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植树造林 1959年新建各队开始在住区道旁插杨植树,绿化环境,这是江滨地区林木由“伐”到“植”
的转折点。两个分场共插本地杨5,000棵。合场到十团组建,绿化植树10万棵,成活6万,树
种是杨、榆、糖槭,多植在路旁村边。同时又在部分沟渠边上造防护林千余亩。十团重视植树
造林,不仅在所有主要道路和水渠旁边栽了树,而且在农田地号与地号之间营造防护林。可惜
头两年干旱,所栽树木成活率不高,十有六七干枯。大面积营造防护林是从1974年开始,每年
千亩以上。1980年以后,平均每年以4,000多亩的速度营造。多数年份成活在85—95%。1978年
压杨树枝条4,000多亩,没成活。所营林木以杨树为主,品种有白城、美乘青、北京605、小黑
14、小青黑等。落叶松、樟子松、丁香等为数不多,落叶松植用材林,樟子松、丁香则用来绿
化。1983年淘汰了一部分不适宜本地生产的白城、美乘青、北京605等杨树品种,以小黑14和
小青黑取而代之。
防护和绿化多以用材着眼,因此,单纯用材林不多,计600多亩;单纯薪炭林千余亩,70
年代中期在沟渠岸边及部分低洼地植造,全是柳条,保存己不多,约200亩。
1985年,全场植树造林保存面积3万多亩,不含果树。98%是防护林,共880条,其中主林
带290条,副林带590条。主带平均间距457米,网格880个,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形成“网、
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并且做到了防护、用材、绿化兼而有之。全场林分蓄积44,533
立方米。全场森林覆被率4.16%。
附:建场以来历年植树造林及其保存面积表、1985年全场各种林木统计表、十队队长张金
林谈本队防护林情况记录。
历年植树造林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1985年各种林木统计表 单位:亩、棵
十队队长张金林谈本队防护林
十队是营造防护林较早的生产队之一,现有林带54条,每条长1,000米,宽9米,共占地
729亩,全是杨树。这些防护林80%是1977年造起来的,以前有一部分,占13%,以后只造了4条。
因为十队是风口,农田常受风害,严重时,春风会把种子吹起,夏秋能将庄稼刮坏,其受害面
积占本队耕地的40%以上。有了林带,使风灾明显减轻了。1982年刮了一场秋风,有林带的一
号地,大豆叶刮碎50%,减产5%;五号地无林带,豆叶全被刮碎,减产15%。十队的林带每年修
剪1次,剪下的树枝,给每户解决烧柴半牛车或1牛车;有些长条可以架园杖子用,现在林带的
杨树,一棵胸径平均15厘米,少数粗壮的23厘米。1982、1983两年,间伐了3条林带,挑粗的
做了房檩子,细一点儿的架了猪羊圈,既救了急,又省了钱。靠林带的耕地冬春积雪多,土壤
含水量大,能防春旱。如果夏秋干旱,靠林带的土地旱情甚于远处。因有些地方树木密度较大,
涝年积雪往往影响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