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生产

第二节 畜牧生产




一、马
垦荒以前各农户喂养役马约百匹。1956年开始较多饲养,全是本地马种。当时运输主要靠
马车,还要从事耕种,马的使役率高,注重发展,到1958年,已有736匹。1959年以后,农业
机械和机动车辆增多,对马匹的重视程度不如以前,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饲料不足,鼻疽、
软骨等疾病加重,马的数量减少,1969年十团组建时,仅存350匹。十团初期重视养马,成立
养马连,马匹始有回升,每年发展30一50匹。为改变马的质量,购进了“黑龙江幸免马”、“
阿尔登”、“奥洛夫”、“顿河”等品种68匹,与本地马杂交,繁衍的后代具有个儿高、力大、
适应性强、繁殖快等特点。第二年,提出“压马增牛稳定猪”的方针,结果,牛没增上去,
马却压下来了,外卖,淘汰,控制繁育,年有减少,徘徊于300—400匹之间。1985年年初全场
有马205匹,转卖给本场职工135匹,场公有22匹。其余外卖或淘汰及自然死亡。
附:历年马匹发展情况表。1963年以前只有年末存栏数,单列表。1985年系公有数。空白
栏系无统计。
1963年以来马匹发展情况表


1956—1962年年末马匹存栏数表


二、黄牛
1956年前,一般农户养1—2头牛耕地拉车。垦荒初期,发展黄牛使役,合场时已有263头。
以后6年,基本是稳定的。十团为出口上交,发展较多,平均每年年末存栏689头,最多的1971
年848头。恢复农场以后,出售、上交、屠宰数目过大,9年1,547头,平均每年172头,超过
发展3倍,存栏逐渐减少。自1983年以后,养牛增加,1985年公有的黄牛只有29头,其余全部
转卖,全场住户养牛579头,公私合计608头。
附:历年黄牛发展情况表。1963年以前只有年末存栏数,单列表。1985年系公有数。空白
栏系无统计。
1963年以来黄牛发展情况表


1956—1962年年末黄牛存栏数表


三、奶牛
1964年由北京购进黑白花育成奶牛77头,分散在三队、八队、十队饲养。缺乏经验,管理
不善,产奶不多。所产牛奶销路不畅,有时多余的用来喂猪,奶牛越发不被重视。1970年以后
多数不挤奶,“奶牛”不“奶”,有的死亡。1984年,又从外地买24头,不纯,职工承包饲养,
另有个人饲养2头,加原有的共34头。
四、猪
公养猪开始于1956年,各新庄从附近村屯买本地猪100多头,选好的做种猪繁殖。3年后,
除了自食,还有存栏100多头。1959年毛主席发出《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一封信》,大养其猪,
先后购进了苏白、长白等长得快、个大、易肥的优良品种,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同时,提
倡私人喂猪,养猪有所发展。1971年,兵团提出一个连队“千垧地,千头猪,万吨肥”的号召,
猪迅速增加,一人一猪基本达到。后因“防止发展资本主义”,私养受到限制。公养因为管
理不善,亏损,所以发展不快,直到1976年才突破万头。然而养猪赔钱以及私人喂猪“三难”
(买仔难、买饲料难、卖肥猪难)问题未得解决,成为发展养猪事业的严重障碍。1980年以后,
养猪数量逐渐下降。1982年执行黑龙江省奖励养猪政策,凡商品猪奖给出售牌价的25%,养猪
的积极性始有高涨。第二年取消了奖励,这种积极性没能持续。1985年各生产队的猪群转卖或
承包给家庭,成群和零星饲养全是个人经营,生猪价格向上浮动约50%,由原来的每斤0.68元
(三个等级平均价)上升到1.05元(中等价),养猪见多。1985年公养猪很少,大多户养,全场共
4,238头,都是原有的混杂猪种。
附:历年生猪发展情况表。1963年以前只有年末存栏数,另列表。1985年不含户私养数。
空白栏系无统计。
1963年以来生猪发展情况表


