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果树
第五节 果树
本地果树很少,垦荒以前野果有山丁子约25,000棵,山里红8,000多棵,山葡萄、榛子、
刺玫果到处都有。有些居民住户有为数不多的李子、沙果、樱桃。人多了,野果树减少,而人
植果树有所增加;除了小苹果类、李子、樱桃,还有黑加伦、葡萄、杨梅、草梅,个别有杏树。
小苹果品种较多,有黄太平、大楸、苹果、花红、铃铛果等。1962年,十二分场菜队在西
山包(燃料公司油库)东南侧栽黄太平80棵,第二年又栽4,000棵,共成活了2,800棵,1966年后
收果,头一年250公斤;结果最多的是1968年和1969年,每年能收4,000公斤。就在这两年果树
得腐烂病,1969年病情加重,部分枯死。1971年全部死光。1970年,二十七连在住区的东边老
猪圈附近栽吉林“123”和“K—9”苹果树2,000棵,成活1,460棵;1973年见果,1974年得腐
烂病,两年死光。1975年二十八连在场院北菜地栽了50棵苹果和沙果,无人管理,两三年后一
部分死去,一部分被住户挖走。1974年二十连在住区北栽李子树60棵,以后又栽150棵,两三
年后都见果,因多草肥少,虫害严重,未正式收获。三十一连在路南栽种了300多棵李子树,
也是如此。1979年,园林队建小苹果果园60亩,因冻,1983年死去4/10,存520棵,1984年和
1985年共收果2,000公斤。1983年,林场等7个单位植小苹果“15,000棵,1985年全场共有
22,000棵,分布在
园林队 520棵
林场 3,510棵
六队 810棵
八队 2,700棵
十一队 2,250棵
十四队 1,380棵
十五队 2,910棵
十九队 1,800棵
各家庭 7,000棵
李树李树是本地人最早栽种的果树,几乎各家都有,三五个品种,个儿上有大、小之分,
颜色上有黄、红、青之分,时间上又有早、晚之分。早李子7月末成熟,晚的8月中旬成熟。李
树早春花开,酷似腊梅,人们栽种食果赏花兼之。李树好招蚜虫,多数果实有食心虫。害虫比
较顽固,防治效果不佳,因此不少人家改栽小苹果类果树,李树减少,平均每户不到3棵,全
场共有李树3,500棵,每年可收果5—10吨。
樱桃樱桃好吃,树也好栽,只是果实核大肉少,产量又不高,种的不多,有约330棵,多
数在住户的园子里。1983年八队、十一队分别集中植樱桃树60棵和80棵,1985年见果,一棵樱
桃树可收果3—5公斤。
黑加伦亦称黑果豆。新兴的经济树种,1982年秋,从鹤岗买回实生苗4万株,定植园林队
和十一队各30亩。1983年又买进6万株,植170亩,分散在十六队、十七队、十九队和林场。
1984年植310亩,3年后的黑加伦得到收益,林场收2.5吨,卖得人民币60000元。1985年秋,有
十几个单位发动各家栽种,共植965亩。至此,全场共有黑加伦1,505亩,
黑加伦果7月上旬成熟,林场头一年结果,每亩收706斤。
萄葡从80年代开始住户零星栽种。当初只是场部地区有十来户各栽一两棵,在幼令期冬天
挖起来放在菜窖里,开春再栽上,等稍长大,冬季就刨坑埋秧,盖以草土25—35厘米,培雪,
不致冻死,第二年天暖再扒出。近两三年栽葡萄的越来越多。1983年园林队栽了2.6亩,连丢
带死所剩无几;1985年春又栽“巨锋”葡萄320棵。1984年9月中旬到1985年5月下旬罩以塑料
棚,实行保护地栽培。1985年全场有葡萄1,800棵,其中公有320棵,其余各户露天栽培。品种
有红香水、布来顿、耐格拉,均以山葡萄为砧木嫁接,有的已收果,每棵20—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