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排灌

第二节 排灌



未开垦的江滨地区,低洼、多沼泽。1956年—1958年间,只是在一些较高的地片开荒,形
成了大大小小的若干块块田。1959—1960年间,雨水偏多,加之松花江溢洪,这些块块田被水
吞食,面积逐渐缩小,成了块块“岛地”,有的则被淹没。农场南部低洼地带的2万亩土地不
能耕种,4个生产队撤离。水害与开荒种地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1959年秋,合江农垦总局发
出了大兴水利,排水防涝的号召,翌年春,两个分场动员千人开挖排水渠。尤其是深受水害的
十二分场,秋收之后,全力以赴,大干3个冬春。到1963年,开掘了3条排涝干渠,将水引入旱
河,全长20公里,称“旱排”一、二、三干,10万亩土地受益。这是江滨农场第一批水利工程。
与此同时,总局水利队在十二分场东南向阳涝区开掘向阳排水总千渠,历经4年,基本开通,
大面积农田受益。1965年,场党委提出“全力以赴,与水争地”的号召,掀起治涝高潮,持
续到1967年。3个冬春,都要组织几千人大会战。据说,凡来往行人必须停下来挖土开渠,然
后通行,以示治涝是当务之急。这期间,向排总干、南干、北干、一干、二干、旱排四干、五
干等7条主要干渠全部开通;还扩建了旱排一、二、三干;又修了支、斗渠百条,基本上形成
了较完整的排涝系统。3年中,全场水利建设总投资额将近200万元,总工程量达200多万土方。
1967—1972年,降水量相对减少,平均每年430毫米,特别是夏季干旱,水利建设的注意
力由排转灌。1970年开始打土井抗旱,3年共打208眼。因塌方及风沙而淤塞,井中无水,没起
作用。同时,分别在十四连和二十连修建灌溉水渠。然而,放松了对排水渠的管理,部分支、
斗渠和全部毛渠淤塞,有的因规划地块而填平。1973年严重春涝,耕地积水,给小麦播种造成
极大困难,一直播到5月中旬,结果严重减产。这次教训,改变了“防涝忘防旱,防旱忘防涝”
的片面性,证明了在垦区坚持“以防洪排涝为主,排灌结合”的农田水利建设方针是正确的。
于是,一方面重整排水系统,一方面兴建灌溉工程。1973—1975年修复疏通了支渠、斗渠,
新开了部分配套排涝渠道。全场支渠达到了68条,总长11公里;斗渠102条,总长190公里;又
挖了部分毛渠。耕地排涝面积达到22.5万亩,占易涝耕地的67%。但小片低洼地的内涝问题仍
未解决。灌溉方面,1976年一1980年,兴建了部分工程。在旱河入口处建起了拦洪大坝和水闸,
不仅挡住了黑龙江的洪水侵袭,使坎下旱河沿岸地区的4万多亩土地免于水害,而且使旱河
成了一个能容水400万立方米的水库,在靠近旱河的十四连和二十连建起了两个扬水站,修复、
扩建了总长度为6公里的两条灌水千渠和部分灌水支渠。全场打机井200多眼。1982年夏,开
始试用4台大型喷灌机喷灌小麦。全场总灌溉面积由1972年的2,000亩,增加到1982年的15,000
亩,占总耕地的3.5%。各单位的菜地大都由机井浇灌。然而,尚有96%的大面积耕地不得灌溉。
无怪人们有这样的说法:“不怕涝,就怕旱,涝了还能排,旱了不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