1956—1962年年末生猪存栏数表


五、羊
本地饲养山羊和绵羊。山羊多是户养,一直在100—200只之间。绵羊从1959年开始由公家
群养,不到百只,蒙古羊种,后购入高加索细毛羊,与蒙古羊杂交,10年繁殖2,000余只。之
后,外购,自繁,不断增加,品种亦不断改良,以“斯达夫”和“考力代”半细毛羊杂交为主,
其毛的产量比蒙古羊高1倍。1983、1984两年入冬大雪,少粗饲料,放牧困难,屠宰、出售、
死亡过多,公养羊群存栏数明显减少,1983年不到3,000只,1984年只有800多。不过群养绵
羊的住户有所增加,本年个人养绵羊1,387只。1985年,农场公养绵羊大部分转卖,一部分承
包给家庭,计1,896只;公有绵羊不到300只。
附:历年绵羊发展情况表,1963年以前只有年末存栏数,单列表。1985年系公有数。空白
栏系无统计,
1963年以来绵羊发展情况表


1956—1962年年末绵羊存栏数表


六、鹿
1968年买进10只梅花鹿,在畜牧队东柞林旁建圈试养。1977年又买进一部分饲养繁殖,年
有增加,1983年发展到205只。1984年以后承包给3个职工分圈饲养,为取茸提高效益,重公鹿
不重母鹿,只数减少。一年可取鹿茸400—500两。
附:历年鹿发展情况表。试养阶段未做正式统计。空白栏系无统计。
鹿发展情况表 单位:只


七、兔
1977年由河北省购进“青紫兰”兔150只,交十九队饲养,管理没经验,两年后只剩6只。
1982年又购进“比利时”兔80只,卖给个人一部分,留10只做种兔,因病死亡。这期间,各户
养的多了,1982—1983年,全场养兔人家占1/10,有400户之多,养兔约有4,000只。兔的品种
十余,有“德花巨”、“比利时”、“青紫兰”、“公养”、“本地白”、“杂交黑”等。其
价格一时很贵,1对小兔20—30元,大种兔1对得100—200元。1年过后,才发现价不副实,“
热劲”冷了下来,兔减少;一时间曾转向长毛兔,由于前有教训,当地:又不收购兔毛,没发
展起来。1985年全场有各种兔不过千只。
八、珍贵皮毛动物
1983年有几户从外地买回种貂饲养,共10多只,由于弄饲料不方便、买种貂价格高,繁殖
不快等原因,一直没发展起来。1985年全场27只。貉,1984年有3—4家饲养,不到12只。买一
对种貉需400—500元,人们担心赔本,饲养的不多,1985年全场有28只。养狐尚未当成一项事
业,有个别人偶尔捉到野狐小崽,以“好奇”而喂养。因饲料跟不上,不会管理,多不成功,
最多是一代,不易繁殖。麝鼠旱河水边生长较多,1985年有人捉回喂养,共喂养32只。
九、家禽
鸡、以家养为多,每户10—20只。60年代以前全是本地鸡种。1959年开始公养,两畜牧队
各养2,00—2,5000只,是引进的“来克亨”白鸡。之后,公养鸡在1,500—2,000只之间,1982
年集中到二十二队饲养,1983年包给职工个人。这期间的鸡大部分是“来克亨”及其与本地鸡
的杂交种。1984年出现了家庭养鸡专业户,百只以上的有12家,全是“来克亨”。1985年,百
只以上的专业养鸡户有100多家;引进了“罗斯”、“滨白”、“星杂579”鸡种。这些鸡在各
方面都占有优势,饲养较多。鸡雏大部分是畜牧公司繁育供给。1958年全场专业养鸡52,055只,
其中公养1,450只;其余为住户零星喂养。
鸭、鹅住户饲养。养鸭的人家占90%,每户3—5只,是本地鸭与北京鸭的混杂种,全场一
直在万只上下。1959年十二分场畜牧队在旱河放养1,500只北京鸭,因管理不善,死亡丢失和
淘汰大半,余下的卖给了住户。1983年从安徽买了7,000只鸭,由七队在无名泡放养,因不适
应本地气候条件,陆续死去6,000只,剩下的不产蛋,淘汰。此后,农场再没集中养鸭。养鹅
的人家占住户的1/5,一户2—4只,全场3,000—4,000只。1983年从安徽买回300只,不适应本
地条件,大部分死亡。
附:历年鸡发展情况表。不包括私人养鸡数空白栏系无统计。
1963年以采鸡发展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