,减少
了事故。1985年有液压犁140台。
耙耙分3种:重耙、轻耙、钉齿耙。重耙又有缺口(2.2)和园盘(2.5)之分。开荒和耙茬多
用重耙。1978年和1980年两次进宽幅重耙{2台,这种耙耙片比普通重耙大,1台有耙片72片,
普通重耙52片。现有各式重耙38台。轻耙同于翻后熟地,需用量大,年年增加,建场初37台,
1985年258台。钉齿耙主要用来灭草或间苗,1967年最多,291台,因栽培技术改变,已不用。
播种机有48行和24行两种。建场初34台,1985年214台。另有玉米精量点播机,因技术要
求达不到,始终没正式投用,全场14台。1978年以后,购进联合耕作机47台。
镇压器“V”、环两型。开荒初期及建场前后,因土壤水分充足,使用不多;1964年以后,
春旱年份普遍应用,1985年181台。
中耕机始用于1963年,而普遍使用则是1964年,型号“三联—4.2”,人工手把操纵,拖
拉机牵引。70年代,出现了液压悬挂式,有联合耕作机、七铧犁等。1985年全场有“三联”中
耕机139台,“七铧犁”25台。
还有连接器和液压装置,以及其它机引器具。
收获器具主要有割晒机架、拾禾器和玉米脱粒机。
割晒机架也叫割晒挺,70年代正式使用。割晒机分两种,一种是牵引式、一种是悬挂式,
二者各有千秋。牵引式效率较高,放铺整齐,角度可随意调整;悬挂式构造简单,使用方便,
故障少。割晒机架主要用于麦类作物收获。1985年有各种割晒机架92台,其中悬挂式31台。
拾禾器70年代正式使用,拾脱割晒后的小麦、大豆。牵引收割机配有拾禾台。70—80年代
提倡小麦割晒,拾禾器利用率高。1985年有拾禾器68台、拾禾台22台。因牵引收割机已少用,
所以使用很少。
玉米脱粒机70年代末开始普遍使用。以前,玉米脱粒用收割机或脱谷机,破碎粒多,使用
玉米脱粒机便能减少。玉米脱粒机全场共有26台。
水稻收割机1985年由桂林引进2台,操作灵便,损失少,壳净,不碎粒。随着水稻种植面
积的扩大,将通过购买、自制逐步增力口。
大豆低割装置主要有两种,一种叫“护刃器”,一种叫“双刀片”。前者割茬低,后者切
割能力强。由于牵引收割机逐年减少,这些低割装置亦用得不多了。
附:建场以来机引农具、主要收获器具统计表,空白栏无统计。
建场以来主要机引农具、收割器具统计表 单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