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产品及其加工 一、面粉
1959年两个分场各建立一个粮油加工厂,由柴油机带动石磨和小钢磨。这年,十一分场粮
油加工厂自己设计安装了立式石磨,日加工原粮十吨,比卧式石磨提高了20多倍。1965年,场
粮油加工厂面粉车间建成,安装了电动钢辊磨面机,30人一日可生产面粉20吨,满足全场食用
有余。主要加工小麦,出粉率最低77.8%,最高79.3%。另有一台碾米机,日碾米6吨。70年代
前,除了加工小麦,还加工玉米;以后,除了加工少量的水稻,全是小麦。人们想吃玉米面、
小米等杂粮,只有用白面到外地去换。
附:历年面粉产量统计表。
历年生产面粉统计表 单位:吨
二、豆油
1959年以前,食油到附近乡镇购买。之后,场内生产,人工榨油日产100—300公斤,不能
满足需求。以后,十七连、二十连办起了小油坊。1975年,粮油加工厂安装了浸出式榨油机,
翌年投产,40人操作,日加工大豆50吨,出油率15%左右,产量提高。1984年技术改造,采取
一次性浸出新工艺,出油率提高1%,溶剂油含量低于国家标准。
附:历年豆油产量统计表。
历年生产豆油统计表 单位:吨
1981年开始生产大豆蛋白,出口,每吨570—600元,平均年生产500吨,到1985年共加工
6,000吨。
三、白酒
1960年开始酿造。原料是甜菜玉米,原始工具,以柴草为燃料。两个分场共有6个烧酒点,
日产200—300公斤。以后,改烧柴为烧煤,换铁锅为锡锅;以玉米和麦麸为主的混合原料,
出酒率33%;产量提高,日产增至400—700公斤。粮油加工厂设有白酒车间,30人,日产300—
400公斤。1972年一1974年全团有15个烧酒点,旺季日产2,000公斤,年产可达350余吨。所酿
白酒部分零售,大部分装瓶,商标为“北大荒”,及“江滨白酒”,销售最多时一年投入市场
60万瓶。1975年以后,市场饮料酒向低度发展,烈性白酒销路不畅,生产队酒房大都停产。
附:历年白酒产量统计表。
历年白酒产量统计表 单位:吨
四、啤酒
1983年投产,日生产能力4吨,供不应求,1985年扩建改造,日产12吨。实际产量
1983年 64吨
1984年 663吨
1985年 1,370吨
商标注册为“邻江”、“华飞”。1984年黑龙江省对49家啤酒厂统一检查,江滨啤酒是13
个合格厂家之一;1985年省对农场总局啤酒检查评比,名列第二;1985年鹤岗对本市销售的6
种啤酒抽样检验,评为第一名。因此,江滨啤酒除萝北县和宝泉岭农场管理局销售外,还销往
南岔、大丰、浩良河、嘉荫、汤源、鹤岗等地。
五、锯材
新庄各有1—3人的木工组,手工锯材,两乡每年锯材100立方米左右。分场基建队的木工
组于1960年使用了园盘锯,连同各队木工组的手工锯材,每年800立方米。1962年以后,锯材
量增加,一部分供本厂,一部分卖给外地。1963年,开始使用带锯,出材率60—65%,比园盘
锯提高5%。1975年全部使用了带锯。从1972年到1979年,先后自制了平刨、打眼刨、压刨,旋
刨等,机械化程度达到了75%,工人由原来的180名减到110名。农场的原木、建材由木材厂加
工;各用材单位的木工组搞零星加工制做和维修等。
本场所用原木,购于萝北、鹤北、鹤岗、嘉荫、新青等林业部门。1963年到1985年,共购
入原木约5万立方米。先是红松白松,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90%以上是硬软杂木。所加工木材
85%用于房建,3%小农工具,其它12%。
木材利用率不高,仅90%,而一般应在95—97%。其原因是原木质量差,设备不齐全,综合
利用程度不高。
附:历年锯材数量统计表。
历年加工锯材数量表 单位:立方米
六、砖瓦
十一分场1957年、十二分场1959年开始烧制红砖,两个分场的基建队各有一个制砖组和两
个马蹄窑,完全是手工生产,产量少,远远供不上房建的需要。、1969年建工业三连专制砖瓦,
生产队农闲制砖,全场砖产量增加,由百万块到千万块。制瓦1962年开始,当年制万片红瓦,
第二年造水泥瓦。1969—1974年,共制50万片。1976年砖瓦厂瓦机房失火烧毁,停产,1979
年恢复生产。所制造砖瓦基本满足本场需要。1982年第一次向场外出售红砖260万块。
江滨农场制造砖瓦的历史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
以柴草做燃料这个阶段从1959到1964年,全场有4—6个马蹄窑。
机制砖坯1964年,农场购入1台小型制坯机。有的生产队仿造了制坯机。从此,不再用手
工制坯,燃料也改用原煤。1966年,又购置1台较大制坯机,每月制坯10万块,红砖产量提高。
群众性烧砖1970年学习外地经验,开展了群众性的烧砖活动。大部分连队的会议室、俱乐
部的地下修建了“悬窑”,冬季烧砖带取暖。另有正式砖窑27个。连续两年,单是农业生产连
队就烧制红砖500万块,虽质量稍次,但对加速房屋建设起了一定作用。
改进砖窑由于制坯机的使用,原来的马蹄窑烧之不迭。1972年砖厂建一轮窑,鼓风机助燃,
缩短了时间,节省了燃料。马蹄窑每块砖平均烧煤250克,轮窑只烧150克。1977年建一隧道
窑,第二年投产,45分钟便可出砖一车,每块砖需煤100克,较轮窑又省50克。砖瓦厂红砖产
量增加,费用降低,生产队的小马蹄窑只好停产。
四条措施1979年以后,砖瓦产量又有提高,原因是采取了4条措施。一是在原有29个晾坯
棚的基础上又新盖了25个,初步改变了砖窑吃不饱的状况。二是安装了加杆自动卸板,不再用
人工拉板装坯;制坯机加大了泥罐,由每小时出坯5,000块增到8,000块。三是改进了制瓦机,
原来40人一年制20万片,改进后28人制60万片。四是实行了岗位责任制,超产有奖。调动了积
极性。红砖红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质量,改进工艺。附:历年砖瓦产量统计表。
历年砖瓦产量表 单位:万块、万片
七、食品
有各种糕点,如面包、饼干、蛋糕;有冰棍、豆腐、酱油;也曾做过粉条、醋等。这些零
星食品生产较多的时期是1970—1975年。那时,农业遭灾欠收,十团提出“农业损失副业补”
的措施,兴办“五坊”(酒、粉、豆腐、油、酱醋坊)。1975年以后,或因原料不足,或因经营
不利,或因质量欠佳,一部分停产。尚存糕点、挂面、冰棍、酱油、豆腐、粉条。从业约百人,
其中家庭经营人数占一半。
八、毛皮
毛皮加工始于1964年,粮油加工厂有一个制革组,1969年,十三连成立一个副业班,其中
制革3—8人,后归服务站,手工制作板皮和毛皮。板皮用于马具,毛皮做劳动保护大衣,每年
加工的毛皮可供做大衣200件,部分用来剪绒做皮帽。牛马猪皮每年制做50—100张,羊皮600
—1,000张,原皮来自本场。另外,还给私人零星加工。1982年仿造了刮皮、剪绒等小型机械,
1983年办羊剪绒车间,每年加工500—800平方米。
制鞋组成立于1982年,3人,手工,当年试制猪、牛皮鞋420双;年底扩到5人,半机械,
做大头鞋,供本场劳动保护用,材料外进。第二年规模扩大,人工10余,共做大头鞋、皮鞋
3,000—4,000双。
羊剪绒帽,也叫“龙江帽”。服务站被服组试做,第二年正式制做销售,式样美观。之后,
每年做1,000—2,500顶。销往大庆、鹤岗、鹤北、宝泉岭等地
九、大麦芽(下节有述)。